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设特使,劝和与交锋

2023-07-12冯群星

环球人物 2023年13期
关键词:解振华特使

冯群星

2002年,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会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

2002年11月13日,当66岁的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见到73岁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时,后者忍不住给了他一个深深的拥抱——在中东和平进程又一次面临严重危机之际,这对阔别30多年的老朋友重逢了。

会面的地点是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阿拉法特官邸。在经历了以色列军队的新一轮猛烈轰炸后,官邸的建筑物几乎消失殆尽。10多平方米的会客室里只放着1张桌子、几把椅子和2个挂钟。做了防弹处理的窗户长年紧闭,屋内光线昏暗。

破败的官邸就像整个巴勒斯坦的缩影。这一年,巴以冲突升级,暴力循环造成双方上千人死亡。“血债血还!”“为耶路撒冷而死!”的呼喊声回荡在街头。在各方呼吁下,中国设立中东问题特使,已经退休的王世杰临危受命。

王世杰成为我国首位常设特使。此后,中国政府又先后任命了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武大伟、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特使杜起文、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等多位常设特使。他们奔波于矛盾冲突激烈的世界热点地区,代表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和斡旋国际事务,在唇枪舌剑与枪林弹雨中捍卫祖国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王世杰,“中国偏袒正义和公正”

特使外交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已出现,当时多为礼仪性质。例如在1956年,时任副总理贺龙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外交特使前往卡拉奇,参加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和该国第一任总统伊斯坎德尔·米尔扎的就职庆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派遣特使的次数不断增多,其承担的责任也日益具有实质性的政治意义。

新中国的首位常设特使针对中东问题设立,原因不难理解。1948年中东战争爆发以来,中东的地区冲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美国、俄罗斯、欧盟皆有向中东派遣特使的惯例。巴以问题是中东的核心问题,巴勒斯坦同以色列之间的领土纷争和民族矛盾久拖不决,双方冲突于2002年再度升级,中东形势不断恶化,美国屡次调解也无济于事。

早在2000年,阿拉法特就提议中方任命中东问题特使。接受媒体采访时,王世杰这样解释各方对中国的期盼:“中国在中东问题上没有私利,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利益考虑,而且中国现在日趋强大,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他们希望中国在中东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世杰与中东渊源颇深。二战时期,许多犹太人流亡到上海,王世杰居住的虹口区就有犹太难民居住区。少年王世杰常能看到犹太商贩,也参观过犹太教堂,因为这些接触,他对犹太人的生存问题有了初步认知。

2002年,王世杰在贝鲁特会见黎巴嫩总统拉胡德。拉胡德赞赏中国在中东问题上的公正立场,并欢迎中国派特使参与中东和平进程的斡旋。

2003年,王世杰(右)在开罗阿盟总部会晤阿盟秘书长穆萨后接受媒体采访,呼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20世纪50年代,王世杰从北京外交学院毕业后,又与诸多阿拉伯国家结缘:他先后被派驻到阿联酋、叙利亚、埃及等国家工作,并担任过中国驻巴林、约旦、伊朗大使。正是在这期间,他与阿拉法特相识。

丰富的履历使得王世杰成为中东问题专家,但他作为特使依然挑战重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唐波波对《环球人物》记者分析,中东问题是内部宗教、民族、军政等复杂因素被外部干预、催化的结果,变数大,突发性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促使有关方面坐下来谈判,这考验着特使的斡旋应变能力。

2002年11月6日,王世杰开启首次中东之行,对埃及、黎巴嫩、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进行为期8天的访问。此时恰逢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的轮值主席国,美国还蠢蠢欲动地谋划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王世杰保持了低调。他说,此行主要是“带着耳朵去倾听各国的意见”。

花甲之年再赴中东,王世杰是主动迎向了炮火。即便穿着防弹衣,躲过危险也需要几分运气——一次,他和同事乘坐的车辆刚刚经过一家超市,车后就发生了爆炸。

当时的加沙街头,随处可见对峙景象:一边是架着机关枪的以色列坦克,另一边则是向以军投掷石块的巴勒斯坦青年和孩童。“这些孩子在中国正是上学的时候,现在整天沒书念,跟以色列对抗,也就是扔扔石头而已。”孩子的绝望神情和人们的生活惨状,萦绕在王世杰的心头。他深知,推进和平的努力不能停止。

