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产业学院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3-07-12张卫婷王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2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岗课赛证育人模式

张卫婷 王辉

[摘 要] 产业学院是一种有效连接产业端主体—行业企业与教育端主体—学校,汇聚多主体优质创新资源,服务国内产业集群高端领域,对接产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研发、社会服务以及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于一体的新型办学组织。但是,如何利用产业学院贴近行业企业一线的优势,推进知识协同生产(再生产),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对接与融合,是产业学院建设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基于“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的学理逻辑,以产业学院为育人载体,以岗位标准为起点,从专业课程体系、育人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解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导向和路径的问题。

[关键词] 产业学院;岗课赛证;人才培养;育人模式

[基金项目] 2021年度陕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21GG009);2020年度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建设专项研究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研究与实践”(2020SGA02)

[作者简介] 张卫婷(1971—),女,陕西咸阳人,硕士,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王 辉(1967—),男,陕西咸阳人,学士,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2-0180-05 [收稿日期] 2022-06-27

一、产业学院的缘起

(一)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我国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对接服务区域主导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建立了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1-2]。当前,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创新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标准,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和新业态,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紧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及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赋能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新需要[3-4]。我国从宏观方面提出了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参与联合办学[5]。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的办学空间,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6-7]。

(二)关于产业学院的国家政策

“产业学院”一詞可追溯到英国的“产业大学”,但非真正的大学,其目的在于帮助个体获得知识、技能,提高就业能力,目前已成为英国政府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8]。我国自2005年开始,从国家宏观政策方面指导产业学院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文件和法规,提出了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通过与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共同举办职业教育机构、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开展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已将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作为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向和重点。

(三)产业学院的办学实践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鼓励和支持下,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对接区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中小微企业创新积累发展,与区域龙头企业合作,借鉴产业大学的办学实践,开展产业学院办学工作。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发挥了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形成校企互动互赢机制,使企业具备学院功能和学院服务产业企业的格局[9-11]。国内产教融合式产业学院的教育实践始于2006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共建的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2011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镇区合作共建南区电梯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小榄学院等4个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2016年4月,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学院等[12]。近年来,产业学院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研究实践的热点。

二、产业学院的内涵与特征

(一)产业学院的内涵

产业学院是一种有效连接产业端主体—行业企业与教育端主体—学校的新型组织,其以服务国内产业集群高端领域转型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培养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导向,以对接产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为牵引,以汇聚多主体优质创新资源为支撑,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区域高新园区及当地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建共管的协同育人平台,是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研发、社会服务、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办学组织,其中人才培养居于首要地位[1]。产业学院作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新平台,促进了外部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接,推动了多主体异质性资源与人才培养环节相融合,实现了基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牵引改革的教学内容,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机制保障,打破了学校与产业园区、企业等组织的边界壁垒,推进了区域的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对接。

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技术技能人力资源供给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落脚点。产业学院的经济属性决定了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组织架构、运行管理等具有“产业”的特质;教育属性决定了产业学院的本质是学校,遵循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规律,根本职能是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产业学院是“产”与“教”双向的主动选择,主动顺应服务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问题。

(二)产业学院的特征

从产业逻辑视角分析,产业学院的基本特征源于产业、根植产业、服务产业。产业逻辑是产业图谱中的各个环节在产业链中不同位置上的利润传导规律的表现。

产业学院源于产业。产业学院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是教育逻辑与产业逻辑相结合的产物,产业形态的发展与变革推动了产业对人力资源供给侧的调整,催生了教育组织形态(育人模式)的变革。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客观上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紧密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持续提升了异质主体分工协作的互补性。

产业学院根植于产业。产业学院通过嵌入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教育组织体系,按照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结构、层次的需求,培养产业形态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对接,延伸和完善了人才链,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助推产业链延伸、转型与升级。产业学院成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的载体,从根本上强化、深化了产业学院的产业属性。

