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歌曲《鳟鱼》的演唱技巧

2023-07-10刘琳

艺术大观 2023年18期
关键词:鳟鱼演唱技巧舒伯特

刘琳

摘 要:素有“艺术歌曲之王”称号的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大师之一,他的一生创作了数百首艺术歌曲,其艺术歌曲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内容富有诗情画意,艺术表现形式多样,音乐处理细腻得当。《鳟鱼》是舒伯特众多艺术歌曲中流传较广、经久不衰的作品,是作曲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时代背景下的真情流露,歌曲节奏明快、旋律简单、音域不高,但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与冲击力,蕴含着复杂的情感,这些也成为该作品演唱时的一大难点。本文对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展开分析与研究,了解作曲家生平、歌曲创作背景、音乐创作特点,深入分析演唱时的技术运用和情感表达,从作曲家的创作初衷出发,贴合作品本体做出具体分析,从而为声乐演唱服务。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鳟鱼》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8-00-03

近年来,随着国内声乐教育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听觉审美能力的显著提高,国人的声乐思维也产生了巨大转变,许多声乐学习者紧跟国际音乐文化潮流,國际声乐文化逐渐常态化,音乐思想呈国际化趋势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外声乐赛事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声乐学习者逐渐认识到德奥艺术歌曲这一人类音乐文明的瑰宝在声乐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学习德奥艺术歌曲是学习美声演唱的必经之路,但由于历史、文化、语言的差异,学习者经常对作品的把握出现偏差或是不够准确,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了解作品,结合扎实的基本功对音乐做出正确的处理,这是对自己专业的要求,也为广大声乐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些见解。

一、舒伯特生平及其艺术歌曲《鳟鱼》的创作背景介绍

(一)舒伯特生平介绍

弗朗茨·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一生中创作了上千部音乐作品,涉及大多数音乐体裁,如交响曲、室内乐、钢琴奏鸣曲、弥撒曲、歌剧、艺术歌曲。1797年,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小学教师家庭,成长在开明的家庭教育理念下的他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1814年,他根据歌德的诗歌谱写出了艺术歌曲处女作《纺车旁的格丽卿》,1815年一年内,创作出多达144首艺术歌曲,此后又相继创作出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以及数百首艺术歌曲。1828年,31岁的舒伯特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他的音乐风格被沃尔夫、理查德·施特劳斯、马勒、瓦格纳等人传承,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鳟鱼》的创作背景

艺术歌曲《鳟鱼》创作于1817年夏天,作品中的主人公是当时奥地利进步知识分子的缩影。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并掀起了人文主义思潮,作曲家们不愿继续为教堂和封建宫廷服务,他们的创作更多地体现出个性解放和对人文主义的追寻[1]。19世纪初,封建势力重新崛起使奥地利重新陷入黑暗之中,一部分有进步要求的青年知识分子不满封建统治,创作出大量的与时俱进、内涵深刻的文学、艺术作品,以此抨击现实,试图唤醒民众的斗争精神。

这首歌曲的歌词引用了诗人舒巴尔特的诗歌,当时的舒巴尔特因政治原因被捕入狱,舒伯特得知后,创作了这首歌曲,借此表达对舒巴尔特不幸遭遇的同情并希望他能重获自由。歌曲一经问世,便很快在维也纳的市民阶级中广为流传,一方面,是因为歌曲很好地吸收、融入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特点,符合民众的听觉审美特点;另一方面,在于歌曲中所表达的对被欺骗的弱者的同情,引起了市民阶层的共鸣。舒伯特生活在被黑暗笼罩下的奥地利,但一生都在追求人性的真、善、美,他常在作品中寄托对理想世界的向往,终其一生为德奥艺术歌曲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首作品在音乐的内容性和思想性方面保持着高度统一,反映出现实社会中邪恶对善良的威胁,表达了作曲家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二、《鳟鱼》的音乐分析

艺术歌曲《鳟鱼》采用变化分节歌的形式,主调为降D大调。

前奏(1-6小节),以降D大调开始,左右手交替演奏六连音的音型,底层和声为跳音式的分解和弦,采用富有流动性的音乐旋律及音乐走向表现水流,为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并贯穿全曲,成为该作品独特的伴奏动机,第6小节用琶音音型引出A段,衔接自然,游刃有余。

