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数字童年”

2023-07-12付跃安

师道 2023年6期
关键词:儿童家长信息

付跃安

21世纪的儿童被称为网络世界的“土著居民”,从出生到长大都生活在由真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构成的双重世界中,他们俨然已经具备了“赛博格人”的生命特征。但网络世界并非世外桃源,同样风险重重,在某些层面甚至比现实世界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为他们营造一个干净、健康和明朗的网络环境,使他们免受不良信息的戕害,并能從网络中受益,不仅关系着儿童的成长,更关系着社会的未来,正如沈从文所说:“童心在人类生命中消失时,一切将失去意义。”

触手可及的网络

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使信息传播更加容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23年3月2日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域名总数已经达到3440万个,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6%,其中移动网络的终端连接总数达到 35.28 亿户,超过人口规模。

在网民群体中,儿童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据《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6.8%,超过了全民互联网普及率。另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在儿童使用的媒体中,除网上聊天、在线游戏外,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类APP的使用率高达65.3%。由此可知,互联网对儿童的生活有全面渗透之势。

在网络普及的同时,各大平台使用的推荐算法等大数据技术对于加速信息的传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各平台的推荐机制不一,但一个基本特点是点击量高、能为平台带来高流量的信息有更多被推荐的机会,这与二十多年前谷歌诞生时采用的PageRank算法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越能吸引人眼球的信息越能得到被传播的机会,这导致一些信息在短时间内会被大范围扩散,这无形中为不良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温床。

网络风险不容小觑

不良信息对儿童的危害早在网络诞生之前就已存在。1843年3月,被认为美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的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成立,此后,公共图书馆事业在美国发展迅速。然而,自美国公共图书馆肇始,关于图书馆中应该入藏哪些书,不应该入藏哪些书的争论就不绝如缕,时至今日,仍争议不断。不时有家长和机构将图书馆诉诸法庭,控告图书馆向孩子们提供“不适宜”的图书。

由于网络信息发布和获取的门槛较低,加之监管困难,与纸质媒体相比,儿童更容易通过网络接触到不良信息。除受到较多关注的色情、暴力信息外,还有诈骗信息、不实信息以及宣传不良价值观和认知观的信息。对于涉世未深、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这些不良信息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例如有研究表明,网络色情会对儿童的脑细胞造成影响,大量暴力、色情信息会破坏儿童的情感敏感性,增加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风险。

儿童上网还面临着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网络成瘾,在线游戏、网络社交、短视频等让不少孩子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有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而是打开电脑玩游戏或用手机刷视频。如果缺乏家长干预,孩子可能会连续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守着电脑或手机,这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笔者曾在眼科医院见到一位十多岁的男孩,由于长时间玩手机,导致视网膜脱落,家长不得不带着孩子跨省求医。

各类网站、APP通过点赞、评论、聊天等方式构建了一个强大的虚拟社交网,借助这张无形的网络,儿童可以与更多人展开互动,但与此同时,现实世界中的人际欺凌也可能被复制到虚拟世界。2020年,韩国N号房事件进入公众视野,这是一起典型的利用网络对未成年女性进行欺凌的案件。据《社会蓝皮书:201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未成年人上网过程中遭到各种欺凌事件的比例高达28.89%,包括辱骂、嘲讽、诽谤等。对于心理比较脆弱的儿童,网暴的伤害程度不亚于身体伤害。

除不良信息、网络成瘾、网络欺凌外,其他如网络诈骗、隐私权遭侵犯等都是儿童在上网时可能遭受的侵害风险。

从源头上治理

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首先要从源头上进行治理。早在1991年,我国就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于2020年再次修订。修订后的《保护法》在第四章“社会保护”及新设立的第五章“网络保护”中就保护儿童免受网络侵害作出了详细规定。

除《保护法》,专门针对儿童上网制定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也已经推出,有关部门正在加紧推进各项立法议程。

源头治理的关键是行业自律。为了保障信息健康,避免对上网者造成伤害,许多平台都建立了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例如,抖音实施机器审核+人工审核的双重审核机制,上传作品首先进行机器筛查,凡是含有不雅、低俗信息的内容在第一轮审核中就会被发现并被剔除,其审核过程采用逐帧审核的方式,准确率高达99%以上。在机器审核的基础上,再辅以人工审核。凡是违规作品,将受到删除视频、降权通告、封禁账号等处罚。

为防止审核中出现遗漏,一些平台还设置了由网民参与的“民主监督”,当某条信息、某个图片或某个视频存在不当内容时,当某个账户发布欺诈信息或对他人造成恶意侵害时,系统提供在线举报通道,以充分发挥大众的监督作用。

为防止儿童受到网络侵害,目前国内主流平台均已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推出了“青少年模式”“防沉迷系统”等防护机制,如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儿童网民在打开这些平台时会弹出“青少年模式”按钮,点击后进入该模式。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则要求未成年人进行实名注册,并设置时间限制。这种专门针对儿童的模式不仅能防止儿童接触不良信息,而且可以避免儿童长时间使用网络。

对于网络欺凌,《保护法》有明文规定,不少平台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在抖音评论区,平台使用温馨的语言提醒留言者:“善语结善缘,恶语伤人心。”对于在网上多次发布恶意伤人言论的用户,有些平台会屏蔽用户的发言功能或关闭账号,如果造成谣言传播的,有关部门也会介入。近年来,因在朋友圈、评论区等网络区域发布恶意言论而遭到行政甚至刑事处罚的事例时有耳闻,说明国家和社会对网络欺凌的重视。