产业学院服务于产业。产业学院通过服务于产业链、创新链,以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供给的支持为目标,实现资源、知识、技术、信息化的高度集成,推动校企协同进行技术创新,知识技能生产、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为区内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力资源基础,服务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三、产业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的内涵

(一)“岗课赛证”的机理

“岗课赛证”融通是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回溯,以及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再适应。“岗”即服务区域产业核心岗位群工作的职责和要求,是具体的岗位任务核心素养,反映了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迭代对人才资源能力需求的变化,是产业界人才能力需求的导航仪和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要求。“课”指课程体系,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表现为与人才培养定位相对应的课程结构和体现,是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改革的核心,通过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了课程改革。“赛”指职业技能大赛,是课程教学的高端展示、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证”指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对学习者完成某一职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或能力水平的证明,是职业能力的认可凭证和课程学习的行业检验。

“岗课赛证”的相互关系。岗是本源性的,是课、赛、证的逻辑起点。课、赛、证皆因岗而设,随岗而动,具有衍生属性,是围绕岗展开的育训课程的总和。课是“岗”的从业标准和规范的体现,是“岗课赛证”融通的核心和关键要件。为实现课与岗的动态融通、目标一致,引入赛、证等评价予以修正,这就奠定了职业教育课随岗动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机制。随着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岗”的从业技术标准提高,推动“岗课赛证”融通层次和质量趋于螺旋上升。“岗课赛证”融通学理逻辑以产业学院为育人载体,以岗位标准为起点,将课作为核心和关键节点来打造,实行“课证”融通、“课赛证”融通,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岗课赛证”的逻辑适应性

产业学院的办学目的是提升专业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匹配度,通过“岗课赛证”融通来体现关键节点在“课”。从产业学院内环境的角度分析,各异质主体资源配置围绕“课”来开展,“课”是内环境的中心。外环境是指科技进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反映在岗位类型、标准与规范的迭代、更新,带动了内环境“课”的动态调整,作为“岗、赛、证”连接纽带的“课”,要求“岗课赛证”融通需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以課程育人为核心,对标适应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发展需求,发挥校企合作在“岗课赛证”融通中的核心和主体作用,推动“产赛教”深度融合,动态提升内环境“课”的适应性。

四、“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的现实基础

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依旧是目前社会的两大难题,究其原因在于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需求与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等培养错位,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13],这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改革方向。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围绕类型化改革构建产业链与教育链融合发展的格局,体现了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技能的类型教育的要求,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作为教育界与产业界融通的产业学院,需要实践“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形态要素组合,融入企业岗位的发展需求,通过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标准化、复合化、透明化,具体以“课证”融通标准、“课赛”融通标准、“课赛证”融通标准等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标准体系,使人才培养得到社会、行业企业的认可,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五、产业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对接产业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产业学院是产业需求侧主体与教育供给侧主体的联合平台,将产业需求侧的人才培养要求融入教育供给侧,使企业岗位人才标准转换为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等要素,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彰显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适配性,确保课程体系与产业链紧密衔接。当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迭代更新时,动态调整与岗位相关的课程,加入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成立由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学校专业带头人、职教名师组成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的要求,定期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和教研会,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提出整改意见。校内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参加企业开展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培训,了解行业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动态,掌握行业企业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反哺教学,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

首先,调研区域产业发展战略,明确产业对应的目标岗位群,找准匹配产业链中下游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定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依据岗位职业能力确定课程体系,从目标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等梳理岗位所需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并量化为能力指标体系,按照一年级基础能力共享、二年级核心能力分立、三年级拓展能力互选的结构建构课程链,在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课程群体系中融入技能等级证书和技能大赛标准。最后,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的逻辑起始点,以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及技能大赛的标准、内容、过程、评价等育人要件对接课程,结合四个要件的环境、文化等资源逆向制订包含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在内的教学标准。

