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健脾三针对脾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2023-07-11刘婷婷权春分费景兰赵婷婷薛建霞孙亭亭梁盼盼
刘婷婷 权春分,2 费景兰# 赵婷婷 薛建霞 孙亭亭 梁盼盼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 郑州 450003;2 河南邵氏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 郑州 450000)
肝硬化患者在失代偿期经常出现各种并发症[1],导致病死率升高[2]。腹水是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常用治疗方法有口服利尿剂、抽腹水等,但这些方法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甚至出现肝性脑病,临床治疗棘手。腹水也是引起患者腹胀、乏力,生活质量下降的诱因,病情反复,预后不佳;患者长期服药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发生,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内科治疗肝硬化腹水虽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长期效果不佳[3]。近几年外治疗法在治疗肝硬化腹水中应用广泛,疗效佳。全国名中医赵文霞教授在治疗肝硬化近四十年的临床经验中,发现以“从脾论治”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易医脐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肝脏和凝血功能,减轻不适症状,提高生存质量[4]。本研究以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易医脐针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12 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病科的66 例肝硬化腹水住院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虚水停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 例。研究过程中共脱落6 例患者,其中对照组2 例患者发生病情变化,1 例患者失联;治疗组3 例患者依从性差,退出本研究。治疗组男16 例,女14 例;平均年龄(53.77±12.67)岁;平均病程(5.75±4.05)年。对照组男22 例,女8 例;平均年龄(51.63±13.12)岁;平均病程(5.21±3.86)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编号:AF/SC-08/03.2)。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 年版)》[5];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参照《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6]。脾虚水停型证候主症:(1)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2)乏力;(3)食欲不振。次症:(1)面色萎黄;(2)颜面,下肢浮肿;(3)小便短少;(4)大便溏薄。舌脉:(1)舌质白滑或白腻,苔白润;(2)脉缓。符合主症(1)+除(1)以外任意主症中的1 项,任意次症中的2 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1.3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年龄18~65 岁者;无心理、精神疾病,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不能准确自述病情者;肚脐周围皮肤有严重感染、皮肤病及脐疝者;凝血功能严重障碍(PTA<30%)及酗酒者;存在腹膜炎、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及心、肺、肾疾患者。剔除、脱落、终止临床研究标准: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者;发生意外疾病需接受其他治疗者;依从性差或中途退出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基础治疗:(1)卧床休息,限制钠水摄入;(2)口服中药(膈下逐瘀汤化裁)组方:灵脂(炒)二钱(6 g)、当归三钱三(9 g)、川芎二钱(6 g)、桃仁(研泥)三钱(9 g)、丹皮二钱(6 g)、赤芍二钱(6 g)、乌药二钱(6 g)、元胡一钱(3 g)、甘草三钱(9 g)、香附一钱半(4.5 g)、红花三钱(9 g)、枳壳一钱半(4.5 g),水煎取汁200 ml,每日早晚饭后服用;(3)保肝、降酶治疗,适当使用利尿剂,补充白蛋白;(4)营养支持,抗感染等对症处理;(5)必要时放腹水等。
1.4.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易医脐针治疗:(1)针方取健脾三针[7],按照易经后天八卦方位,选取震(9 点,女)或巽(10~11 点,男)、离(12 点)、坤(1~2 点)三个方位[8~9],在脐壁最敏感的压痛点或褶皱处进针;(2)针具:选用吴江市神灵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TAIYI TCM”牌,规格为0.25 mm×25 mm 的易医脐针操作,专用五色针具,根据五行配属关系,震(巽)位选用绿色,离位选用红色,坤位选用黄色;(3)体位:采用仰卧位;(4)操作方法:常规消毒皮肤后,以脐蕊为中心,在脐壁上所选取的进针方位和进针点处,按照1 震(巽)、2 离、3 坤的顺序呈放射性平刺进针,进针深度为18~22 mm,依据河图阴阳数之和,留针55 min,1 次/d。10 d 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 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实验室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2)腹水消退情况。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超声腹水评分、腹围、体质量的变化。(3)中医证候积分。参照我国2002 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里脾虚水停型肝硬化腹水的相关内容,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记录,按无、轻、中、重度4 级评分,各级分别计0、2、4、6 分,共6 个条目,总分为0~36 分。(4)生活质量指标。使用慢性肝病问卷进行(CLDQ)[11]评分,共29 个条目,6 个维度,使用Likert6 级评分,分别记0、1、2、3、4、5 分,总分为0~145 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内比较方差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配对Wilcoxon 秩和检验,组间比较方差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校正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ALT、TBil、ALB 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AST 改善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指标变化 治疗后,治疗组PT、APTT、FIB 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TT 改善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指标变化(±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指标变化(±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3 两组腹水消退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超声腹水评分、腹围、体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超声腹水评分、腹围、体质量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腹水消退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腹水消退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4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s)
?
