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新材料主要产业链现状与分析
2023-07-11郭鸿儒刘晓峰王晓昱
郭鸿儒 刘晓峰 王晓昱
摘要:本论述分析了兰州市新材料产业链发展的基本情况,以铜基新材料、碳新材料、镍钴及贵金属3个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方向,指出了产业集中度较低,新材料产业链链条延伸不足,部分新材料企业规模偏小,新材料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不畅等短板,提出了完善产业链条的建议,以推动兰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兰州市;新材料;产业链;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1],其范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不断发生变化。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3],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制造强国和国防工业发展的关键保障[4]。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5]。
目前,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新材料[6]。新材料是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之一。美国、欧洲、日本等经济发达地区在新材料研发实力、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拥有成熟的新材料市场,多数产品占据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是新材料产业主要的创新主体[8]。随着我国新材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9]。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对新材料的市场需求大[10],而我国新材料的产量和种类都难以满足高端制造业的实际需求[11]。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目前还处于规模扩张的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部分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工艺受制于人,高端新材料对外依存度高,尖端技术严重依赖进口,整体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12]。
甘肃资源和能源比较丰富,除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外,还有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13]。矿业开发、有色冶炼和有色金属深加工等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是我国西北地区原材料加工业的生产高地。省会兰州是西部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14]。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区域性经济中心。是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是我国主要的重化工,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之一[15]。兰州工业增加值占全甘肃省比重近31%[16]。
兰州新材料产业通过不断的发展,产业规模明显壮大,产业布局已初步形成。2022年,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约70家,产业总规模在300亿左右,形成了以先进有色金属、碳新材料、镍钴及贵金属等产业为主的体系。具有一定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但整体上仍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还存在产业链条短,产业链延伸不足等问题。研究分析兰州市新材料主要产业链现状,对于下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产业链优化与升级,制定产业链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兰州市新材料产业现状
1.1新材料主要企业的分布
目前,根据调研的结果,兰州市新材料产业链主要有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碳材料产业链、镍钴及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链、生物质新材料产业链、高纯金属、石墨烯、镍钛记忆合金、医用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增材制造材料等产业体系。新材料企业2000万以下规模的企业19家,2000万~5000万规模的企业家15家,5000万~1亿规模的企业家9家,1亿~2亿规模的企业家6家,2亿~4亿规模的企业家3家,4亿以上规模的企业家9家。新材料企业规模分布呈现小规模企业和大规模企业两端比重较大的状态。新材料产业由于其特殊性,需要企业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基础,其高附加值决定了其企业投资规模普遍较大。2022年,兰州市新材料产值总额在50亿左右。
从产业分布看,兰州新区主要分布有色金属、负极材料、光电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方向;榆中县主要分布先进有色金属、贵金属材料产业、记忆合金、稀土功能材料、新涂料等产业方向;红古区主要分布炭素新材料产业方向;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要分布碳纤维材料、医用材料、生物质材料等方向。新材料企业主要集中在兰州新区和榆中县。
1.2新材料产业主要发展方向
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分析,兰州市新材料产业主要发展方向有三个,先进有色金属、碳新材料产业链、镍钴及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链。
1.2.1 先進有色金属产业链
铜基新材料是先进有色金属产业主要产业链,产业链以电解铜箔、高性能铜合金、特种铜基线缆产业为主导产品。产业链上游依托省内金川公司、白银公司、青海铜业等在铜矿藏、冶炼方面的资源优势,上游原材料主要以电解铜板、铜杆等为主。中游依托甘肃绿电优势,以及德福新材、海亮新能源、正威铜业、众邦电缆等本地企业为基础,生产高性能阴极铜箔和高性能铜合金及特种铜基线缆,主要应用在新能源电池、电力传输、高铁导线等领域。下游主要为新能源电池、电力传输等领域。目前,电解铜箔产能已经占有国内市场的30%。
1.2.2 碳新材料产业链
碳材料产业链以石墨电极、负极材料、碳纤维、石墨烯产业为主导。依托甘肃绿电、石油化工原料方面的优势,以及方大碳素、宝方碳材、宝方新能源、广东宏宇、道氏技术等企业为基础。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为针状焦、石油焦、软沥青等。有三条产业链分支:(1)以石油焦、针状焦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工艺过程生产出石墨电极、高炉炭砖等,用于国内外钢铁企业、金属冶炼厂等;(2)以负极材料为主的产业链分支,主要生产石墨类负极材料等,下游应用在新能源电池、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等领域;(3)碳纤维产业链条分支,其上游原材料以石化产品丙烯腈为主,主要通过石墨化等工艺生产碳纤维,依托蓝星纤维,主要产品为大、小丝束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下游主要应用在风电设备、火电坩埚、硅锅、贮氢罐等。
1.2.3 镍钴及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链
