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新专业建设的思考
2023-07-12郑冬梅
[摘 要] 通过新农科的发展过程、新农科的内涵和新农科引导性专业的设置介绍了新农科建设的背景,提出了新农科新建专业的五点建设思路,即加强新专业论证、加强新专业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加强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新专业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并指出通过明确绩效考核的组织机构和职责、精心设计考核评价内容、重视考核结果的应用来加强专业绩效考核与评价,促进新农科新建专业的内涵建设,从而加快农林人才的培养,提升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新农科;新建专业;建设思路;绩效考核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项目“新农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S2022196);2022年度北京市数字教育研究项目“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BDEC2022619021);2021年度北京农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农科、一流专业和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专业建设研究”(BUA2021JG09)
[作者简介] 郑冬梅(1974—),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北京农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2-0014-04[收稿日期] 2023-01-28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统筹布局,强调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高等院校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于培养高质量人才、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新农科建设的背景,给出新农科新建专业的建设思路和专业绩效考核与评价思路,为提升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新农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新农科建设背景
(一)新农科的发展过程
新农科建设是国家发展新时期新阶段的产物。2017年,在新工科的概念提出后,涉农高校的农林教育专家开始酝酿提出新农科的概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联合发布文件,提出发展“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年,教育部成立“新农科建设协作组”,对新农科进行前期研究和发展规划。2019年,教育部成立了“新农科建设工作组”,全面启动新农科建设,标志着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进入了新阶段。2019年,在教育部的推动下,我国为推进新农科建设召开了三次重要的会议,形成“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2020年,教育部设立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主要推进新农科教育改革等工作。2021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全国各个高校不断推进新农科建设,笔者学校也发文提出了加快新农科建设的27项工作思考。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从大力推进知农爱农教育、全面加强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等十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支撑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二)新农科的内涵
新农科新在“农”,也新在“科”(见图1)。新农科建设要面向新农业,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产业、新业态,重塑农业教育链,融合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为建设农业强国做贡献;新农科建设要面向新乡村,将高校人才、智力和科技资源辐射到广大的农村,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新农科建设要面向新农民,致力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服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开辟群众增收新路径;新农科建设要面向新生态,服务于祖国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发展理念,倾心助力美丽中国建设[2]。
首先,新农科建设是将农科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学科。新农科建设立足四个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彻底改造传统农科按生产分工设置专业的路径,开辟改革发展新路,破除原有的专业壁垒,走融合发展之路,以提高农科人才培养质量为落脚点,适应农业强国建设对人才的新要求。
其次,新农科建设的目的是要重塑农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专业定位、发展理念、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等,需要打破已有的专业界限和学科界限,产学研协同育人,促进专业与产业、创新、人才各个链条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农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架构,满足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需求。
新农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新型人才,构建先进的教育模式,形成较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好的、优秀的人力资源,为满足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