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粮食发展生产现状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3-07-11吴慧珍陈立辉张国强杜喜梅
吴慧珍 陈立辉 张国强 杜喜梅
摘要:以2017年~2021年甘肃省粮食生产发展为例,通过对粮食播种、灌溉、水资源、农业生产条件、种植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对当前甘肃省粮食生产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总结提出加强粮食作物“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粮食安全协调机制、保障农民种粮效益,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等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粮食发展;统计分析
粮食不仅是人类的生存之本,更是一个国家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1]。甘肃省虽是我国农业大省,但全省有效耕地面積有限,且多为旱地。充分挖掘利用甘肃省旱作农业生产潜力,稳固甘肃省旱作农业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实现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文章通过分析甘肃省2018年~2022年粮食作物生产现状,总结了甘肃省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并就相关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以期为甘肃省粮食安全建言献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甘肃省粮食生产发展现状
1.1甘肃省粮食播种及灌溉情况统计
近几年来,甘肃省粮食播种面积一直维持在较稳定的状态,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增长,但水土流失面积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建设堤防1万多公里,为水土保持,农业灌溉等提供了便利,具体见表1所列。截止2021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99.8万 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7.7万 hm2,有效灌溉面积131.6万 hm2,通过建设各类水利设施、防风固沙设施,水土治理总面积达1 082.9万hm2 。
1.2 甘肃省水资源情况
近些年来,甘肃省通过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优化方面,维持了农业生产供水稳定,具体见表2所列,截止2021年,共建设各类水库367座,年供水量104.7亿m3 。
1.3甘肃省农业生产条件情况
甘肃省近五年有限灌溉面积始终维持稳定状态,农业生产用地主要分为水平梯田和条田,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的农业机械化动力和用电量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随着绿色农业等生产方式越来越被重视,化肥施用量(实物量)呈现逐年下降态势,见表3所列。截止2021年,甘肃省农业有效灌溉面积131.6万 hm2,目前拥有水平梯田211.3万 hm2,条田面积24.0万 hm2,农业机械化动力2384.85万 kw,农村用电量694055万 kw·h,化肥施用量(实物量)271.65万 t。
1.4甘肃省粮食作物种植情况
甘肃省主要粮食作物中,玉米、小麦、薯类为产量最多的三类作物,稻谷年产量有所下降,玉米、小麦、薯类等典型北方经济作物产量均呈现缓慢增长态势,见表4所列。截止2021年,甘肃省作物种植情况为:稻谷1.81万t,小麦279.75万t,玉米642.96万t,豆类35.76万t,薯类224.61万 t。
2甘肃省粮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甘肃省粮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水资源短缺,粮食种植有效灌溉面积较少;(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难以发挥粮食作物生产潜力;(3)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全国偏低,还未形成规模化种植;(4)粮食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村撂荒地现象严重[3-4]。有研究表明,影响甘肃旱作农业地区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有耕地面积、水资源利用率、气候因素等。通过保护耕地、优化农田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耕地生产质量,积极推广旱地节水农业,加大农业生产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式,能够有效解决甘肃省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问题。
甘肃省可用耕地主要以旱作农业区为主,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生态脆弱以及自然灾害频发成为旱作农业区最典型气候特征,但光热资源充足,因此,长期制约旱作农业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5]。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覆土穴播旱作农业技术,其有有效保持土壤水分的功能,能够有效解决旱作农业区降水量不足、水土质量、水资源短缺问题,积极推广可进一步提升粮食作物产量[6-7]。通过建设农业生产现代化智能平台,发挥大数据在粮食生产管理、气象预报、疾病防治、防灾减灾、作物信息监测等方面的优势,做好科学指导粮食作物生产[8]。加快推进农作物生产区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推广节水灌溉的绿色农业,充分挖掘耕地生产潜力,增加粮食作物生产能力[9]。
甘肃省可用耕地多以山地、沙区为主,山地和沙区占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受自然条件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等因素影响,其农业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10]。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不仅能够促进和提升生产力水平,还会在增加技术投入的同时带来生产结构的变化,通过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对逐步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11-12]。
近些年来,种粮生产成本持续增长,人工成本、农资价格大幅上涨,而粮食价格偏低,种粮效益相比较仍呈下滑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性[13]。要推动农民种粮效益提升有关措施的出台,采取粮食直补、农作物良种种植补贴、农资农机具综合补贴等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惠农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种粮,调动各方积极性[14-15]。
3甘肃省粮食生产发展对策分析
3.1加强粮食作物“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科技发展对粮食增长有很大贡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在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农业科技贡献率等方面还有很大潜力[16]。甘肃省耕地资源有限,无法扩增耕地种植面积的情况下,要优化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大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和普及。要鼓励科研院所以及农业科技公司加大开发新品种、创新新工艺,着力提升基层农技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力度,培养大量既具有粮食生产实践能力又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高素质粮农[17-19]。进一步加快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提升粮食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补齐我省粮食安全和消费主体生活品质的短板已成为粮食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课题,必须加强省际粮食产销合作,建立协调顺畅、购销两旺、供需两利、互联互通的新框架、新机制、新格局[20]。积极探索和建立粮食作物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体制机制,构建粮食作物“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思路,对进一步保障我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3.2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