A段(7-26小节),在主调降D大调上展开,共有五个乐句,每个乐句4小节,第一乐句(7-10小节)旋律简单明快富有律动,在属七和弦结束,第二乐句(11-14小节)在第一乐句材料的基础上做变化处理,运用同头变尾的创作方式,使歌曲结构紧凑分明,最后结束于主调属和弦。前两个乐句描绘了一幅和谐愉快的自然画卷:在明亮的小河里一只小鳟鱼在快乐自由地游来游去。第三个乐句(15-18小节)为新材料,在主和弦上结束;第四个乐句(19-22小节)和第五个乐句(23-26小节)材料基本相同,最后以完满终止结束。后三个乐句用主人公的口吻表述自己站在河边开心地观察小鳟鱼。A段的伴奏采用引子中六连音材料,并从低音区转为高音区做音乐渲染,旋律轻松优美,富有流动性,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状态。

间奏1(27-30小节),钢琴伴奏织体与引子部分相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A段(31-50小节)与A段在调性和材料上相同,主要变化集中于歌词,讲述了渔夫带着钓钩站在河岸边,冷酷无情地看着河水,想把小鳟鱼钓上岸,主人公天真且侥幸地认为渔夫无法得逞,他既不屑又担忧,此段情绪与A段相比也发生了变化,暗含危机。

间奏2(51-54小节)的材料在前面引子和间奏1的基础上做变化处理,紧张不安的情绪更加突出,为后面的矛盾斗争做铺垫。

B段(55-76小节)调性转至降b小调,采用了新材料,运用民间音乐的元素,为音乐注入了新的动力。用大量不断重复的音符和大跳以及急促的节奏,营造出躁动不安的音乐情绪。讲述了渔夫不愿久等把河水搅混,用浑浊的河水蒙蔽小鳟鱼双眼从而达到目的,将小鳟鱼钓上,此乐段是全曲矛盾冲突最强烈的部分。之后调性回归至降D大调,并将A段的三、四乐句进行了再现,表现了主人公对受欺骗的小鳟鱼充满同情以及自己无法挽救小鳟鱼而产生了失落的情绪。

尾声(77-81小节)的调性依然为降D大调,采用了引子部分的材料,首尾呼应,预示着冲突之后河面又回歸平静。

《鳟鱼》是舒伯特众多艺术歌曲中较为典型的作品之一,歌曲风格活泼,音乐情绪对比突出,民族音乐的融入让听众感受到了寓于音乐中的质朴民风和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在旋律创作方面,他能够用简单的旋律准确表达歌曲中人物的情绪,在音乐情感表达方面细致入微。作曲家将诗歌、音乐和伴奏三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钢琴伴奏对音乐和歌词进行描绘,与音乐相互补充,完美结合,使德国艺术歌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该作品具有明显的“舒伯特式”的浪漫主义特征,旋律是歌词内涵的自然流露,伴奏承载了演唱旋律难以表达的内容,通过调性、音区、和声的色彩变化,赋予了艺术歌曲新的生命,具有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独有的抒情性和传记性的特点。

三、歌曲演唱技巧分析

我国声乐教育泰斗周小燕先生曾说:“在中国,你不要唱外国歌懵中国人;也不要到外国去唱中国歌懵外国人。你一定要到外国去,唱外国歌征服外国人;在中国,要唱中国歌打动中国人,让中国人喜爱你。”不同作曲家在创作同一体裁作品时,既要追求共性,又要有个性渲染。基于这一原则,声乐演唱者在二度创作时应该主动探寻作品中的共性与个性[2],只有充分了解作品才会有更好的演绎作品的可能。2017年卡迪夫声乐大赛中Louise alder对这首作品进行了近乎完美的诠释,在分析作品本体的基础上,结合其演唱资料,对《鳟鱼》的演唱技巧做出以下分析研究。

(一)呼吸的运用

呼吸是歌唱的生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3],良好的呼吸是演唱作品的无限动力。该作品的乐句大多处于弱拍、气口较短,在演唱时应提前规划好吸气时间,避免因气息运用不到位使歌唱受到阻碍。演唱作品时需要用连续不断的气息推动歌词向前发展,A段用轻松愉悦的方式进行演唱,以孩童的天真口吻进行讲述,表现出小鳟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活泼快乐的情绪。歌词中“ei”处于歌曲开头第二个音,发音为[ai],发这个音时需要气息支撑和推动,同时应注意嘴型呈竖张的状态来保持与第一个音在声音位置上的统一。该作品中高音小字二组g出现时为ü母音,在演唱时需注意气息和声带力度的运用,声音保持集中的状态,避免出现高音音色干瘪和声带过度牵拉。A乐段在演唱时注意情绪的变化,音乐带有戏剧性的张力,需要更扎实的气息控制能力。B乐段是全曲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情绪最高涨的部分,此部分力度需加强,在演唱大量同音反复时,在注意力度的同时,也应注意气息连贯,不能使歌词脱节,在此基础上调整力度大小,从而推动音乐发展。从69小节开始旋律主题回归,情绪趋于平静,但与之前的情绪完全不同,同情、失落而又无可奈何,此处气息应连贯且连绵不断。

