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与制造业企业创新
——来自成渝经济圈的证据
2023-07-11漆婉霞李梦韩
漆婉霞,林 雁,李梦韩
(1.成都大学 商学院,成都 610106;2.云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昆明 650032)
0 引言
区域经济圈是指以一些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其他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形成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现象。目前,我国已形成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五大经济圈为核心的发展格局,其中,成渝经济圈的构建和发展对提振西南乃至整个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成渝经济圈打造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创新驱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核,企业是创新的重要主体,成渝经济圈要实现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需要落实到经济圈内部的企业行为层面,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表示:“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经济圈的发展,让处于同一区域的企业面临相似的环境,能够通过同群效应形成本区域内的竞合和学习机制,使得企业在投资策略上表现出相似性[1];同时,一体化发展能够弱化城市的区划边界,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经济主体的跨区域合作[2],拓展企业创新可获取的资源,从而影响企业创新。尽管已有部分研究基于城市或省份层面数据,探讨了城市群建设与城市创新的关系[3],但鲜有研究关注区域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与微观企业创新行为的联动效应及其影响机制。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聚焦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以2006—2020 年成渝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索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对成渝地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以期为完善成渝经济圈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经验证据。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总体效应
企业创新是一个需要长期人力和资金投入的系统过程,受可获得的资金支持[4]、制度环境[5]等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创新活动有着较强的空间集聚性,通常活跃于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人才集聚、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的经济圈地区[6]。区域经济圈一体化能够通过要素再配置效应、协同效应及集聚外部性而对城市创新绩效产生影响[7]。对企业而言,创新环境得到优化,创新资源可获得性更强,企业创新积极性增加。同时城市群一体化带来包括专利技术在内的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与人口聚集,为企业产出更多创新成果奠定了基础。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设1: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提升。
1.2 产权异质性效应
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尽管有较大的创新意愿,但受限于资金难题,难以吸引创新人才,保障创新的可持续投入。民营企业创新的限制因素比国有企业更多,创新基础更差,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在市场尚未形成充分的创新竞争环境和创新保护机制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将被遏制。因此,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创新环境改善,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将更为明显。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2: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
1.3 影响机制
1.3.1 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产业集聚与企业创新
经济圈将不同城市纳入统一空间规划与发展中,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有利于实现经济活动跨行政区域的集聚效应,通常表现为相同产业或互补产业在一个特定的邻近地区集中形成集聚性产业。企业作为经济圈的微观经济个体,其行为必然受到集聚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圈通过集聚效应对企业的投资策略产生了影响[8],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具有促进作用[9]。本文认为经济圈内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通过优化经济圈的经济政策、发展规划而逐步形成产业集聚,这种产业集聚拓展了资源配置的边界,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能更好地流动,为企业快速、低成本获取生产要素进行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设3:产业集聚是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机制。
1.3.2 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
资金是企业创新的前提,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创新需要持续投入资金,融资约束将直接抑制企业研发行为[10],因此,缓解融资约束是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路径。经济圈一体化的城市规划能够拓展企业创新的资金来源,一方面,通过政府部门统一的政策引导和政府补贴等资金支持,能直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另一方面,经济圈一体化也能促进区域金融的平衡发展,并通过金融集聚加剧银行竞争,有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此外,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者[11]。可见,在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创新可获取的资金渠道、资金成本都在往有利方向发展,融资约束的缓解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设4:融资约束是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对企业创新影响的机制。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6—2020 年成渝城市群(重庆、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雅安、资阳)建设范围内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之所以从2006年开始,是因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于2006 年开始实施。
