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
2023-07-11吴玲
吴玲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最佳方案。方法:选取城关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31日至2023年1月31日符合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7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在针刺时采用常规取穴加风池穴(合谷刺)。对照组仅针刺常规穴。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90.0%、61.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7,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8.33%、20.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1,P>0.05)。结论:以加风池穴(合谷刺)为主治疗抑郁症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灸治疗,复发率低。
关键词:针灸疗法;抑郁症;拔罐;穴;风池(合谷刺)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标志码:A
抑郁症是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心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思维紊乱和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可见自卑、自责,或有歉疚感;也有部分患者会伴有严重的焦虑症状,甚至会出现自杀想法或有自杀、自伤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3.1%,在发达国家接近6%,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1]。其临床症状多样,如头疼、头晕、失眠、嗜睡、胸闷气短、纳差、乏力、心慌心悸等躯体症状;认知障碍、情绪低落、焦虑等精神层面症状。中西医均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大多数使用抑郁症药物的患者都会出现诸多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同时使治疗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使患者难以忍受,复发率高,依从性低,目前西医药物治疗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相比之下,针灸疗法能更好地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睡眠质量和焦虑情绪的改善[2]比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加明显[3],所以针灸治疗抑郁症因其疗效显著,经济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医患双方的一致认可,现笔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31日~2023年1月31就诊于城关区人民医院康复科患者,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郁证》诊断标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尔顿(HAMD)17项抑郁量表,评分大于17分者,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之症状标准的门诊患者共计79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区间为15~65岁,平均年龄(35.2±3.1)岁,病程最长2.0 a,病程最短3月;抑郁程度:轻度15例,中度21例,重度4例;对照组39例中男性15,女性24例,年龄区间17~61岁,平均年龄(35.0±3.2岁,病程最长1.8 a,病程最短32 d,抑郁程度:轻度13例,中度23例,重度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取得患者及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郁病》(TCD 编码:BNG110)进行诊断:(1)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善太息,胸部满闷,脘闷嗳气,腹胀纳呆,大便不畅,苔腻,脉弦者为肝气郁结型;(2)多思善疑,心悸胆怯,失眠健忘,头晕,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脉细弱者为心脾两虚型;(3)情绪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头痛,口苦口干,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气郁化火型;(4)咽中作梗,如有梅核梗于咽中,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胸中窒闷,脘胀胁痛,苔白腻,脉弦滑者为痰气郁结型;(5)情绪悲观、兴趣丧失、无愉快感、失眠、心烦者为心肾不交型。
1.2.2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4](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尔顿(HAMD)17项抑郁量表[5]評分>17分,即>17分,≤24分,为轻到中度抑郁;>24分,为严重抑郁。即17~24分,为轻到中度抑郁,大于24分,为严重抑郁。
1.2.3或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1)抑郁症诊断标准之症状标准[6] :除心境低落外,并伴有至少以下4项标准:①毫无兴趣、无喜悦感;②精力下降或疲倦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卑、自责,或有歉疚感;⑤联想障碍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自杀想法或有自杀、自伤行为;⑦失眠、早醒、或嗜睡等睡眠障碍;⑧食欲下降或明显消瘦;⑨性欲下降。
(2)可伴有某些精神分裂症状,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则在精神分裂症状缓解后,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至少14 d。
