APP下载

人间自有诗意

2023-07-12蒲锟

师道 2023年6期
关键词:读本人间诗意

蒲锟

“我遥望他们远去的背影,期待着以后的再次约会;我记住了其中一些深情凝注的眼神,一些万语千言的叮咛,一些柔肠寸断的长叹,一些热血沸腾的激情……这些高贵的灵魂,将继续滋养我的生命,因为有了他们,我的人生才不虚此行,并且幸运的是,通过我,给中国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传递着巨大的柔情。”

——严凌君《人间的诗意·修订版后记》

这是我与一部诗歌选集的故事。

大学时逛书摊,见到几本零散的“青春读书课”读本。主编叫严凌君,何许人也,当时并不知道。但一看是商务印书馆的书,序言乃钱理群先生所作,便毫不犹豫纳入囊中。

其中有一册抒情诗读本——《人间的诗意》,它是这套“青春读书课·成长教育系列读本”的最后一卷。虽说只有第一册,却已让读大三的我眼界大开。弗罗斯特、米斯特拉尔、博尔赫斯、洛尔卡、米沃什……原本陌生的名字渐渐熟识了,提起他们就如细数身边的老友。之后每次到各地淘书,我都留心寻觅它的第二册,却总难配齐。直到去年,海天出版社出版了读本的修订版,我才从网上购得,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从那时起,这册读本就成了我的枕边书,而诗歌也渐渐成了我的呼吸方式。朦胧中,我开始触摸到一种与古典诗词不同的诗意。

顾城说:“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人在世上,虽如蝼蚁般平凡,却热爱美,追求自由,这是一种神性。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言:“美,人性的美,神性的美,她的第一个孩子是艺术。在艺术中,神性的人青春重返,再获生命。他想要感觉自己本身,于是他面对自己的美。”([德]荷尔德林著、戴晖译《荷尔德林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而教我张开“美”与“神”的眼睛的,便是这部《人间的诗意》。

在这里,我听到普希金向大海告别:“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美色,/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黄昏时分的轰响。”叶赛宁沿着初雪散步,看到夜晚“把蓝色小蜡烛般的星星点燃”。惠特曼在路易斯安那州看见一棵橡树“孤独地站在一个空旷平坦的地方”。余光中在春天遂想起“唐诗里的江南”“杏花春雨的江南”“多燕子的江南”。梅特林克的詩中,女子留下遗言:“如果有一天他回来了,/我对他说些什么,/——告诉他:我整个一生/都在等待中度过。”奥登1938年冒着战火来华访问,看到死去的中国士兵,吟咏出这样的十四行诗:“他在中国变为尘土,以便在他日/我们的女儿得以热爱这人间……”诗人们有的向隅而泣,有的纵情欢歌,有的沉吟凝思,有的忧思古今。

阿赫玛托娃在苏俄经历了半世沧桑,72岁时,她为深爱的土地写下一首短诗——《祖国土》。而那时,这位被赞誉为俄罗斯“白银时代的月亮”的女神已垂垂老矣。读着,读着,我抓起笔头,匆忙地在纸上涂抹下这样的字句:

祖国土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苏联]阿赫玛托娃《祖国土》

鞋印 在地板上,

踩出一株杉树或一枚枫叶。

人这一生啊,

要走过多少路,穿破多少鞋。

若齐聚了来

踏在一处,

就能拼成一片森林。

胶底开着暗花,

森林在尘土中发芽。

鞋上粘着各色祖国土

——

这土壤,

喂饱了我的脚掌,

肥沃了那片森林。

诗人,你——

要用一生

剪一片海棠红,

各色各样的土壤里长出的一片海棠红,

蜿蜒着三条手纹的一片海棠红。

然后,

飘扬呀,飘扬,

飞落呀,飞落……

飘落在祖国土的泥泞中

飘落在我用鞋印画成的那片森林里

挣扎 沉睡 腐去……

这首习作就是在阿赫玛托娃的《祖国土》的启发下写成的,“海棠红”的意象借自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我想,一个人须对自己的国土和民族怀有一种深挚的、沉甸甸的爱恋,不然他就没有魂。2012年10月,在开往上海的火车上,偶遇一位法国友人Jacqueline. K女士。她请我留言,我便将自己的这首诗抄录给她。端详过一行行的方块汉字后,她微笑着说,回到法国后,她要拿给家人朋友欣赏。