本文相关数据包括:公司专利申请数据,来源于CNRDS 数据库;公司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来自CSMAR 和Wind 数据库;城市层面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进行补充。本文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剔除了ST、ST*及主要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783个观测值。另外,为消除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上下1%的极端值样本进行了Winsorize处理。
2.2 变量定义
(1)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本文采取两个指标进行度量:一是借鉴孙红梅和姚书淇(2020)[12]的方法,结合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从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四个维度综合考察,并选取四个维度内的多项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对2006—2020 年成渝城市群中16个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利用熵值法得到成渝经济圈一体化综合得分(Score)。
表1 成渝经济圈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成渝经济圈一体化指数(IN),借鉴高丽娜和朱舜(2018)[7]的研究,利用公式(1)计算成渝经济圈一体化指数(IN)。其中,RGDPi,t与RGDPi,t-1分别代表城市i在t年、t-1 年的人均GDP 值;RGDPt与RGDPt-1分别代表城市群在t年、t-1年的人均GDP值。
(2)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创新,借鉴已有研究,选取企业研发投入(R&D)[13]和专利申请量(Patent)[14]作为企业创新的代理变量。
(3)中介变量
本文分别选取产业集聚和融资约束作为中介变量,产业集聚采用制造业就业人数/土地面积衡量,融资约束采用WW指数衡量。
(4)控制变量
本文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资产收益率(Roa)、资产负债率(Lev)、董事会规模(Board)、总资产周转率(ATO)、账面市值比(BM)、现金流比率(Cashflow)、公司成立年限(FirmAge)、CEO学历(Edu)。同时还对细分行业(Industry)、年度(Year)固定效应进行了控制。具体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变量定义
2.3 模型设定
设定模型(2)用于检验假设1、假设2。
其中,i为公司,t为年份,α为常数项,ε为残差项,同时为了规避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内生性问题,将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全部滞后一期。
2.4 描述性统计
表3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3中数据显示,样本企业的研发投入(R&D)、专利申请量(Patent)、成渝经济圈一体化综合得分(Score)、成渝经济圈一体化指数(IN)、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收益率(Roa)等变量均值与中位数接近,说明样本趋于正态分布。企业研发投入(R&D)的平均值为0.0151,意味着成渝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每年研发支出占总资产的比重为1.5%左右,且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公司专利申请量(Patent)的平均值约为2.5556,意味着成渝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每年平均申请专利数约为12 项(e2.5556-1),标准差为1.7759。以上数据表明成渝地区制造业不同企业间的创新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企业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成渝经济圈一体化综合得分(Score)与成渝经济圈一体化指数(IN)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差异较大,表明成渝城市群中的16 个城市一体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表3 描述性统计结果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基准回归分析:总体效应
下页表4 报告了运用模型(2)对假设1 回归的检验结果,列(1)、列(2)结果显示,成渝经济圈一体化水平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对企业研发投入即企业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列(3)和列(4)显示,成渝经济圈一体化水平与企业专利申请量的回归系数分别在10%、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会显著提升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即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能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以上回归结果验证了假设1,即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
表4 成渝经济圈一体化与企业创新的回归结果
3.2 产权异质性效应分析
为检验假设2,根据样本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将样本公司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组,对模型(2)重新进行回归,结果如下页表5所示,列(1)、列(2)为国有企业样本的回归结果;列(3)、列(4)为民营企业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在民营企业样本中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与企业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量的回归系数分别在1%、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而在国有企业并不显著。假设2得到验证。