2.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
3 讨论
中医将肝硬化腹水归于“臌胀”范畴。该病主要由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水湿诸邪焦灼、气滞、血瘀,积聚腹中,终成顽疾,证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12]。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先实其脾”、“血不利则为水”等,对腹水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肝脾两者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为肝主疏泄与脾主运化、肝主藏血与脾主统血之间的协调互用,病理关系上两者木土乘侮,相互传变。
饮食水谷入胃,经脾运化为精微物质,脾气散精,奉心化赤成血而下藏于肝。血在脉中正常运行,流通于各脏腑之间,不仅需要心阳的推动作用,肝对气的疏泄调达作用(气血并行,气为血之帅),还需要脾对血的统摄作用。肝脾瘀结,络脉滞涩,水气停留: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隧道不通,致水气内聚,故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瘀热蕴阻下焦,病邪日深,入肾、入血则面颈胸臂等处出现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由于水浊聚而不行,故口渴饮水不能下。舌紫红或有紫斑,脉象细涩,乃血瘀停滞之征。脾主统血,《说文解字》对“统”的释意为:“纪也。纪,别丝也。别丝者,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13],故“统”又引申为统领、控制之意。脾能统血,体现在阴、阳两个方面:既脾阴维持血液之“形”,内摄于脉府而不外溢;脾阳温煦推动血液流动,防止血凝于脉府而瘀滞。脾统血功能的正常,基于脾健运的物质基础和脾胃气机枢纽的正常运转,故脾主运化、升清、统血三大生理功能密切关联、缺一不可。脾的任何生理功能异常都会导致脾统血能力下降,引发臌胀、胸痹、积聚等病证。
肝硬化腹水患者实属正气虚损,本虚标实之证[14],治疗应予以先扶正、后祛邪,扶正与祛邪交替进行等方案,临床多选用培补正气的“健脾三针”[7],是易医脐针常用固定三针法,根据五行相生格局进行施针。针刺顺序中五行生克制化之妙用,健脾三针应从巽1(震)、离2、坤位3 依次下针,最后落坤位,寓木生火、火生土之意,为补坤土[15];依河图之中阳数之和为25,阴数之和为30,留针55 min 以增强疗效。因此,本研究采用易医脐针处方“健脾三针”,留针时间选用大衍之数“五十有五”治疗肝硬化腹水,意在补益中土[16],使脾得健运,枢机调达,最终恢复脾主运化统血的生理功能。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所述:“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气机升降皆由脾胃枢机斡旋[17],五脏各归其位,机体得安。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ALT、TBil、ALB 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易医脐针对于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能效果显著,与权春分等[17]研究结果一致;治疗组治疗后PT、APTT、FIB 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易医脐针可以缩短肝硬化腹水患者凝血时间,改善凝血功能。治疗组治疗后腹水量、腹围、体质量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说明易医脐针联合基础治疗,对改善脾虚水停型中医证候效果更加明显。与耿晓星、訾璐等[18~19]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从脾论治”健脾三针治疗可有效缓解肝硬化腹水患者腹胀、乏力等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凝血功能,减少腹水量,减轻体质量,缩小腹围,增加患者食欲,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但在易医脐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中,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应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