对于王世杰的到来,阿以各方表示欢迎,但其中也不乏杂音。考虑到王世杰的履历,有媒体断言中国特使的立场是“亲阿拉伯”的,会偏袒阿拉伯国家。还有人表示,不希望中国特使与阿拉法特会面。

对于这些声音,王世杰反驳道,以色列驻中国大使就是伊拉克裔的犹太人,阿拉伯语讲得非常好,但这能说明他偏向阿拉伯国家吗?“如果一定要说中国偏袒谁的话,那就是偏袒正义和公正。”

在与以色列官员见面时,王世杰坦言要“避开一切个人感情”,但也不能忽视是非曲直。“我们要开展劝和工作,但我们并非没有原则的和事佬。”据媒体报道,以色列曾对王世杰表示,巴以双方可以坐下来谈,大家都应作出让步。王世杰就此回答:“巴勒斯坦大片领土被占领,仅有的2500平方公里土地也被分割为若干块,连财政都受到以色列控制。你们觉得巴勒斯坦还有什么可以让步的呢?”

王世杰表示,以色列对安全的关切可以理解,其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是事实。与此同时,巴勒斯坦的基本权利也应得到满足,巴勒斯坦包括建立国家在内的要求是合法的,应得到实现。解决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双方要建立互信,摒弃暴力,重新走到谈判桌前。中国支持以色列得到安全保障,但真正的安全来自友好的睦邻关系与和平的环境。武力侵占和打击必然会引来武力反抗,以色列永远无法依靠武力得到安全保障。最后以色列承认,中国特使并没有偏袒巴勒斯坦。

担任特使期间,王世杰4次会晤被困在官邸中的阿拉法特。在那间空气浑浊、光线昏暗的会客室里,王世杰感慨阿拉法特的悲凉境遇,也听阿拉法特谈起梦想:希望在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土地换和平”原则基础上推进和平进程,建立巴勒斯坦国。这一梦想未能实现,阿拉法特于2004年去世,王世杰出席了老朋友的葬礼。

2006年,王世杰卸任。他在告别记者会上说:“如果说在我任职过程中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3年多来,中东和平进程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巴以人民仍在遭受苦难。但我没有丧失信心,相信尽管问题很难解决,但在双方人民努力下,在国际社会支持下,中东和平进程终将向前推进。”

在王世杰之后,有多位中国外交官担任中东问题特使。2016年,中国又设立叙利亚问题特使。他们的工作反映出中国为推动中东和平所作的不懈努力。近来,在中国等国际积极力量的推动下,曾被视为“世界火药桶”的中东迎来和解浪潮:沙特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叙利亚外长12年来首次访问沙特、也门和平进程出现积极进展、卡塔尔和巴林决定恢复外交关系、土耳其和埃及改善双边关系……

“巴以关系可能不会马上实现根本突破,但有着超越‘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思维且成功推进沙特伊朗和解经验的中国,显然为国际社会促进巴以和谈极大地注入了信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说。

刘贵今,“听枪声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2007年初夏,一位戴着老式棕色塑料框眼镜、面容清瘦的中国外交官出现在达尔富尔难民营里。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狂风大作,砂石扑到人的脸上,立即被汗水黏住。但这位鬓角花白的中国人,却在席子、帐篷搭建的一个个简陋住所之间奔走,查看粮食和饮用水的情况。他就是首任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

2009年,刘贵今在卡塔尔出席促进达尔富尔冲突各方实现全面和解会议。

达尔富尔位于苏丹西部,这里生活着80多个部落,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多居住在北部,信奉基督教的土著黑人则住在南部。

长期以来,部落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武装派别随意攻击平民、抢掠财物。2003年之后,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裝的对抗持续升级,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和难题之一。

“达尔富尔问题本质上是苏丹内政,但西方国家就把它炒作成‘种族屠杀,并借此向中国发难。”中国非洲研究院安全研究室副主任邓延庭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时值北京奥运会举办在即,西方一些媒体和政客将达尔富尔人道主义危机政治化,不仅借此炮制肆意干涉苏丹内政的借口,还无端抹黑中国与苏丹的友好合作关系。