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从事数据采集、处理、呈现以及大数据平台管理及维护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针对岗位群明确精操作、懂技术、善运维、能开发等四方面的职业能力,确定核心课程链,即“网络爬虫技术”“大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大数据平台运维”“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数据采集综合项目实训”“大数据可视化项目实训”“大数据平台运维与开发项目实训”“数据库处理综合项目实训”等,细化培养规格、课程目标和内容等育人要素,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教学标准的制订。

(二)标准引领,创新“岗课赛证”育人方式

实施标准引领,产业学院组建校企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开展市场调研,优化课程链和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動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职业岗位能力链与课程链、大赛项目与综合实训项目的“三融通”,促进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职业素养等育人要素与行企标准、企业项目案例、企业考核流程、企业文化等资源的融合。基于此,以产业学院为依托,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引入企业岗位证书标准和企业真实项目,融入教学内容,按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技能大赛标准、项目案例要求等来建设实训室、企业工作室、众创空间等真实工作场景,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拓展技能。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为依托,成立现代学徒制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现代学徒制项目管理办法和教学管理实施细则,促进“岗课赛证”融通育人。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引入企业技术、设备、师资、项目等先进的优质资源,精准对接国内中小微企业联盟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工匠坊的形式,成立订单班,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为国内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和技术积累创新支撑。

(三)多主体参与,创新多维度评价体系

构建课程实施全过程评价体系。一是构建“岗课赛证”承担主体的企业产业专家、学校专家、技能大赛支撑企业和资格证书支持机构代表等组成的异质评价共同体,对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进行多维度评价,确保课程链和课程内容迭代,科学对接岗位能力标准。二是实施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评价,根据方法多样、目标多维、过程多元的评价原则,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多元参与的“三全式”评价模式,开拓“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思路,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综合素养、专业技能等开展实时评价,及时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优化。三是创新课程评价结果和标准,通过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评价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包含以证代考、以赛代考以及各种资格要求的学分转化形式,实现异质资源的衔接与融通。

构建教育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一是通过企业满意度调查、就业情况反馈、教学评估等形式采集数据,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呈现与“岗课赛证”相关的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依据反馈迭代,更新课程体系和内容。二是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企业评价等了解“岗课赛证”的实施情况,企业、学校等多元评价主体共同撰写评价报告,依据教学效果和过程性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培训,建立长效动态反馈调整机制。

结语

综上所述,产业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是学校与行业企业等异质主体保持深度合作的方式,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研究实践的热点,发挥其贴近行业企业一线的优势,推进知识协同生产(再生产),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对接与融合,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更深层次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赋能产业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技术积累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彬.现代产业学院知识协同生产与课程开发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5):14-19.

[2]陈子季.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5):3-9.

[3]朱艳峰,贺佐成,叶雯,等.基于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58-63.

[4]张文.产教融合实体化运作的价值、原则、模式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9):36-43.

[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1)[2022-06-02].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A/OL].(2021-10-12)[2022-06-02].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7]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A/OL].(2020-09-23)[2022-06-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8]黃文伟,郭建英,王博.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生成逻辑与制度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3):35-39.

[9]赵章彬.高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从治理体系角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43-46.

[10]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10.

[11]李鹏,石伟平.中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政策理想与行动路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分析与实施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1):106-114.

[12]张志东,王华新,陈琳.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4):77-81.

[1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A/OL].(2019-01-24)[2022-06-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Education Model of Industri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ost-class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ZHANG Wei-ting, WANG Hu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an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China)

Abstract: Industrial college effectively connects enterprises and colleges, which gathers high-quality innovation resources from multiple subjects, serves the high-end field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field, and connects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It is a new type of school-running organization that integrates personnel trai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ocial services, and technical skills training and appraisal. But how to use the 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colleges close to the front line of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to promote knowledge collaborative production (reproduction), and promote the conn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eeds and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is the key issue to be considered and s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academic logic, taking the college as education carrier, the post standard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problems of talent training orientation and path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system, educatio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industrial college; post-class competition certificate; talent training; education model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岗课赛证育人模式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