(二)语言的处理

歌唱是语言的艺术。Louise alder在演唱歌曲时严格按照德文歌词规则发音,把每一个音唱得圆润饱满,在诠释艺术歌曲歌词的抒情性与文学性方面也有出色的表现。德文歌曲的辅音单词较多,小舌音发音现象较为常见,因此咬字吐字难度加大。清辅音“h”是德语中较难发的音节,这个音在语音学上叫“喉擦音”,就是完全放松喉部,往外呼气时发出的声音,发音时除了喉咙呼气之外,软腭也要用力。“Baechlein”“dacht”“ich”“nicht”“gebricht”“Doch”“endlich”“macht”“gedacht”这些单词均含有清辅音,学习时需要大量练习,尽可能保证发音纯正,同时保证发音时声音位置统一。在歌曲第三段开始速度较快,同时出现一连串歌词“Doch endlich ward dem Diebe”“Er macht das Baechlein tukkisch”“und eh ich es gedacht”难度较大,在练习过程中先明确发音,再进行慢练,熟练后逐步加速,加速的同时不能因为速度加快而忽略了尾音。

(三)中低音区的处理

这首歌曲的旋律集中在中低音区,很多人认为高音更难唱,实则不然,对于中低音区的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位歌唱者的高度。演唱时应先有正确的发声观念:一是声带应自然闭合;二是统一状态,中低音区也应该有高位置;三是避免压喉或声音靠后。Louise alder演唱时保持了高中低音区声音位置的高度统一,并为中低音区的发声输送更多气息,为演唱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歌曲开头第一个音就出现在中音区,唱好开头第一个字尤为重要,第一个音节“in”的发音位置可以用哼鸣的状态去寻找,在之后的演唱中继续保持高度兴奋的状态,歌曲中旋律下行较多,但不能因为旋律下行而降低声音位置。第三段音乐在中音区与高音区之间来回跳进,此时应注意两个音区的自然衔接,让正确的音乐思想和科学的声音理念走在音乐的前面。

(四)情感的处理

音乐是传递情感最好的载体,声乐演唱的魅力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乐记》中就有“凡音之起,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心动,故形于声”[4]。作为音乐表演者,在演唱前应该参透作品中的情感内涵,融入自己更高层次的对音乐的理解,让作曲家的创作得以完美呈现,让听众得到心灵洗礼。《鳟鱼》是舒伯特艺术歌曲中具有极强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它符合浪漫主义时期大多数德奥艺术歌曲的特征,该作品保留了尚松的世俗性和抒情性;又融入了民族民间音乐,演唱时需注意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性的表达。

Licia Albanese曾说:“表情与声音音质是与唱词相对应的。”Louise Alder在演唱这首歌曲时,用实践检验了这句话,她根据歌词、旋律走向和音乐中剧情的发展做强弱变化、音色变化和表情动作处理。演唱第一段时她的音色柔和,表情轻松自然,使观众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之感;第二段情绪加强并加入动作处理,一开始表情严肃,后转为轻蔑,透露出由谨慎紧张转为不屑一顾的态度;第三段情绪更加紧张,唱词短促有力并从眼神中充斥着愤怒与仇恨的情绪,而后双手打开表现出不知所措的状态,双手紧握落于胸前的动作表现对小鳟鱼的怜悯之情,在歌曲最后看向一侧表现出无可奈何之感。

四、结束语

19世纪初期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的产物在舒伯特的影响下蓬勃发展,因此舒伯特成为艺术歌曲的代名词,艺术歌曲也成就了他在西方音乐家中的价值与地位。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是他众多作品中较为经典的一部作品,其欢快的旋律和充满戏剧色彩的转折都给作品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这部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掺杂着复杂的情感,隐含着苦难之中的人们的呐喊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在声乐学习中,这首歌曲虽然常被作为初学者的必学曲目,但是要想真正地唱好这首歌曲绝非易事,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扎实的声乐演唱功底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再从二度创作的维度出发,对歌曲进行科学的处理。

参考文献:

[1]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高义天.德奥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及演唱特点[D].山东艺术学院,2022.

[3]余惠承.“善歌者,必先调其气”[J].黄钟(武汉音乐学报),2001(03):84-88.

[4]李雨.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J].大舞台,2014(08):139-140.

猜你喜欢

鳟鱼演唱技巧舒伯特
鳟鱼游向大海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年年有“鱼”
闽南山区养殖鳟鱼的技术要点
陆在易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演唱分析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基于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的演唱技巧鉴赏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聪明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