《保护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创作、出版、制作和传播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节目、舞台艺术作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等。”中国互联网协会与百度公司签署了《未成年人公益传播授以平台框架协议》,借助“四叶晴空”平台,联合社会各界建立公益传播机制,为儿童提供包括普法内容等在内的优秀网络资源。互联网平台B站联合知名学者打造了知识品牌栏目《知识光年》,为儿童提供了地球起源、生命演化、人类文明等多主题的科普知识。

虽然源头治理可以对网络侵害进行釜底抽薪,但源头治理并不能绝对保障网络的安全。机器审核虽然高效,但机器审核是按照预设规则执行的,而这些规则并不难被绕过;人工审核虽然有效,但每天面对上千万的信息,人工审核也会力不从心;虽然“青少年模式”的信息相对“干净”,但在缺乏成人监管的情况下,儿童未必会主动选择“青少年模式”;严重伤人的言语会受到制裁,但大量未达到制裁条件的轻微辱骂同样会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

因此在做好源头治理的同时,家长、学校老师、社会机构等责任方对儿童的保护和引导也同样重要。

筑牢网络安全的防护屏障

据学者蒋俏蕾对上海市未成年人上网情况的调查,家庭以绝对优势(94.5%)成为青少年上网最主要的环境,因此家长是防范儿童网络侵害的第一责任人。构建网络安全防护屏障并不是不给孩子们使用电脑和手机,而是要将孩子对电脑和手机的使用置于家长的监管之下,不要让孩子在家长的视线之外使用电脑和手机。例如,家里的电脑应放到客厅中,而不是放到孩子房间;在孩子们玩手机时,家长一定要陪在孩子身旁。

除了家庭,孩子生活和学习最主要的场所就是学校。《保护法》明确要求不允许儿童将手机带到学校,这有助于避免儿童在监管之外使用网络。有些学校虽然允许孩子携带电子设备,但这些电子设备均是定制型设备,可访问的APP、网站和资源是以“白名单”的方式得到校方许可。在学校图书馆和电脑机房,供孩子们使用的电脑则安装了相应的保护装置,避免孩子们接触不良信息。这些措施对于保护儿童免受网络侵害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令人忧虑的是,根据《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在农村地区,超过四成的未成年网民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换句话说,这些孩子很可能是在缺乏成人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使用网络的。面对这一状况,一方面,与孩子一起生活的成人要切实负起监管的责任,另一方面,学校老师、各地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公益机构等也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

在筑牢网络防护屏障的同时,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也要采用“疏”的措施,提高孩子们的自我防范能力。

加强情感疏导,提高防范能力

儿童对不良信息感兴趣,沉迷网络不能自拔,除了网络本身的诱惑力外,与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情感缺憾不无关系。学者陈亚娟在总结儿童沉迷网络的原因时就指出,父母陪伴的缺失、家庭文化的贫瘠、儿童生存环境的变化及闲暇生活的无趣都可能造成儿童对网络“免疫力”的降低。

人是社会性动物,对人际交往的追求经过进化的反复“锤炼”已经被写进基因,成为人的基本需求。当被爱的需求得到满足,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和呵护,得到尊重和关爱,当孩子在学校、社区有足够的朋友可以交流,网络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就会降低,他们也不再需要通过“打赏”来获得“掌声”和“鲜花”。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发展出多种兴趣。有教育者在跟儿童互动时请他们将自己口袋中的东西掏出来,这些东西中可能有玩具、徽章、蜡笔等各种小物件,这些小物件往往能告诉大人,孩子喜欢什么。作为与儿童朝夕相处的家长,发现儿童的兴趣并不难。当了解到儿童的兴趣后,家长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满足孩子,如陪伴孩子阅读相关图书,参观主题展览,或者观赏影视。当孩子的兴趣得到满足,他们的内心将是充实的,借助刺激性信息填补精神空白的欲望就会有所减弱。

苏联教育学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永远都是大自然之子。”人源于自然,并不断从自然中汲取生命能量,因此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纾解人们的焦虑。德克萨斯州成人护理中心研究表明,当受试者身处花园时,皮质醇水平会下降;脑电图显示,在有植物摆放的室内环境中,受试者的压力更小。有研究人员利用大数据对比了一些国家各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和心理疾病的患病分布,结果發现,在那些森林覆盖率比较高的区域,心理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下降。因此,家长们在节假日可以带孩子到公园走走,或者去野外远足,看云卷云舒,赏花开花落,让大自然的雨露滋润儿童的心田,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抗网络侵害时的心理素质。

数字产品对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防止网络侵害并不意味着将数字技术与儿童隔绝起来,正如《数字化生存》一书所指出的:“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我们可以允许孩子每天使用一段时间的电脑和手机,引导他们利用数字产品满足自己多方面的兴趣需求,同时向他们推荐健康向上的数字信息,如鼓励他们使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一些数字作品如互动型电子书集图、文、声、影、交互于一体,其对孩子的吸引力不亚于在线游戏。学校图书馆也应当配备一些良好的数字产品,入藏丰富多样的数字内容,让孩子们在课堂之外也能借助数字产品进行健康的娱乐和学习。

儿童社会阅历有限,分辨能力不强,很容易在网络中受伤,因此加强对儿童媒体素养的培育,提高他们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就成为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在国外,学校图书馆员还有一个称谓,即“媒体专家”(Media Specialist),反映了教育界对儿童媒体素养的重视。我国公共图书馆经常举办儿童上网培训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讲解和实操,提高孩子们的上网能力,增强防范网络侵害的意识。这些有助于提升儿童媒体素养的举措值得赓续与推崇。

网络是一个大熔炉,既有能给孩子成长带来助益的资源,也有能让孩子受伤的“陷阱”,但只要有足够的意识,并采取到位的措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让孩子们的数字童年健康、幸福,这并非不可能实现。

(作者单位:广州图书馆研究发展部)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儿童家长信息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订阅信息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展会信息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