和王世杰一样,刘贵今接受任命时已是花甲之年。他卸任中国驻南非大使职务回国仅一个多月,刚办完退休手续又开始打点行囊。

从2007年5月19日到23日,刘贵今马不停蹄地接触了苏丹政府高层,实地考察了达尔富尔难民营,会见了州长和各县代表。随后3个月内,他3次出访非洲,除了苏丹,还走访了埃塞俄比亚、埃及等苏丹邻国。

2008年,刘贵今(左二)在苏丹观看工作人员操作中国捐赠的电脑。

面对西方媒体铺天盖地的抹黑和丑化,刘贵今一方面尽可能多地会见记者,另一方面赶赴美国、英国、法国等有关国家开展斡旋,与其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当时我就抱定一个信念,就是要让外界看到中国的身影,听到中国的声音,了解中国的立场。”刘贵今的努力得到了正义的回音,许多秉持客观态度的西方学者站出来为中国发声。

刘贵今还用实际行动化解了多次潜在危机。国际刑事法院向时任苏丹总统巴希尔发出逮捕令后,苏丹作出激烈反应,一度要驱赶维和部队和人道主义专家。刘贵今闻讯紧急飞往苏丹,多方劝解,避免了冲突爆发。

中国特使的斡旋效果显著。苏丹政府同意在达尔富尔部署非盟—联合国混合维和部队,反对派也开始坐下来与政府谈判。国际社会称赞这一进展是“空前”的,许多国家领导人感谢中国为此发挥的建设性作用。

从1972年进入外交部到2012年卸任特使,刘贵今职业生涯中的大多数时间都与非洲大陆紧密相连。非洲共有54个国家,除了2个当时未建交的国家,他走遍了其余52个。

担任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参赞时,刘贵今亲身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政权交替。1991年,门格斯图政权被推翻,其支持者们一怒之下点燃弹药库,一时间大量子弹、炮弹、手榴弹到处乱飞。一颗流弹穿透刘贵今卧室的窗户打在枕头旁,再偏一点就会击中他的头部。“那时,听枪声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刘特使有长期的非洲工作经历,真正了解非洲、热爱非洲。当时,中国面孔在非洲的偏远地区还比较罕见。刘特使深入难民营与民众的家中实地探访,与当地民众探讨危机的解决方式,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邓延庭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设立特别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之外建设性地参与非洲事务。从表明立场的发言人,到静观变化的观察员,再到积极介入的调解者,变化的背后,是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大国,对于大国责任有了更多的自觉意识与主动作为。与西方抱着“教师爷”的心态,动辄实施制裁、禁运或武装干涉不同,中国始终坚持“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主张通过对话、谈判、协商的途径推动非洲国家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

中国政府及时的援助与劝和促谈的态度得到了苏丹政府的积极响应。刘贵今到访后,苏丹外长主动促成刚刚回国的苏丹总统与他会面,后者又安排总统专机送他去达尔富尔。同时,苏丹政府也支持刘贵今接触反政府武装,以减少流血、实现和平。用刘贵今的话说:“我们以非洲朋友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说话和做事,在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上发挥的作用是独特的。”

“从事了对非工作,我就爱上了这片热土,从此不离不弃。”退休在家后,刘贵今还是惦念着非洲。他加入涉非教育培训队伍,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非洲青年。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刘贵今获得“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他颁授勋章。

杜起文,一张背影照的故事

周恩来总理曾将外交官比作“文装解放军”。如他所言,中国特使的工作中既有劝和也有斗争。曾担任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特使的杜起文,就因一场斗争备受瞩目。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赵少峰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太平洋岛国位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属于中国大周边外交国家,而太平洋岛国论坛是太平洋岛屿地区最重要的区域政治与经济组织。

2018年8月中旬,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窜访多个中美洲“友邦”。然而,她刚回台湾就迎来当头一棒:中美洲国家萨瓦尔多宣布与台湾当局“断交”并与中国建交。20天后,第30届太平洋岛国论坛在台湾所谓“友邦”瑙鲁举行。为了帮台当局“扳回一城”,瑙鲁刻意刁难中方代表团,上演了一出拙劣的闹剧。