镍钴及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链以镍钴及贵金属新材料产品为主导。依托上游金川集团、白银公司在矿藏、冶炼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及金川科技园现有产业体系基础。上游以镍、钴、铂、钯、铑等金属为主要原材料。围绕金川科技园、金川贵金属材料、金通储能动力新材料、金川科力远等企业。有三条产业链分支:(1)以镍、钴等原材料制成硫酸钴、硫酸镍、硫酸锰等产品,主要应用于电池前驱体、正极材料等领域;(2)以铂、钯、铑等贵金属为原料通过化学和物理方法制备的贵金属催化剂,应用于石油、化工、医药、环保、汽车三元催化器及新能源等领域;(3)以金属原材料经过化学和物理提纯和高纯化生产出高纯金属材料、金属粉末等产品,主要应用于、半导体、电子、光伏等领域。
2新材料产业链发展主要的问题
2.1产业集中度较低
新材料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偏小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同时对研发创新的推动作用也不强。新材料产业链过于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不集中,分布过于分散,缺少龙头企业的引领。新材料企业之间不能有效衔接。不能形成规模和集群效应。
2.2新材料产业链链条延伸不足
多数新材料产品的下游不在本地,产业不能聚集,缺乏进一步的增长空间。缺乏后续产业增长动力,难以形成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势力。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招商引资方面有目的性的引进和合作相关的中游装备制造企业,联动本地制造业发展转型。
2.3部分新材料企业规模总体偏小
生物质新材料、医用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增材制造材料等其它新材料产业链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产业规模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需要进一步发掘产业优势。目前这些产业链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偏小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同时对研发创新的推动作用也不强。
2.4新材料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不畅
兰州本地汇集了一批高水平的新材料研究机构和大学,每年都产生很多新材料方面的科技成果,但是落地转化的很少。这对于未来产业发展的发展很不利。应该促进研究机构、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发挥科技方面的优势,为新材料产业链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2.5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链头企业在产能扩大、企业用地、融资、产业配套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产业发展。需要落实鼓励新材料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新材料企业开展生产研发、技术创新、项目建设等工作,强化要素保障。全力协调发改、工信、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在新材料企业工业用地、用电、用气等生产要素上给予新材料产业项目最大的保障。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新材料企业融资发展。
3新材料行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兰州市发展新材料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依托现有原材料产业基础。促进主要新材料产业链的发展。铜基新材料产业链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性能铜箔的产能,上游产业链需要补充阴极铜原料生产企业,下游缺乏本地锂电池企业,产业链需要进一步延伸。碳材料产业链需要不断扩大超高功率电极、新型高炉炭砖、非钢铁用高功率电极、碳纤维产品的产能,上游引进原材料针状焦、石油焦生产企业,下游引进锂电池企业、风电叶片、碳纤维等企业。镍钴及贵金属新材料需要完善产业配套、推进金川集团年产2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建设,扩大三元正极材料、贵金属等产能,引进下游企业,开发镍钴及贵金属新材料高附加值产品。
目前兰州市新材料产业围绕电池新材料领域,已经形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锂电池铜箔、电解液等材料产业体系。多数重点企业已布局兰州新区,汇集了锂电池生产的多个上游产品,为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新能源电池是承接新材料产业链和新能源产业链的重要一个环节,该环节的补充将加大的加强这两条产业链之间的互动联系和紧密度。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带动周边的配套产业发展。引进知名电池生产企业后,将加速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聚集,进一步释放了新材料产业发展动能。为我省新能源的产业布局发展,以及本地新能源汽车,储能、制造业等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兰州市产业转型、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另外,发展新材料产业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多方面支持新材料企业开展生产、研发、技术创新等工作。在电力、天然气等能源用量上给予新材料产业项目优惠及保障,持续降低企业能源成本。支持新材料企业多方面融资。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培育新材料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J].建材发展导向,2017,15(20):6.
[2] 于志省.共话绿色化工新材料新技术构建绿色科技战略新兴产业——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化分论坛侧记[J].中国材料进展,2021,40(10):834-835.
[3] 刘研,陈韧,黄妍,等.新时代辽宁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思考[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21(5):3.
[4] 刘文强,肖劲松,曾昆.新材料产业:以下游应用为牵引提升档次和质量[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1):3.
[5] 范德增.逆全球化环境下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J].新材料产业,2020(5):5.
[6] 汤正午,王春明,宇岩,等.广东省新材料领域发展布局现状及对策研究[J].材料研究与应用,2022,16(5):14.
[7] 李丹,肖劲松.中美新材料产业政策体系对比[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19(5):5.
[8] 李娟,王菲,宁翠娟,等.纤维新材料:全球价值链的制高点[J].纺织科学研究,2017(12):31-34.
[9] 屠海令,陈思联,李腾飞,等.中国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的重要方向[J].科技中国,2017(9):7.
[10] 马琳,商龚平.“中国制造2025”对材料提出新要求[J].新材料产业,2015(7):11-13.
[11]王风.新材料产业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J].2021.
[12]王育萍,叶志镇.关于加速推进我国“十四五”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21.
[13]墨涵.甘肃:打好“十二五”这张牌[J].企业研究,2022(2).
[14]梁顺强.重振“兰州制造”强工业助力甘肃打造全國重要产业基地[J].发展,2022(4):6.
[15]佚名.对加快推进大兰州建设的几点建议[J].2021.
[16]王斌.甘肃兰州:政策不断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连年升高[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