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视域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研究

2023-07-11聂尧范祥林吴欢符茂胜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15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层次分析法新工科

聂尧 范祥林 吴欢 符茂胜

关键词:新工科;审核性评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电子信息;层次分析法

1 引言

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强化国家科技力量,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引育行业龙头、延链强链,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六安市“十四五”规划中则重点提及承接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专业,提升合六经济走廊发展势能。这些政策都对电子信息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对复合型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1]。而传统电子信息人才培养存在工程应用能力差,与地方产业匹配度不高等不足,这与新时代电子信息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相违背,因此急需推动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为迎接新形势下对工程人才的需求,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战略,明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新工科专业,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要求各专业建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目标、新模式,培养能够适应未来、适应工程发展需求的懂“科学-技术-工程”的综合型人才。目前,新工科建设在各个高校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安徽省将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十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地方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电子信息类相关人才,因此更需要地方高校培养出适应新技术、新形势、新产业发展需要、实践能力强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

在此背景下,遵循新工科要求,同时考虑审核性评估对教育教学的考核促进作用,建立适应新时代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评价体系[2-4],能有效促进相关专业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现有问题分析

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需要评价体系来对其进行考核,也是各个高校考核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传统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以学生的考试、平时成绩等校内参考指标为主要衡量学生。这些评价方法都是基于传统专业培养方法,对于学生的实践、应用、工程、创新等社会急需的多项能力考核不足,不能有效促进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已无法满足在新经济发展态势下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皖西学院作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顺应地方产业布局,是皖西学院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皖西学院积极响应安徽省和六安市在新兴产业布局下对电子信息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新工科建设思想指导下,结合审核性评估要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建立新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教育教学改革、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特色理念等方面开展研究,完善学科专业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 电子信息类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

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考核专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诸如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更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改进提供指导和帮助。对于皖西学院来说,通过电子信息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推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更为符合新形势下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1 电子信息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的意义

新工科建设要求中强调“社会需求为导向,直接面向新经济发展,通过改革工程教育,提升工程教育质量,为新经济提供高素质‘跨界工程技术人才支撑,并做到能够引领新经济发展”。以此为标准,培养工程复合型高质量人才,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责任。而审核性评估既是对高校专业的一次大考,也是通过人才培养质量对专业办学质量的测评,对专业办学的改进和提升有着指导性意义。为此,综合考虑新工科和审核性评估的要求,构建适应新形势、新产业发展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影响到专业建设、机制改革、方式方法创新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最终体现到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反馈,并以培养环节的各个要点作为评价指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电子信息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实现培养高质量工程人才的目标。

3.2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

皖西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新工科和审核性评估背景下,结合地方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对传统重理论,重结果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做了系统的调整和改革。学院以培养创新、工程类人才为目标,以专业、教学等改革为基础,以考核学生能力为抓手,在创新中探索,初步构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符合学校定位的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的构建采用层次分析法[5],该方法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非定量事件做出定量分析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能很好的分析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问题。将层次分析法引入文中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首先要细化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各项指标。为此,结合新工科建设和审核性评估要求,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特点,选取皖西学院在校生、毕业生、教师、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我们将人才培养评价分为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专业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服务和就业质量。每个一级指标再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其中,专业能力包括通识教育、专业学习、工具运用能力三个二级指标;应用能力包括工程应用、实践能力、设计操作能力三个二级指标;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跨学科工程综合、终身学习三个二级指标;社会服务包括个人品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管理能力、本地就业占比五个二级指标;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薪酬水平、专业相关度三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通过分析和反馈可知一级指标中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学术能力影响较大,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专业学习、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跨学科工程综合这四种能力。

3.3 人才培养改革

在人才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新工科和审核性评估要求为主线,对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构建专业交叉融合、工程需求凸显、能力培养突出的综合性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

1) 专业改革

以地方(区域)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打造符合产业链发展需求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群。采用以产业群为依托,整合学科专业平台,通过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的“一链多点”的专业群建设路径,积极开展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相互交叉、融合,优化现有专业资源配置,对接安徽省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地方区域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为核心,联合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制造等专业,形成“跨学科+专业链”的专业群建设思路,深挖已有专业内涵,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聚集相近专业、优化专业要素、共享专业资源、打破学科壁垒,打造电子信息安徽省高峰学科,形成电子信息类专业群。

2) 课程体系构建

打破传统专业教学课程间彼此独立的局面,以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为支撑,打造软件类课程群、硬件类课程群和信息处理类三个理论教学平台,优化课程结构,在新工科和审核性评估视域下着力培养学生基础、创新、工程能力。通识教育是专业教学的基础,主要集中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等课程,为学生提供素质基础。学科基础则主要将数学类、物理类等基础课程聚类,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专业课程则包含电子信息类各种专业课程,以不同核心专业课程形成教学团队(如“数字信号处理”省级教学团队、“物联网技术”省级教学团队),并辐射相关课程,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改革,打造多门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增设应用型课程,邀请企业参与课程教学和教材开发。大力打造的、面向工程应用的实践课程体系,实现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通过见习、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让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教学。同时,优化资源配置,打破专业相近却不相通的局面,搭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互通平台”,包含软件类课程群教学平台、硬件类课程群教学平台,信息理论类教学平台,根据学生的兴趣分类培养。

4 取得的成果

在电子信息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上,皖西学院根据学校实际、办学定位、地方产业布局,结合评价反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进行整合,打造电子信息專业群,形成课程群。2022年该成果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两个专业是安徽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专业群的视域建设师资队伍,打造多个教学团队,以课程群聚类教师,优化教师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结构,提高双能型教师和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并围绕课程群,重点建设服务于课程的教学团队。目前,电子信息专业群已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5个,省级教坛新秀2个,博士学位教师数量占比已达30%。积极探索专业群背景下的线上课程建设,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产生“聚焦效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近3年,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建设省级MOOC课程4门,出版教材11本,建设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4项,省级教改项目7项。获批安徽省教育厅“特色植物资源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高等学校区块链技术研究分中心”,2019年获批建设省级智能制造专业群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电子信息科学获批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近三年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蓝桥杯、软件杯、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97项,建有国家级、省级创客实验室。

5 结束语

皖西学院瞄准地方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布局这一契机,在新工科建设和审核性评估需求背景下为主线,提出了具有皖西学院特色的电子信息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文中首先分析了现有电子信息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其次,在阐述新形势下电子信息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新工科建设和审核性评估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构建出新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并给出了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优化评价指标参数。最后,介绍了采用新评价体系后,皖西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建设成果。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层次分析法新工科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
关于三江源生态移民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基层社会管理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乳制品品牌顾客满意度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