(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严重标准:抑郁症状符合患者的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等社会功能受损,给患者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1.3纳入标准
(1)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并经头颅 CT或MIR确诊;
(2)发病后虽经过其它治疗但因疗效欠佳已停止治疗14 d 以上者;(3)符合中医郁证诊断标准者;(4)通过汉米尔顿(HAMD)17项抑郁量表评定总分>17分者;(5)年龄≥15岁,≤65岁,且病程>2 a者;(6)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进行治疗者。
1.4排除标准
(1)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2)伴有痴呆,或语言功能丧失者;(3)卒中伴有严重抑郁者;(4)卒中伴有严重精神症状者;(5)伴有严重心、肝、肾、肺功能损害者;(6)排除大脑或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者;(7)因饮酒成瘾、毒品成瘾、大麻成瘾、烟草成瘾所致抑郁者;(8)可伴有某些精神分裂症状,但不符合神经分裂诊断标准者。
1.5观察指标
用汉米尔顿(HAMD)17项抑郁量表[7]。
(1)抑郁情绪(悲伤,烦躁不安,情绪低落);(2)有罪感;(3)自杀;(4)工作和兴趣;(5)思维、语言及主动性迟滞;(6)思维、情绪及行为激越;(7)惶恐不安、心慌胸闷、烦躁等精神性焦虑;(8)心悸气短、头晕头痛、嗳气、胀气、泄泻、打嗝、腹绞痛综合征、尿频尿急、出汗异常等躯体性焦虑;(9)疑病;(10)入睡困難(初段睡眠);(11)睡眠不深(中段睡眠);(12)早醒(末段睡眠);(13)胃肠道症状(食欲);(14)全身症状;(15)性症状(指性欲下降,月经周期前后不定等);(16)体重减轻;(17)自制力。总分:注:1~9项评分标准为: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及重度-4分。10~17分评分标准为:无-0分;轻度-中度-1分;重度-2分。总分评价:<7分,为正常;≥7分,≤17分,为可能有抑郁症;>17分,≤24分,为轻到中度抑郁;>24分,为严重抑郁。
1.6治疗方法
1.6.1治疗组
(1)针刺治疗处方:风池(合谷刺)百会、四神聪、上印堂、攒竹、迎香、肝俞膈俞、内关、神门、三阴交、太冲、合谷;随症加减:肝气郁结:加膻中、期门;气郁化火:加行间、外关、大陵;痰气郁结:加上廉泉、丰隆;心脾两虚:加足三里;心肾不交:加太溪、肾俞。
所选穴区局部常规无菌操作①患者坐位:采用0.30×25 mm 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风池(合谷刺):向鼻尖方向刺入0.5~0.8寸使针感传至头顶、颞部、前额或者眼眶为度;取0.30×40 mm 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四神聪、百会,百会用泻法:斜刺至骨膜下1.5寸,以出现酸、麻、重感为度;上印堂:压手提捏局部皮肤,刺手用提插法以15°角度进针,然后针尖分别向左右精明穴方向捻转,待局部出现胀重感后调整针尖方向,向下平刺0.5~0.8寸,至局部出现较强的胀痛感为度,余穴常规针刺。留针45 mil,期间采用 TDP 局照。
(2)艾灸治疗起针后艾隔姜灸:神门、三阴交,每穴各三壮。
(3)拔罐治疗背部督脉及夹脊穴闪罐至皮肤潮红,根据患者体质依次在大椎、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穴各留罐10 min 左右。
1.6.2 对照组
除针刺取穴不取风池(合谷刺)外,其余治疗同治疗组。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
1.7疗效结果
采用 HAMD 抑郁量表[7]评分变化予以评定。痊愈:无临床症状,HAMD 总分<7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HAMD 总分前后减少≥60%。有效:临床症状好转,HAMD 总分前后减少≤59%,≥1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HAMD 总分前后减少<10%< span=>。
1.8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资料用 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经治疗后愈显率为90.0%,对照组为61.34%,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
2.2两组愈显率患者3个月后随访复发率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复发率为8.33%,对照组为20.83%,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稳定,复发率均低,但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更稳定,复发率更低。
3总结
抑郁症属中医“郁证”、“郁”、“脏躁”、“梅核气”等范畴,“郁”最早见于《内经》,“木郁达之,火郁发之”,“郁证”则首载于明代《医学正传》,自明代以后便将情志所致的疾病归属为“郁证”,郁证的病因在《医学溯回集·五郁论》中有云:“凡病之起也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也,说明气滞是“郁证”发生的根本原因,换言之抑郁症是由于机体气机失调所引起的精神情志类疾病。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体阴而用阳,为多血少气之脏,主升发,性喜调达,具有调节情绪、疏畅人体气机的生理功能,所以治疗抑郁症首当疏肝解郁,调神定志。有研究表明针灸对病理状态下的机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8],而针灸夹脊穴能有效降低 HAMD 总分均数,明显改善抑郁症状[9],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与夹脊穴有异穴同功之效,肝俞是肝之元气在机体背部汇聚并由此外输膀胱经之处,故取肝经背俞穴以疏肝理气;膈俞是将膈膜中的气血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之处,依据中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的理论,取八脉交会之血会膈俞以活血化瘀,二穴相配相得益彰。“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辛夷》,肝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医宗金鉴》,督脉“上额,交颠上,入络脑”《素问·骨空论》,而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具有补脑益髓、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的功效;所以通过针刺督脉及脑部相关腧穴,可调整机体的气机,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精神情志活动。