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3-07-12宋开礼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学氛围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宋开礼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植学生生活,倡导教与学融入生活元素。基于此,文章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将生活作为工具拓宽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营造道德与法治教学氛围,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借此让学生体验生活,理解道德与法治内容,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为适应未来生活作准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氛围;教学活动

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支撑。教材从重理论化逐渐转向重生活化,根植学生生活实际,融入丰富的生活元素。对此,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实施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是指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生活为抓手,选取契合教学需要的生活化内容,并以此为基础,以课堂为依托,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兴趣,积极体验,由此透过生活现象感悟其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发现生活智慧,形成良好道德品行,开展“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和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着力实施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一、依托现实生活,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教师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托,依据教材内容整合相关资源,由此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更具生活性,助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开展。

1. 整合生活中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学生体验生活时,早已与各种自然资源进行了互动,建构了一定认知,建立了积极的情感。整合生活中的自然资源,可以使学生自觉迁移生活认知,积极探究,建立对乡土或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此,在实施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整合生活中的自然资源。

例如,教材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这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家乡特产,以及家乡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其变化情况。为达成此教学目标,教材编设了“我的家乡在哪里”“我是家乡小导游”“家乡的特产真不少”等话题。在体验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要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介绍特色产品。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在家长或教师的带领下游览了家乡,了解了家乡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课前,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经历为参照,整合相关的自然资源,如介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水能资源、特色农产品和风景名胜等。在丰富自然资源的支撑下,学生会丰富生活认知,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家乡,便于向他人介绍家乡,建立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整合生活中的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将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融入课堂,可以在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使其深入学生的精神层面,促使学生建立文化认同。为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整合生活中的文化资源。

例如,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这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风俗、节日风俗及重要的风俗活动。在体验风俗活动时,学生了解了风俗的来历,积累了生活经验。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历,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以风俗活动为重点整合相关文化资源。为迎接新春佳节,凉州区举办了红红火火的大型社火展演活动。该活动中有很多精彩的节目,如凉州攻鼓子、凉州竹马子、永昌滚灯舞等。为欢度元宵节,凉州区举办了元宵节灯会,让大家参与猜灯谜、手工制作灯笼等活动。如此内容,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特有风俗文化的魅力,以及其中寄托的美好祝愿,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整合生活中的社会资源

这里所说的社会资源包括社区、文化馆、高校等。丰富的社会资源便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认知。在实施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并将其融入课堂,助力学生深入探究,认知学习内容,积累社会经验。

例如,教材四年级下册“这些东西哪里来”这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是由工业生产提供的。事实上,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是通过工业生产或科学实验得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高校、企业着力进行科学探究,创造出诸多新产品。教师可以搜集与之类似的内容,将其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从科学研究的角度了解常见生活物品的来源,并让学生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开展对它来历的探访活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现实生活需要出发,我们还可以改善和发明哪些产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利。如此,学生可以在认知所学内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便于积极体验社会生活。

二、紧抓现实生活,营造道德与法治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在实施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紧抓现实生活,利用多种方式营造良好氛围,推动教学发展。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导致师生之间的了解不足。针对此情况,教师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多与学生交流互动,拉近彼此的关系,由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助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我是独特的”这节课前,教师可以先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眼中的自己。在沟通时,教师用和蔼的态度向学生发问: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与他人相比,自己有什么独特之处?大部分学生会结合实际情况畅谈自己眼中的自己。在学生畅谈时,教师要认真倾听,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以示尊重。通过倾听,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很普通,平平无奇,没有特殊之处。在了解具体情况后,教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要点——我有自己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之处。因为体验了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开始自觉地审视自我,重新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与大家分享。在倾听时,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赞赏,如“你真棒,发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在老师眼中,你是与众不同的,请你继续做自己”。在后续实施教学时,教师按照如此方式,不断地利用日常时间与学生沟通,赏识学生、鼓励学生。长此以往,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关注和关心,由此乐于走近教师,与教师和谐相处。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下,學生能够踊跃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重要方式。价值观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价值观。因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以价值观建设为重点,采取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宪法是根本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以法治教育为重点,组织“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法、案例法引导学生探究,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权威、法律地位,增强对宪法的认知。同时,校园也形成了浓郁的学习宪法文化氛围。在如此氛围中,学生自觉地借助展示栏、校园广播等了解更多与宪法有关的内容。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后,会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参与课堂教学时,大部分学生会迁移生活经验,解决诸多与宪法相关的问题,由此强化认知。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进校园生活中,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宣传宪法,助推主题活动开展,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效果,切实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观照现实生活,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支柱。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正是学生建构认知、发展能力的过程。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以现实生活为观照,结合教学需要,应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发展能力。

