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论的德育价值与实践研究
2023-07-12许冰慧
许冰慧
摘 要:“上善”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就是说,上善的特点就是“利万物”,“不争”就是能包容,不索取。“上善”所蕴含的道理仍然可作为现今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德育的一部分,“上善”的德育价值比较广泛,既有如潺溪之水,碧波灵动,努力让德育与学生同行的教学目标;又有如春江之水,乘势而上,让德育与时代同进的责任与担当;更有如上善之水,宁静致远,让德育与祖国同在的实际行动。因此,教师要将“上善”的种子植入课堂,给学生的德育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上善”论;道德素养
小学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智育水平,还要教他们如何做人,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将知识与能力的习得放在首位,而忽视道德素养培养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小学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入老子的“上善”论,将其与德育结合,给学生的心灵注入更多清澈的活水。将“上善”论渗透于德育,指教师要尊重、关爱、相信、发展学生,即用真诚的爱善待学生;将“上善”论渗透于德育,指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修德、探究、锻炼、审美、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将“上善”论渗透于德育,指学生对国家的爱应像水那样深沉、真诚,以自己的行动为国家的发展凝心聚力。总之,将“上善”论渗透于德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潺溪之水,碧波灵动,让德育与学生同行
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上善”的种子应当像水一样点点滴滴地进入学生的心间。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加强自身的品德与修养。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存在教师单向地讲解品德与修养方面的认知,以及人们在这方面的感知与觉悟,但是没有将德育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将“上善”的种子植根于班级的土壤,引导学生的良性发展。
教师应当将“上善”的种子渗透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中。例如,如果学生去操场上体育课而忘记关闭教室内的电灯、电风扇等,表明学生没有养成离开教室關闭电源的习惯,说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节约用电意识,也说明教师日常的德育教育不到位。节约用电教育在日常的家庭教育和大众传媒宣传中并不少见,教师如果提问学生,他们也可以回答节约用电的行为意义。出现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将“上善”的种子渗透于学生的内心。在下次上体育课时,教师可以问学生离开教室时要做些什么,将德育行为的实施责任具体到每名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落实德育教育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点滴渗透,“上善”的种子可以逐渐生根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对于学生来说,德育不应当只是课本中的条条框框,也不是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与规矩。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逐步达到“上善”的水准。
二、春江之水,乘势而上,让德育与时代同进
“上善”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多元化、复杂化、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教师要将德育与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丰富德育的内涵。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上善”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既包含关爱他人和社会,又包含勇于探索和学习;既包含积极进取和独立自主,又包含尊重他人和传统文化。总之,“上善”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种德行,是在行为和思想上的高度规范和标准,旨在培养他们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思想品质,为未来的发展作准备。
为了方便班级管理,如今许多班级都建立了微信群或者QQ群。如果学生在班级群里发表了不当言论,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情感,尝试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行为,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提醒学生要考虑到自己的话语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增强他们做好人、做“上善”学生的责任感。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可以开展精神宣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还可以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对不当言论进行辩论,以引导他们理性地看待信息,避免被虚假信息迷惑,同时增强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当学生在班级群中随意发表不当言论时,教师要教导学生言论自由的界限,让学生认知道德底线。显然,通过适切的教育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言行观,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在德育发展上也会迎来新的挑战。对此,教师要面对具体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他们在道德与品行上的认识。同时,教师还要关注时代的变化,观察学生在这些变化中的表现,并针对学生的表现开展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三、上善之水,宁静致远,让德育与祖国同在
“上善”就其本身的含义来说就是至善,是“善”的最高境界。爱国是“上善”的基本表现。上善若水,爱国之善要卓然致远。对小学生而言,“上善”论下的爱国教育就是要尊重传统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小学生应当树立关心国家发展、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精神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问题,从而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上善”论引导下的小学生爱国情怀旨在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同时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繁荣奠定基础。
例如,当学生为班级的运动员加油助威时,舞动小红旗,欢快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然而,当教师在比赛结束后发现地上有许多随意扔弃的小红旗时,教师发现学生还没有做到“上善”德育与祖国同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扪心自问对待小红旗的态度,以及如何体现自己的爱国情怀。学生纷纷自发地将小红旗捡起,表达出对国家的尊重与爱护。通过这次教育,学生不仅改正了错误行为,还加深了对爱国的理解,更加坚定了爱国的信念。教师思考后认为要让“上善”的种子萌发在爱国情感中,就要通过表现具体的爱国行为来实现。“上善”的种子会开在学生良好的习惯里,会开在他们高尚的品行中。
可见,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要通过发现和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行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理解爱国不是一味地展示或观赏,更应该体现在实际的行为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从微小的事情做起,才能逐渐形成坚定的爱国信仰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也可以学会区分哪些行为是爱国的,哪些行为与爱国行为相违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受到正确的引导,避免错误或不良行为,还可以让学生逐渐领悟到真正的“上善”,即将自我价值和爱国情怀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在课堂播种“上善”的种子,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继承,又是对德育教育的拓展。“上善”是学生与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教师要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充分发展,逐渐趋于“上善”;学生要做的就是将“上善”作为他们前行的灯塔,笃信之,进而笃行之。教师要用“上善”的行动感化学生,要用“上善”的理念引导他们。一言以蔽之,教师要播种“上善”的种子,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兵. 上善若水:做有温度的德育[J]. 江苏教育研究,2020(14).
[2]高国华.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与传承[J]. 语文天地,2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