表5 产权异质性效应分析
3.3 机制分析
本文进一步分析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本文在模型(2)的基础上,构建模型(3)和模型(4),以检验其影响机制。其中,中介变量为产权集聚(Agglo)和融资约束(FC),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同模型(2)。
3.3.1 产业集聚
下页表6 和表7 报告了以产业集聚(Agglo)作为中介变量的检验结果。在表6 的列(2)、列(5)和表7 的列(2)、列(5)中,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得分(Score)、成渝经济圈一体化指数(IN)与产业集聚(Agglo)的回归系数分别为71.6004 与6.3607,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能够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在表6、表7 的列(3)、列(6)中,产业集聚(Agglo)与企业研发投入(R&D)、企业专利申请量(Patent)显著正相关,说明产业集聚程度越高,企业创新水平越高;且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得分(Score)、成渝经济圈一体化指数(IN)的回归系数显著降低,显著性水平也有所下降。说明产业集聚作为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与企业创新的中介机制得到了实证结果的支持,验证了假设3。
表6 成渝经济圈一体化(Score)、产业集聚与企业创新的回归结果
表7 成渝经济圈一体化(IN)、产业集聚与企业创新的回归结果
3.3.2 融资约束
下页表8、表9报告了以融资约束(FC)作为中介变量的检验结果。在表8的列(2)、列(5)和表9的列(2)、列(5)中,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得分(Score)、成渝经济圈一体化指数(IN)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228 与-0.0150,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能够降低企业融资约束水平。在表8、表9 的列(3)、列(6)中,融资约束(FC)与企业研发投入(R&D)、企业专利申请量(Patent)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越高,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越低;且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得分(Score)、成渝经济圈一体化指数(IN)的回归系数显著降低,显著性水平也有所下降。说明融资约束作为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与企业创新的中介机制得到了实证结果的支持,验证了假设4。
表8 成渝经济圈一体化(Score)、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的回归结果
表9 成渝经济圈一体化(IN)、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的回归结果
4 稳健性检验
4.1 内生性问题
为了解决可能存在因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以及成渝经济圈一体化与企业创新之间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关系,除了在模型设定时将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滞后一期外,进一步寻找合理的工具变量对模型重新进行回归。借鉴雷娜和朗丽华(2020)[15]的研究,以成渝经济圈各城市到其中心城市成都市平均距离的倒数作为成渝经济圈一体化指标的工具变量,用Dsh表示。地理距离会影响城市间资源要素的流动,从而影响经济圈一体化的构建。同时,地理距离由自然地理因素决定,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满足了工具变量外生性的要求。
此外,为了使实证结果更稳健,还参照张平淡和屠西伟(2022)[16]的研究,采用Bartik 方法构造城市外部需求(EX)这一工具变量,对产业集聚这一中介变量进行检验。
城市外部需求(EX)工具变量构造如下:
其中,sharecj XExportjt为c城市j行业的出口额;Exportjt为j行业t期的全国出口总额。全国商品出口额信息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
回归结果如表10所示,列(1)、列(2)报告了将地理距离作为成渝经济圈一体化的工具变量的结果,成渝经济圈一体化的回归系数依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回归结果稳健。而列(3)、列(4)报告了将城市外部需求作为产业集聚的工具变量的结果,产业集聚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为正,结论稳健。此外,工具变量的识别不足KP-LM和弱识别KP-F的统计量表明,工具变量有效。
表10 IV-2SLS稳健性检验结果
4.2 其他稳健性检验
前文中,解释变量为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通过成渝经济圈一体化综合得分(Score)和成渝经济圈一体化指数(IN)两种指标进行量化。本文进一步借鉴陆铭和陈钊(2009)[17]的研究,使用相对价格法构建成渝经济圈一体化的替代性指标对模型(2)进行回归,回归结果依旧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结论不变。此外,在模型(2)中加入经济发展水平(lngdp)、工业发展水平(IDL)、城市化水平(UR)等城市层面变量进行回归,结果依然稳健(限于篇幅,结果未展示)。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能够促进当地制造业企业创新;第二,相比国有企业,该效应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第三,促进产业聚集、缓解融资约束是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对企业而言,区域经济圈建设已然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引擎,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应主动融入经济圈建设,充分利用城市群同群效应形成本区域内竞合与学习机制,通过产业集聚与融合,加强优势资源整合,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强化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对成渝经济圈发展而言,需要关注顶层设计,通过充分发挥重庆与成都中心城市的带动与辐射作用,促进产业集聚,缓解融资约束,优化企业创新环境,丰富企业创新可获取的资源,促进企业创新协同,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对政府部门而言,要强化有关的政策支持,深化相应的机制改革,推进降低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降低企业融资约束壁垒,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赋能企业创新提供优良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