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高技能人才早期培养,加强教育强国服务能力建设

2023-07-11王新波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高技能技能人才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的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数代国人为之接续奋斗的百年梦想。据中国教科院课题组(见《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测算,2012-2022年,中国教育强国指数排名由第49位上升到第23位,是全球进步最快的国家。中国教育强国建设在教育质量水平与服务能力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完成、高等教育普及、高技能人才占比等方面还有明显短板。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在10年间虽然从12.9%上升到19.6%,但排名不升反降,在125个参与测算的国家(地区)中,由103位降到106位。而测算中所用的比例是国际可比的宽口径值,实际上远高于国内通常所说的高技能人才占比。可见,我国能胜任高技能岗位的就业人员占比明显偏低,与公认的15个教育强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非常明显,大大拉低了我国教育强国指数测算中“服务能力”维度的整体分值。因此,亟待加大培养力度,加快补强步伐。

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技能人才建设工作早在20年前就得到中央的重视。2003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高技能人才”概念,并且与党政、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等高层次人才相提并论,“这无疑是人才观和社会评价观的一次重大转变”(邢晖,2011)。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首次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行列中,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黨中央之所以如此重视高技能人才,源自于对全球竞争本质和未来发展关键的精准把握。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西方国家在逆全球化思维下实施的技术封锁、贸易壁垒和遏制打压,给我国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我们不仅需要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环节突破“卡脖子”问题,还需要在生产环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唯此才能完成技术的产品化实现。另一方面,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并与我国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相互叠加,我国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正在经历深刻调整期,大量中低端产业或者在用机器代替人工或者离开中国转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要想保住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保持我国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推动本国产业向高端迭代升级,高技能人才成为关键变量。为此,必须实现从人口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变,快速建成一支高质量、规模化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从而在劳动者总量不增长的条件下实现人力资本的逆增长。从更高的站位看,新时代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更为广泛的国计民生意义。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高度凝练地指出,“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不少人认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是职后的事情,是在职业技能等级上从高级工开始一步步走向技师、高级技师乃至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的过程。其实不然,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职业学校是培养的源头。《意见》在部署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时,明确提出健全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发挥职业学校基础性作用以及优化资源和服务供给等五大举措。具体而言,要求“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等。其中,在“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专条中提出了“优化职业教育类型、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稳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在技工院校中普遍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重点举措。这些新部署、新要求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努力方向,明确了重点任务。

对于职业学校基础性作用的发挥,有学者指出,职业院校承担着“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重任,也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研究和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探索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作为学校教育,还要特别注意处理好“面向多数和针对少数的关系、强调实践和兼顾理论的关系、强湛技艺和立德树人的关系、累积习得和发明创造的关系、直接就业和继续深造的关系”(邢晖,2011)。广大职业学校就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相关学者也围绕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技能形成的心理机制、各国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培养路径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总结等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形成了诸多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

三、高技能人才早期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新时代在对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出全新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支撑。当前,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和我国高技能人才从总量到结构上的巨大缺口,广大职业学校和研究工作者需要在前人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把握当今时代发展动向,进一步发现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探寻数字技术支持下后备高技能人才的早期识别与遴选方法,探索新一代高技能人才早期培养的优化路径,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成才效率。

第一,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内涵。不少研究将高技能人才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画等号,直接将二者混用。这种模糊认识不利于对高技能人才内涵的科学理解。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强调技能的层次性差异,层与层之间有着实质性区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强调技能的程度性差异,程度有差异不一定存在层次高低之分。高技能人才属于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范围更广,初级、中级技能人才中也可以有高素质人才。二者间存在着类似于资优生与优秀生之间的区别。作出这一区分的必要性在于,由此可以认识到:作为国家战略人才的高技能人才,理论上应该有相当比例的人才属于在技能方面具有先天禀赋的人,他们是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拔尖创新人才,与一般技能人才间存在实质性区分。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证实,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培养共同决定的。在先天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或优势智能组合,如果后天能得到适宜的培养就能成为相应领域的卓越人才。在自然观察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方面天赋异禀的学生具有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先天优势,但他们的文化课成绩并不一定出色,在传统的学业测评中难以显山露水。为此,需要基于数字技术开发高技能潜质的测评工具,探索高技能人才早期识别、甄选的技术与方法,帮助学校、学生和家长科学认识学生自身存在的优势潜能,避免这些有先天潜质的高技能人才后备力量被湮没在考试失败者和毕业后的普通打工者中。

第二,重新审视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表明,过多的刷题应试、太快的节奏、过重的学习负担,被动完成任务的仓促和局促,对创新人才的成长极为有害(王烽,2023)。在创新力爆发前夕,甚至在创新力爆发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业绩(包括学业成绩)会低于同伴的平均水平,甚至会出现断崖式下滑。因为他们正处于“试误”阶段——而“试误”往往孕育着创新(芦咏莉,2022)。高技能人才属于对于创新能力要求很高的人才类型,对其培养应该遵循不同于一般技能人才的规律。虽然练习和实践对于技能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但反复刷题与训练的学习方式,“先理论后实践、先学习再实习”的教学模式、“从新手到熟手,到能手,再到专家”的程式化成長之路,有可能并不适合具有高技能潜质的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培养。开展数字技术支持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的注重创新思维形成的个性化教学,让技能以最适宜的方式传承、让学生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学习技能,可能才是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优解。

第三,创新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有研究提出,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崇高的社会使命感。但不管是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还是对于企业员工的“新八级工”评价,仅仅依靠传统的毕业考试、结业考核、职业资格认定等评价方式都很难完成对于上述高阶能力的有效评价。为此,需要依据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传统测试方式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创新与完善职业能力倾向、职业技能水平以及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的评价技术与方法,优化职教高考、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竞赛等多元化评价的机制与模式。

总之,正如2022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的,职业教育要坚持“两个服务”(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高技能人才成长并非只有在岗位工作中依靠“熟能生巧”的累积效应逐步成才这一条路可走,非常有必要探索适应拔尖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成才需要的新路。如果我们能够基于科学研究的新发现,及早识别和保护具有相关禀赋的学生,实施职教领域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特别是针对我国高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特殊岗位,进行专项选材与专门培养,必将大大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率。无论是对于满足学生人人全面发展、个个人生出彩的成长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还是对于满足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需求,都将大有助益、功莫大焉。

王新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高技能技能人才
人才云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劳动技能up up!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