会议召开前夕,瑙鲁以未同中国建交为由撤销已颁发的签证,要求中方人员持普通护照重新申请赴瑙签证,并拒绝向中国驻斐济使馆的两位代表团成员颁发签证。一些成员国领导人和中方提出严正交涉并表示将抵制会议,瑙方才不得不同意为全体代表团成员颁发签证,此时距中国代表团登机仅有2小时。

在对话会第一议题“加强区域安全合作”会议召开期间,杜起文按规则举牌要求发言,但会议主席、瑙鲁总统瓦卡蛮横拒绝。中方当即提出严正交涉,指出此举违反国际惯例和会议事先安排,要求瑙鲁总统作出解释。对方辩称时间不够且中方代表团团长级别低等,被杜起文一一严词驳回。一些与会国家领导人也公开表示中方要求合理,希望瓦卡按规则予以安排,但瓦卡仍不予中方发言机会,强行宣布会议转入第二议题。中方代表团副团长、驻斐济大使钱波起身对主席做法提出异议,并要求会议根据有关议事规则对主席决定进行表决。对方恼羞成怒,坚持会议进入下一议题,甚至威胁将把中方代表赶出会场。

2019年,杜起文接受采访。(人民网记者 贾文婷 / 摄)

2018年,杜起文在中國—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上高举中国桌牌要求发言。

杜起文站起来准备退席。“我感到瓦卡总统的做法太恶劣,台湾的行动也太猖狂。有一个念头突然在我脑海中闪过:不能就这样便宜了他们。于是我故意放慢脚步,绕场一周,从各国代表身后走过。我要表明不满的态度,用行动告诉他们中国政府不能接受这种严重的错误做法。”一些国家领导人也离开会场,以示对瑙方做法的强烈不满。

杜起文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信息:在涉及国家主权和尊严的问题上,中国政府永远不会让步。后来,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在其他台湾地区所谓“友邦”举行,但没人再拿台湾问题做文章。

赵少峰对这次反击印象深刻。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杜特使具有高超的外交智慧,在外交工作生涯里,他始终以维护祖国尊严为第一要旨,通过参加多边活动宣传中国政策和主张,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各种外交事务。面对瑙鲁总统支持台湾并无理阻挠中方代表发言的行为,杜特使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战士的光辉风采。”

在2018年的对话会上,杜起文留下了一张照片:为了争取发言,他始终将中国代表团的桌牌高高举起,这一幕被坐在后排的同事定格下来。

在4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杜起文留影无数,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这张背影照,因为它生动诠释了杜起文眼中一线外交工作的本质:一切为了祖国,为祖国尊严而战,为国家利益而战。

让杜起文感到自豪的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外交攻坚克难,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逐渐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今年2月,中国政府任命钱波大使为太平洋岛国事务特使。赵少峰对《环球人物》记者谈道,近年来,美国在太平洋岛国地区采取强硬姿态,视中国为战略威胁和对手,拉拢盟友对中国进行围追堵截,通过印太战略、蓝色太平洋伙伴关系(PBP)、印太经济框架等,进一步拉拢太平洋岛国加入。太平洋岛国事务特使是中国应时代之变、应太平洋岛国地区形势所需而设立的外交特使岗位,将更好地服务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振华,“有什么问题尽管来谈”

随着中国参与地区及国际事务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升,外交特使的活动内容也越发多元和复杂。常设特使通常由职业外交官出任,为数不多的例外是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

解振华虽然不是职业外交官,却是一位“老环保”,曾担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后改组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12年。2006年出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后,他长期负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并连续多年担任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

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解振华以坦率而闻名。一方面,他乐于回答问题,高频出席记者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阐述并释疑中国立场;另一方面,他多次与发达国家正面交锋,抗议一些西方国家不履行承诺,反而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出不合理的减排要求。

2022年,解振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上。

“讲大幅度率先减排,减了吗?要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你提供了吗?讲了20年到现在并没有兑现。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发展,我们要消除贫困,我们要保护环境,该做的我们都做了。我们已经做了,你们还没有做到,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讲这些道理给我?”这是解振华在2011年南非德班气候大会上的发言。当时,谈判出现崩盘颓势,全体大会胶着至凌晨,解振华的发言赢得发展中国家代表的一致称道。

