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通识课的教学探索

2023-07-12王烜李春晖刘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2期
关键词:融合方法教学探索

王烜 李春晖 刘强

[摘 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水生态安全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高校水生态文明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凝心聚力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对高校通识课“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进行探索,从水生态文明思想、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应用实践三个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分析课程内容中思想政治融入的关键点和思想政治生长点,提出通过工匠精神的塑造以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保护意识的培育逐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责任担当意识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校课程思政;水生态文明;融合方法;教学探索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北京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及育人模式探索”

[作者简介] 王 烜(1973—),女,云南昆明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管理研究;李春晖(1976—),男,安徽阜阳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文与水资源研究;刘 强(1978—),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水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2-0082-06 [收稿日期] 2022-02-14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其重要性被多次强调,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解答“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根本遵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根据这一要求,深挖高等教育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通过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这是实现全方位育人这一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资源需求量的剧增与有限的资源供给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生态安全受到威胁。通过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2]。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是人类赖以生存且须臾不离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水生态文明建设也因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承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地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转变为社会的共识。

笔者结合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挖掘高等学校通识类课程“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的思政元素,分析其融入教学过程的生长点,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人才培养外化于行的效果。

一、课程内容与目标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而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文化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实践经验,探讨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趋势与重点。

水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形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了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通过课程学习,使大学生了解了自然循环、社会循环认知和水生态文明理念,具备了分析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自觉地把生产、消费等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纳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系中,树立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观和发展观,激发学生关心国情、参与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因此,从课程内容和目标可见,在水生态文明思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用实践等方面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政元素,具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即思政元素,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这些元素涵盖科学素养、人文精神、文化自信、法治精神、理想抱负、社会责任以及家国情怀等多个维度。

(一)水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思政元素

水生态文明蕴含着关于人水关系的丰富哲学思想,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下列各种代表性思想也在逐渐丰富和发展,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提供了指导[4]。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古代中国,儒、释、道等各家就对“天人關系”进行了深入挖掘和阐述,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仁民爱物、热爱自然等思想,倡导人类爱护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思想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它们博大精深,内涵深刻而丰富,蕴含着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启示我们要充分尊重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尊重生命伦理,自觉维护自然万物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传统的生态伦理符合唯物辩证法法则,对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应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取其精华。

2.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论环境》等著作中,深刻分析和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历史形式、人与自然统一的实现形式等问题。他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密不可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应该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正确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规律办事。此外,他们还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极大丰富,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大学生水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归宿和出发点,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科学发展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均提到要保护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随着“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共产党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生态智慧,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仁民爱物,尊重、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进一步体现,为人们正确處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它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精髓,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发展与本土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观点的基础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文化、文明和生态的良性互动”等观点均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此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实践探索和认识升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历代领导人先后提出的关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等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和方针政策,均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习近平主席强调:“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生态兴则文明兴。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5]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过“五位一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系统推进和参与全球生态综合治理。

当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水多、水少、水浑和水脏成为影响生活安全、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四大水安全问题。为了解决制约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安全瓶颈问题,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正确的思想指引,上述水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等,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水生态文明素养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来源。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中的思政元素

1.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理论中的思政元素。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水文化底蕴深厚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其中又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根本。为保证人类社会、经济和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实行持续利用,要求兼顾当前与长远利益,不同地区与部门间的利益,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以及效益在不同受益者之间的公平分配[6]。它要求社会树立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思想,充分考虑支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和谐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节水优先、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既要满足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又要保证子孙后代发展经济社会需求的水资源利用,体现代际公平。因此,可持续开发利用理论中蕴含着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要求公民用文明、和谐、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2.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中的思政元素。当前我国的水资源安全正面临两个突出的矛盾:一是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水资源保护力度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水资源需求的迅猛增长与水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保障水资源安全正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必由之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世界著名的经典水利生态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人卓越的治水智慧。现代中国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以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为主线,推进人水和谐发展,为世界防洪除涝、洪水风险管理、破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难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体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协调统一、科技与人文相得益彰。此外,中国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利用技术、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先进核心技术,为国家和区域的水资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技术中蕴含的哲学观、思想观和发展观都是宝贵的思政元素。学生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学习,可以了解中国历代治水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并感受到久久为功、利在长远、不懈努力、敢于胜利的民族品格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当代碧水保卫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水资源水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举措,我国在水资源安全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都体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意志。在进行专业知识讲授时,可以结合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其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