我一次一次拿起笔来,在寒冷里、在溽热中,在春天、在秋日,在痛苦和欢乐时、在迷惘与顿悟中——都不停笔。那温暖的纸笔,是代人哭泣的泪腺,是替我呼喊的喉管。我开始珍惜每一个字,每一篇作品,它们就像金子闪闪;珍惜自己的每一次激动,把它们当作“吉光片羽”。于是每一次呼吸都开始不同,就像老哲学家说的:“人不再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部书不但启蒙了我的诗意,还是我走进诗歌王国的门径和锁钥,它就如一张简明的索引导图,教我按图索骥,依顺着绳索探访每位诗人,敲响他们或喜悦或忧悒的心门,我们彻夜隔空畅谈,我也学着他们的步履,抒写起自己的欢喜和忧伤。这是一片沃土,一棵大树;是对精神的冶铸,心灵的淬火。

在它的导引下,我又阅读了《雪莱抒情诗选》《穆旦作品新编》《诗歌读本·大学卷》《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中学生导读本(诗歌卷)》等十数种中外诗选,并适时把一些名篇佳作推荐给学生们诵读。他们耳濡目染,渐渐爱上了诗歌,每逢学到诗歌篇目,都跃跃欲试。

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正处在诗性萌动的年华。他们敏感多情,意气风发,风采粲然。张扬这种风采,颂歌青春理想,可以深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的影响下,教研组的老师们在各自班级里搞起了诵读比赛,后来影响波及全校,还举办了多届诗文配乐诵读比赛,收到了良好效果。诚如严老师在选集《前言》中所言:“几乎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那是多愁善感、混沌初开的青春期,迷惘执着的深情,敏感纤细的心灵,仿佛只有诗歌才能诉说满腹的心思、书写对生活最初的感应。因而,每个年轻人就是诗人。”

孙国琦同学(2011级)在读过书中里尔克的短诗《秋日》后,写下了这样一篇散文诗:

秋歌

碎碎的语言,愿记录在秋的日记本上,比如阳光清凉的一天,比如大朵的云飞跃你我的视线。

窗前洒满了光芒,高大的法桐,起风的下午,是秋天的预感。生命的喜悦让我忍不住诉说。

坐在桌前埋头,一旁的随身听里放着顺子的《Dear friend》。我的思绪在成堆的试卷中高歌,这未知的秋天。

“跟夏天才告别,转眼满地落叶,远远的白云依旧无言。”随着叶片纷飞,世界落进了寂寞,像里尔克的诗,在秋风席卷了田野后:“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幸福和邪恶,在这里得到永恒的安放与宽恕。在涼凉初秋,我们得以凉凉心灵,来将夏的热情与浮躁冷静。

9月里,幸福不再张扬,而以稳稳的姿容扎根人间。我们,也不再踌躇不前,会将生命中最美好的秋天,献给属于自己的高三。在这个匆匆的季节,将我们这个小世界中碎碎的幸福,来逐一记录,成为永恒的纪念。

(后发表于《美文》“青春写作”2014年第10期)

那个秋日,孙国琦同学在班上朗读了这篇习作,我们报以掌声。这是学生带给我的惊喜,也是诗歌带给我们大家的惊喜。

钱理群教授和严老师都主张“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读《人间的诗意》时,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多领会。作为一名80后教师,我与同学们一起赏读,共同成长,在课业繁忙的高中时代,在一个人最美丽的年华里,在俗世中,勤勤播种,浅浅吟诵,诗意成长。

潘新和教授说,“语文教育的极境,当是诗意人生的教育”“一个追求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必定是一个有‘诗意的人。诗意人生的教育,是语文——文学——写作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诗性上。”(潘新和著《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这便是诗意语文。

我和我的学生都要感谢严老师,他主编并导读的《人间的诗意》让我们有机会与大师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沟通。这是灵魂间的碰撞,更是青春与青春的一次次约会。

那些写下诗篇的脚印,走过了,鲜花次第盛开。

朋友,驱着你的车和犁,在诗野上飞驰吧!

(作者单位:山东邹平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

猜你喜欢

读本人间诗意
诗意地栖居
雏燕
春暖人间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人间第一情
冬日浪漫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被耽搁的诗意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