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识读的结构层次和教学实践

2023-07-12罗璇

关键词:图像识读小学美术核心素养

罗璇

摘 要:从图像识读的基本内涵出发,剥离出图像识读的结构层次:图像观看方式层级化、图像识别维度多样化、图像理解要素深度化。在此基础上,从核心素养对图像识读的具体要求以及艺术欣赏的诸多要素出发,把握中小学生认知和行为特征,阐释图像识读教学实践思路:描述形象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理解人文精神。

关键词:小学美术;图像识读;核心素养;《倒牛奶的女仆》

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等的观看、识别和解读。通过图像识读,学生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搜集、阅读、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形态、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1图像识读强调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视觉形象和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认知世界的重要载体。在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个体既是图像文本的接受者又是生产者,图像识读能力直接影响学习者的认知和发展。图像识读作为美术学科培养学生观看、理解视觉文化现象的重要方式,其意义和作用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一、图像识读的结构层次

从图像识读的基本内涵出发,我们剥离出图像识读的三个基本层次,即图像观看、图像识别、图像解读。三者的关系如下页图1所示,图像观看是图像识别和图像解读的基础,图像解读是图像观看和图像识别的目的。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和补充。

(一)图像观看方式层级化

图像识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从注意开始展开的,观看者将视觉注意停留在图像中,从而调动大脑,通过经验和感觉对图像进行观看和分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读方式,主要分三个层级:一是整体观看,这有利于观者整体把握图像信息和要素,能全面获取图像要素。二是局部观看,这有助于观者在整体把握视觉形象的基础上,从相对微观的层面获取图像信息,获取和挖掘图像细节信息。对于绝大多数造型艺术而言,艺术形象都存在主次之分,主要形象描绘细致,包含信息也多于其他部分。因此,局部观看将主体部分的观看作为主要内容,以获取更多的图像信息。三是对比观看。对比观看是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对比观看图像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获取更多图像信息。例如,在教授中西绘画透视方法时,教师同步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与西斯莱的《塞夫勒道路一景》,组织学生对比观看。如此,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和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区别便一目了然。

图像识读过程中的“观看”,应该是将观看视觉形象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以比较的方式观察视觉形象之间的异同,以达成对视觉形象的整体把握。[2

(二)图像识别维度多样化

在观看方式的基础上,图像识读需要从感性认知转向理性认知,完成视觉层面的形象欣赏过程。具体来讲,观者需要从多个维度识别图像。这里主要阐释五个维度的图像识别:一是对图像内容的描述。根据欣赏经验,观者首先会关注图像中的形象,通过联想将其中的形象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形象进行比较,寻找他们能观看到的形象本身。二是识别与图像关联的材料和技法。材料是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基础,美术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读,要求观者能辨别艺术家使用的材料,如油画颜料、水彩颜料、丙烯颜料等。材料本身直接影响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和造型手段。三是识别图像蕴含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因此,图像识读应引导观者理解图像的线条、色彩、肌理、空间、明暗等要素,以及不同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艺术语言的差异性。[3四是识别图像的形式与风格。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语言各要素的组织形式。包括形式美法则和艺术表现形式,如对比、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抽象、写实等。风格是作品彰显整体特征的美学范畴,包含艺术家个人风格、时代风格等。艺术风格的形成也是艺术家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能够透过图像本身理解艺术的形式与风格是美术核心素养观下图像识读的要求。

(三)图像理解要素深度化

理解是指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逻辑与人既有的认识相统一的过程。美术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读要求学生能够辨析和解读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图像识读应包含对视觉图像要素的深度理解。主要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图境理解。图境,即图像包含的符号和意义,通过象征、隐喻等方式暗含在艺术作品内部。图境理解,就是要将图像放在过去和现在的双重文化“语境”中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二是形式理解。这要求学生掌握与图像有关的技巧、材料、色彩、气韵等。例如,魏晋时期的人物作品追求人物的风姿、风骨、风韵;唐代宫廷人物画呈现人物丰腴、色彩艳丽的美学特点;元代文人山水画追求笔墨变化、直抒文人胸臆 ,是他们“天人合一”世界观、宇宙观的直接体现。三是内涵理解。内涵理解要求学生认知图像的文化功能,从社会性和人文性等角度分析图像的内涵,理解视觉图像的人文理念和追求。