3.水生态文明相关政策法规中的思政元素。政策法规是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为从制度上更有效地应对当前水资源保护的任务和要求,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等政策法规,以规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针对各种不同用途的水体,制定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相应的水质标准。此后,“水十条”提出了全国水环境质量改善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主要指标和实施路径。针对长江等出台流域保护法,用法律筑起守护我国大江大河的屏障,逐步扎实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加强对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在这些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中,蕴含着平等、公正、法治、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元素。只有大家都牢固树立生态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才能携手前行,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水生态文明建设应用实践中的思政元素

应用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落实到全面提高公民素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愿景上。在通识教育中,除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还借助案例讲解和实践活动,对个人行动提出了具体要求,打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文化和人才基础。如在参观和介绍生态水利工程和海绵城市时,引入一些不畏困难的水利人无私奉献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以人为本,弘扬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的工匠精神,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如,结合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在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环保日,让大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开展知识竞赛,利用网络进行生态文明相关主题活动和宣传教育等,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客观认识,激发其对水生态文明理论方法的应用与创新,树立“节约资源,从我做起”的自觉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此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其责任担当意识。

三、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融入路径

(一)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融入关键点与生长点分析

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了各章节的思想政治融入关键点和思想政治生长点(见表1),助力于有的放矢地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二)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教学方法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涉及水文水资源、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运筹学等多学科领域,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摒弃“满堂灌”的做法,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精心设计教學模式,灵活运用知识讲解、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实景参观等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探索现实背后的本质,激发其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本能,并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例如,在讲解水资源规划管理等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时,可结合实际案例的剖析,根据思政元素把它归结到课程思政的相应维度。在课程教学中精心安排一些研讨模块,由学生自己查文献,结合切身体会做专题报告,然后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再点评的环节,增强师生互动。又如讲到海绵城市时,可以先带学生进行实景参观,了解海绵城市的设计原理、思路和结构等,实际体会海绵城市对城市径流削减与收集、雨水净化与合理利用的重要作用,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悟,以此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学生收集与分析文献、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再如,通过城市暴雨洪水仿真模型动态模拟流域洪涝积水、排水情况,体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智慧水务管理平台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体现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的教育和传递,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增强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主人翁责任感。

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高校教育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与水生态文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在知识传授中进一步系统挖掘思政元素,在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关键技术和个人应用实践等多个层面,通过工匠精神的塑造以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和分析能力的培育上逐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强化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生态思维和行为习惯,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其民族自豪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责任担当意识,实现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赵英.渊源·内涵·价值: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维度[J].理论导刊,2019(12):25-30.

[3]徐琳瑜,郑涵中,沈珍瑶.基于“互联网+生态文明理念”的思政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案例[J].环境教育,2020(10):52-55.

[4]欧阳慧敏.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

[5]习近平向巴基斯坦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致贺信[N].人民日报,2021-06-06(1).

[6]王建华,何凡,何国华.关于水资源承载力需要厘清的几点认识[J].中国水利,2020(11):1-5.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ollege General Elective Course: Taking the Course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WANG Xuan, LI Chun-hui, LIU Qiang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water ecological security problems have become the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economy and eco-environment coupling system.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ollege course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not only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but also to concentrate on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college general elective 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an in-depth exca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s, basic theories and key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 practi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ke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points and growth point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gradually infilt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shaping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with the aim of enhancing students national prid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egration way; teaching exploration

猜你喜欢

融合方法教学探索
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的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探索
论如何将传统文化理念融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翻车机粉尘治理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