2015年,66岁的解振华卸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出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他带领中国谈判团队不懈努力,与美国、欧盟、法国、印度、巴西、南非等缔约方开展对话与协作,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和生效发挥了突出作用。

201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四次缔约方大会闭幕,备受关注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在大会最后一刻得以通过。前排左三为解振华。

在同事们看来,解振华是一位坚定的谈判者和优秀的倾听者。当谈判进入关键阶段时,他总能凭借宽厚的人格魅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将利益相关方凝聚起来、化解分歧。

解振华亲身经历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在中国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担任特别代表期间,他受邀出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带领科学家们研究各种模型,努力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寻找可行方案。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振华说:“你在刚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这只是一份工作,但过了一段时间,当你看到你能给国家、人民和世界带来的影响时,它就不再只是一份工作。它已经成为一项事业,一项更崇高的使命。”

2021年,经中央批准,解振华有了一个新身份: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生态环境部专门成立了气候变化事务办公室,为特使履职提供支撑保障——中国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2021年10月底至11月初,《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解振华作为特使出席。

“你能不能直接用英文回答问题?”在一场国际媒体记者会上,美国记者突然发难。“不如你用中文提问。”身经百战的解振华再度展现了他的应变能力,现场爆发出一阵大笑声。

中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不光是说,而且在实实在在地做,不仅确定目标,还确定了相配套的政策措施、行动、投资,有时间表、路线图,说了我们就得做到,这才能真正体现行动力度。”解振华说。

这场记者会原定时长为45分钟,实际上却进行了2个多小时。最后,解振华微笑着说:“大家问题都提完了,如果还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来找我,我们的大门是开着的。……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完全开放、公开透明,你们有什么问题尽管来谈,尽管来提。”

“从中东到非洲、欧亚,从安全到绿色發展,中国正在把自身经验带向全球。面对矛盾冲突,中国的选择不是趁乱渔利,而是极力斡旋,让各方重回谈判桌前,共谋和平与发展。”暨南大学国际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非说。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崔小涛认为,纵观中国的特使外交,可以发现其方式越来越多样灵活,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也臻于成熟。这是维护中国现实利益的需要,也回应了国际社会的期待。

延伸阅读

特使的身份怎么确认?

根据国际惯例,特使的身份可由特使证书、正式照会或其他官方文电来确认。

特使与大使有什么区别?

特命全权大使,简称大使,是最高一级的外交代表,系一国元首向另一国元首派遣的代表,享有完全的外交特权和豁免权。而特使是为临时执行某项使命而派遣的外交代表。

中国特使有哪几类?

根据任命和派出主体的不同,特使分为国家主席特别代表、国家主席特使、中国政府代表。根据所担负的使命不同,特使可分为礼仪性和政治性两类。

礼仪性是指出席外国国家元首就职(加冕)典礼、国庆(独立)日、重要合作项目开(竣)工仪式,吊唁外国领导人或者前政要,参加葬礼等活动。

政治性是指就专门问题赴有关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履行访问、谈判、交涉、磋商、斡旋、转达口信或者信函等任务,以及应外国政府或者国际、区域、专门组织邀请出席双、多边会议活动。

目前中国有哪些常设特使?

自2002年以来,我国设立了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外交部阿富汗事务特使、中国政府叙利亚问题特使、外交部亚洲事务特使、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中国一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特使、外交部二十国集团(G20)事务特使、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中国政府太平洋岛国事务特使、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外交部非洲之角事务特使、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等。

猜你喜欢

解振华特使
中国特使 外交风采
总书记特使和主席特使有何不同
韩特使在华大谈“互信”“诚意”
中国“特使外交”特在哪
解振华副主任出席2013年中国低碳发展战略高级别研讨会暨第四届地坛论坛
解振华副主任出席“基础四国”部长新闻发布会
气候部长解振华的喜与怒
解振华:中国将投两万亿推进绿色发展
发改委:十二五期间可能开征环保税
台媒猜测APEC代表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