1. 组织情境活动

这里的情境活动主要指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生活资源,利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创设出契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在此场景中,学生会产生熟悉感,自觉迁移生活经验,积极探究,有利于丰富生活认知。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父母多爱我”这节课时,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猜猜我有多爱你》的绘本视频。在观看视频时,大部分学生借助动人的语言、直观的画面,感受到了流淌在小棕兔和大棕兔之间的爱。尤其,借助大棕兔的一言一行,体会到了父母之爱。当学生沉浸在绘本场景中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平时和父母是怎样相处的?你认为父母爱自己吗?父母为我们做的每一件看似普通的事,里面都藏着对我们的爱,你能发现这默默的爱吗?在问题的推动下,很多学生联想生活经历,在脑海中描绘与父母相处的画面,就此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道:“我的父母就像绘本中的大棕兔一样,总是满足我的各种要求。我的父母是爱我的。”也有学生说道:“我的父母对我很严厉,要求我早上必须按时起床,必须吃早饭。我觉得他们对我要求过于严格。”在不断的表述中,学生进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教师则依据学生的表述情况,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有人觉得父母爱自己,也有人觉得父母不爱自己。那么,到底怎样才算爱呢?我们要如何判断父母是否爱自己呢?大家一起走进“父母多爱我”这节课一探究竟吧!此时,大部分学生探究欲望高涨,自觉地走进新知课堂。

由此可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迁移生活经验的机会,积极思考、表述,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中,还切实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一举两得。

2. 组织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依托。在体验探究活动时,学生会发挥自主性,主动解决问题或任务,由此强化生活认知,积累生活经验。为此,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资源组织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围绕不同内容呈现真实的生活案例,借此创设探究活动。以“尊重有成就的人”话题为例,教师呈现了两则案例,并提出相关问题。

案例1:明明的爸爸是一位基础建设工作者。我们的学校、公园等都他爸爸带领团队建设的。如果你遇到了明明的爸爸,你会怎样夸赞他呢?

案例2:阳阳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乐于助人。大家有没有接受过阳阳的帮助呢?如果你接受过帮助,你会如何向阳阳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在如此案例和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积极思考,联想到“付出”“感谢”等词语,由此积极作答。有的学生说道:“我会向明明的爸爸说谢谢,因为他们的辛苦付出,我们才能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有的学生说道:“我会对阳阳说谢谢,同时也会向他学习,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教师及时赞赏学生的表述内容,并总结道:“我们身边有很多为人类、社会、社区、班级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付出,并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敬意。”随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有哪些值得尊重的普通人,讲讲他们的故事。

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迁移了生活认知,解决了问题,理解了课堂学习内容,还使学生积累了生活经验,便于在生活中践行良好行为,做到知行合一。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氛围和教学活动。因此,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树立生活教学意识,以此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生活为立足点,以教学内容、教学氛围和教学活动为重点,应用多种策略,整合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组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借此引导学生与“生活”互动,迁移生活经验,积极探究,掌握所学内容,发展多种能力,尤其强化生活认知,积累生活经验,做到“知情意行”合一。

参考文献:

[1]王庆冷.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J]. 天津教育,2022(18).

[2]张玉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 智力,2021(17).

猜你喜欢

教学氛围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