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脱贫户防返贫长效机制研究
2023-07-11王婷
王婷
[摘要] 2021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宣告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在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些脱贫群体仍然存在返贫风险,对于返贫风险的预防和治理关系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着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从多角度对返贫风险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提出了乡村振兴与防止返贫的内在关联性,通过对甘肃省榆中县的脱贫情况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了榆中县农村脱贫户潜在的返贫风险,提出以建立防返贫风险预警机制、增强脱贫户内生发展动力、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防返贫长效机制。
[关键词] 乡村振兴;返贫风险;长效机制
[基金项目] 甘肃省高校区域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2021年开放基金资助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户返贫风险评价体系研究——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项目编号:QXKJ2022-007)。
[作者单位] 兰州工商学院
2020年11月23日,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整体脱贫,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但是,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还比较脆弱,部分人口仍存在返贫致贫风险。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建立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 “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乡村振兴与防止返贫的内在关联
乡村振兴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出了新要求。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地区整体贫困,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巩固脱贫攻坚的宝贵成果,必须做好脱贫人口的返贫治理工作。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政策和经验,持续地改进和优化相关机制和体制,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
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实现生活富裕,从而建立长效脱贫机制。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原则是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在此背景下,返贫治理工作一定要发挥脱贫群体的主体作用,引导其克服依赖心理,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将“扶志”和“扶智”作为返贫治理工作的重点,提高脱贫户的内在发展动力,帮助其走向高质量发展。
防止返贫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后脱贫时代,脱贫人口返贫风险的治理是基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些脱贫人口抵抗风险的能力还不强,自身发展能力薄弱,对帮扶政策的依赖性较强,一旦遭遇变故很容易引发返贫。返贫风险的存在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如何预防返贫、实现可持续脱贫,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关键任务。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宏伟目标,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返贫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制定返贫风险预警和帮扶机制,使返贫群体真正享受到惠民政策带来的红利,调动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自觉维护脱贫攻坚的胜利果实,带动周围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最终获得生活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
榆中县脱贫情况概述
甘肃省榆中县是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县,也是兰州市唯一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榆中县北部山区为黄土丘陵区,这一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水土流失严重,原有51個贫困村,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5.09%。榆中县南部为高寒山区,森林植被丰富,降雨量多,原有55个贫困村,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33.68%。2014—2020年,全县累计脱贫22255户83821人,其中2020年脱贫1008户2985人,贫困发生率从21.3%下降至0,识别脱贫监测户138户494人,边缘户259户897人,11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4月经甘肃省政府验收宣告脱贫摘帽。
榆中县大部分乡镇贫困人口脱贫率达到98%以上,显示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农村人口参保率达到98%以上,其中上花岔乡100%实现参保,惠民医保政策为农村群众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保障,有利于预防因病返贫风险的发生。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经济收入增加,才有条件支持子女接受教育,入学率大大提升至接近100%。
榆中县农村脱贫户返贫风险分析
因病返贫风险。榆中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南部山区,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加之留守人口大部分年龄偏大,经济收入有限,患病后医药费用负担过重,虽然医保可以报销大部分费用,但是对于本就处于脱贫边缘的易返贫人口来说,仍然无法承受这样的负担。
因教育返贫风险。全面脱贫摘帽以来,榆中县脱贫家庭入学率有了明显提升,相当一部分脱贫户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能够支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但是脱贫户家庭多子女现象普遍,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当子女陆续高中毕业升入大学,昂贵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将对这些脱贫家庭造成一定的冲击。
因思想观念返贫风险。部分脱贫群体对外部帮扶依赖性强,自身发展的意识和动力不足,虽然物质上实现了脱贫,但是落后和匮乏的思想状态并没有得到改善,其能力和素质不能满足现代工作岗位的需求,难以适应新环境,无法增加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因产业项目返贫风险。榆中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能忽视稳固脱贫成果和产业市场机制之间的内在逻辑,产业虽然已经开花结果,但是仍未长成参天大树,存在产业附加值偏低、产业科技化水平低、缺少龙头企业等问题。
因意外事故返贫风险。榆中县地处山区,夏季强降水容易引发积涝、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形成威胁。除此之外,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造成的伤害,极容易导致脱贫群体的再次贫困。
构建防止返贫风险长效机制
建立防返贫风险预警体系。政府多部门之间相互联动,数据共享,利用大数据动态评估脱贫群体的返贫风险,争取及时阻断返贫风险的进一步扩大。预警机制应当包括信息收集、风险监测、分级审核、帮扶助困、督办回溯五项内容,共同作用形成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有机整体,实现动态的返贫监测、动态的返贫干预以及动态的退出贫困,有利于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使防止返贫真正落到实处。
增强脱贫户内生发展动力。政府帮扶政策应当从“输血式”转向“造血式”,针对性地实施相关措施,加强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产业扶持等方面的帮扶力度,引导脱贫户摆脱依赖思想,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实现可持续性脱贫。脱贫户收入增长有助于形成抵抗风险的“造血能力”,反过来“造血能力”又持续地为脱贫户创造源源不断的收入,成为其生活富裕的基石,这样的良性循环形成了收入保障机制,从根本上降低了脱贫户返贫风险。
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通过对市场的分析,利用当地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并且要通过现代化的管理和技术来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增加产业附加值。企业要注重对这些农村脱贫户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管理技能、生产技能,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为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地方政府要加强对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的建立,将兜底脱贫的保障政策落到实处,及时将返贫群体纳入保障范围。在全县乡镇范围内开展低保户信息摸排工作,将真正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并动态调整低保户认定制度,防止错评和漏评。对全县的特殊群体进行入户调研,建立信息台账,综合运用多种救助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