二、图像识读的教学实践

立足图像识读的结构层次,从核心素养对图像识读的具体要求以及艺术欣赏的诸多要素出发,把握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特征,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中国画与油画欣赏》中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为例,阐释图像识读教学实践思路。

(一)描述形象内容

图像识读教学的前提,是启发学生观看,对作品的形象内容作出描述。这也是学生图像识读素养养成的首要条件。描述形象内容,包括对色彩、空间等方面的描述。教师出示《倒牛奶的女仆》图画(如图2),采用递进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问题1:画面呈现了怎样的内容?请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有学生这样描述:画面描绘了一名妇人正在将牛奶倒入陶盆中的场景。

问题2:画面中的妇人形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具体描述。

有学生这样描述:画家笔下的妇人体态丰满,头戴白色头巾,身着黄色外衣,腰系蓝色围裙,头部微微侧倾,眼睛注视着面前的陶盆。

问题3:人物周围都有哪些事物?请细致描述。

有学生这样描述:一张铺了深绿色桌布的桌子上,有一个手工编织的与陶盆颜色接近的食物篮,其中摆放着大小形状不等的面包;一条和农妇围裙颜色接近的蓝色长巾,从桌子上垂下……

由此,循着对3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借助观察法,逐步将观察对象,也就是视觉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教师做了更进一步的引导:从画面中窗外的阳光、金色的水壶、透过缝隙照进房间的光线,启发学生依据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分析整个画面色彩的对比和协调;通过衣着的颜色,启发学生捕捉衣着与桌面黄、蓝、绿食品及衬布的呼应,领会色彩空间的节奏感……以这种联系与比较的观看方式,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背景处理与画面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画面形象内容作出更为生动、细致、准确的描述。

(二)分析语言形式

图像识读教学中的语言形式分析,是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图像的属性,从形态、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分析判断作品。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记录绘画的“六法论”,从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个层面,为我们提供了分析作品语言形式的多个维度。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重要论断,也倡导从视觉形象的形式要素组合角度分析作品。结合以往的美术学习,学生能够快速分辨出《倒牛奶的女仆》是一幅用油画颜料创作的绘画作品,以写实的形式表现画面内容,也能明显感受到此作品与毕加索、梵高等画家严肃、高冷的作品有所不同,给人温暖、恬静之感。此时,教师提问:“画面中的哪些描绘给了你这种感受?画家为何会有如此笔触?”学生总结:画家描绘的对象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人,绘画的场景也是那个时代普通家庭生活的景象,加上温暖的光线透过窗户布满了画面的一侧,因而营造出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这应该与画家的生活经历有关。教师的引导,实际上是启发学生将画面与画家的生活背景相连。由此,学生进一步探索,知道创作者维米尔是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大师,其作品多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作品多为风俗题材的绘画,所以给人一种真实性,在艺术风格上也别具特色。维米尔选取普通市民生活中倒牛奶的瞬间场景,以淡黄的色调、温馨的氛围、雅致的气韵等,凸显了鲜活、生动的生活主题。

(三)理解人文精神

在描述形象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教师还需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主题、媒介形式、图像类别的整体把握,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与意义,领悟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

学生在观看画作时,已经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也就是画面中所能够辨认的人物、地点、事物等;能清晰地指出绘画材料——油画颜料。此画作中,人物和桌面的构成体现出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原则,桌面的四条轮廓线与窗户的直线上下呼应又起到分割三角形构图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前资料搜集,17世纪的荷兰,文艺复兴之后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描绘普通生活的“小幅绘画”受到喜爱,所以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在摆脱宗教束缚,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以追求质朴的描绘为宗旨,由此形成了作品的创作背景。每一个图像的出现都与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与信息有密切关联,体现了不同时代、地区、国家的艺术家表达思想、情感和创意的方式。

图像影响人对世界的认知,图像参与人与人的交流。任何图像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图像识读教学应在引导学生解读图像形式内容的基础上转向理解图像文化,理解图像的人文精神内涵,从而强化学生与图像的交流,达到提升视觉艺术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2] 周春花.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图像识读教学内涵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21(3):123128.

[3] 彭吉象.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324344.

猜你喜欢

图像识读小学美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探究
“图像识读”背景下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尝试管书军
视觉文化下的“美术”与图像识读
基于审美心理的图像识读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