从解刨学分析,风池穴深层有椎动脉通过并进入颅脑而发布于各个部位,其虽属足少阳胆经,但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跷脉之会,功可疏调少阳、阳维之经气,而阳维联系手足三阳之脉,会合于督脉,依据《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故合谷刺又名鸡足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指出这是一种扩大刺激面的方法。故取风池穴采用合谷刺法能加强穴区刺激,增强平肝熄风,醒脑安神的功效。有研究提示电针督脉和膀胱经穴位可促进改善大鼠的抑郁症状[10],百会居于巅顶,属于督脉,为手足六阳经、督脉和足厥阴肝经八条经脉交会之处,具有醒脑开窍、平肝熄风、升阳益气、调神定治的作用,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针刺百会穴可通过对海马 ss 和其 mRNA表达的调控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11-12],赵俊等[13] 亦运用百会穴和印堂穴治疗抑郁大鼠,结果显示促炎细胞因子含量显著降低。抑郁症的发病主要与大脑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有关,相关神经递质的紊乱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基础[14]。四神聪位于巅顶之上,对神志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根据腧穴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取之可健脑、醒脑、开窍;上印堂穴,为督脉所过之处,精气元神聚集于此,针之可镇心安神。心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主血藏神,主神志,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输穴,是心脏元气所过和流注之处,为心气出入之门户,对抑郁症的治疗有显著效果,故取之可清心泻火、宁心养血、镇静安神。有研究者表明三阴交穴可逆转应激大鼠大脑皮质nNOS表达的下调[15],《神应经》亦云:“烦闷不卧:三阴交”,故取足三阴的交会穴三阴交,以健脾益血,调补肝肾,安神助眠。“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甲乙经》,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属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与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相表里,而三焦主气,故取内关穴即可养心安神,又可宽胸理气。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输穴,五行属土,能疏肝解郁,和胃健脾,泻之可疏肝理气,平肝熄风,补之可柔肝调血;内关穴与太冲穴,为同名经取穴,二穴相配可起协同作用;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属阳,有升清降浊之功,泻之可清火,补之可提气,与太冲相配即为“四关”穴,两穴一气一血,一阴一阳,一手一足,可调整机体之阴阳,达到降气解郁,醒脑开窍,宁心安神之功;诸穴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化痰,宁心安神,醒脑开窍的作用,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法简单易行,疗效显著,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艺.抑郁症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2):131-132.
[2] 施炳元.电针治疗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J].中国临床康复,2002(21):3241.
[3] 段冬梅,图娅.不同联合方案治疗60例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药业,2007,16(21):45-46.
[4]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M ].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 M ].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 华燕.抑郁症的诊断及中医辨证论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0):17-18.
[7] 王艳涛,杨荣梅,江小英.抗抑郁药单药或联合奥氮平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疗效与安全性的 Meta 分析[J].医药导报,2011,10(1):1296-1297.
[8] 刘兰英,王玲玲(指导).“脑为元神之府”理论在针灸治疗抑郁症中的指导意义[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6-8.
[9] 劉运珠,刘布谷,罗有年,等.温针灸夹脊穴治疗抑郁症患者30例疗效观察及对其脑电α波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8,49(11):995-997.
[10] 罗文舒,皮敏,饶晓丹,等.针刺督脉和膀胱经促进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再生的实验研究[J].广西中医药,2008,31(4):46-48.
[11] 朱艺,白春艳,卓廉士,等.电针对抑郁大鼠行为学、海马生长抑素及其 mRNA 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9,34(3):175-179.
[12] 王璠,李超群,郭义.针灸治疗抑郁症近5年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综合,2012(1).
[13] 赵俊,田会玲,宋洪涛,等.电针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及单胺类物质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9,35(12):62-67.
[14] 刘星,包金风.神经发生在抑郁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9,41(6):1184-1192.
[15] 赵健,熊克仁,丁艳霞.电针对慢性应激大鼠顶皮质和丘脑网状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9,28(3):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