各级政府部门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在政策支持、市场监管、产业发展等多渠道入手,培育粮食领域优质企业,支持粮食生产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增强粮食企业发展活力,积极推动和支持粮食安全发展政策落地见效,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21]。要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重点发展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的小麦、玉米、马铃薯、高粱等粮食生产,形成“甘味”粮食生产体系,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农业技术支撑力[22-23]。要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发展农业种植、销售的规模经营,推动农民种植的职业化、农业经营生产的规模化、集約化以及服务的社会化,极大的增强粮食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发展[24]。
要强化系统思维和统筹联动,以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以产业链突出优化创新链、不断提升粮食生产的价值链,在“三链协同”中发挥粮食产业发展新优势,通过培育壮大农业产业主体,扶持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骨干企业,充分发挥粮食加工企业引擎作用,加快兰州现代粮食产业园区作为重点项目,共同建设、合理设计产业园功能区设置,在加强政策性储备的基础上,建成集收、储、加、销、教、游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粮食产业园区,成为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25]。
3.3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力度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要健全和完善粮食以及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搭建采购供应物流的网络化体系,加强应急保障设施、突发灾害预警信息化建设,要健全完善监测预警和市场监管体系,要健全完善粮食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26]。
3.4建立粮食安全协调机制
保障粮食安全涉及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政府的重要责任和首要目标是分配和实现粮食政策制定、粮食生产主体、粮食经营者、粮食消费市场和社会监督者等主体权益诉求,然而政府内部机构之间以及与其他利益主体间的协同程度和成效不高,使得粮食安全治理合力缺乏,不利于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协调与矛盾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粮食行业安全发展,因此,要建立政府政策引领、其他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合力机制,强化粮食安全有效治理、政府及其利益主体内外协作,形成治理协同发展合力,有效提高治理效度,防范化解粮食安全风险[27]。
3.5保障农民种粮效益,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
要充分发挥政府储备应急调控、市场供销有效调节、粮食种类适度进口调剂的内外协同发展的粮食宏观调控作用[28]。要以脱贫攻坚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耕地质量,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建设高标准农田,进而稳步提升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29]。
参考文献:
[1] 王恒炜,梁志宏,韩永东.甘肃旱作农业的成就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J].中国水土保持,2015(7):4-7.
[2] 李红伟,魏胜文,张东伟.甘肃旱作农业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2(6):48-54.
[3] 陈俊聪,王怀明,汤颖梅.气候变化、农业保险与中国粮食安全[J].农村经济,2016(12):9-15.
[4] 江松颖,刘颖,金雅.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变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14):118-121.
[5] 万宝瑞.发展旱作农业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12):4-7.
[6] 王恒炜.甘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做法及启示[J].中国水土保持,2010(4):20-21.
[7] 旱作农业之全膜双垄沟播技术[J].甘肃农业,2015(5):34.
[8] 梁仲科,李福,潘新.构筑甘肃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J].甘肃农业,2015(4):18-24.
[9] 汤瑛芳,李红霞,刘锦晖,等.甘肃省粮食生产形势及新时期粮食安全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21,52(8):63-71.
[10] 余志刚,樊志方.粮食生产、生态保护与宏观调控政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5):108-112,140.
[11] 王则宇,李谷成,周晓时.农业劳动力结构、粮食生产与化肥利用效率提升——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T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3(2):158-168.
[12] 李昊儒,毛丽丽,梅旭荣,等.近30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0):1-10,16.
[13] 李春友.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27):42-44.
[14] 何宏.试论甘肃省粮食安全[J].财会研究,2012(6):64-69.
[15] 王欧,杨进.农业补贴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4(5):20-28.
[16] 叶兴庆.农业发展需要加快培育接续力量[N].人民日报,2015-03-16(007).
[17] 刘金伟.关于经济新常态下甘肃粮食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探讨[J].财经界,2018(15):6-7.
[18] 程同顺,赫永超.当前中国农业安全隐患及其战略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18(3):69-74.
[19] 魏文章,梁军.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10(10):68-70.
[20] 周德高.提高甘肃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基本认识和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18(11):58-59.
[21]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J].兰州政报,2019(1):39-45.
[22] 王慧聪.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1.
[23] 赵宏英.新时期甘肃粮食安全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8):9-11.
[24] 丁文恩.新常态下粮食安全隐忧及保障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6(9):20-24.
[25] 孙俊勇.用产业经济眼光看甘肃粮食行业发展的机遇[J].中国粮食经济,2018(7):62-64.
[26] 伏润之,王煜宇.坚决保障粮食安全守住管好“甘肃粮仓”[N].甘肃日报,2021-12-26(002).
[27] 杨志勇.政府治理视角下建立保障粮食安全协同机制的意义、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1,12(11):20-22.
[28] 周德高.提高甘肃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基本认识和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18(11):58-59.
[29] 刘斌,张欢.甘肃粮食生产态势良好[N].中国信息报,2020-01-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