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融通·重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常谈

2023-07-10顾浩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趣谈跨界习作

顾浩

有人把作文比作一道综合题,考查的是学生调动大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这个比方非常形象地说明,只有打破思维边界,化“有界”为“无界”,才能使得书面表达踏入自由灵动之境。

一、跨入生活,丰实写作资源

“双减”背景下,课业负担大幅度减少,小学生拥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比如:延时服务时,不少学校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回家后,学生将精力更多地分配给自己的兴趣爱好。大量综合实践活动体验的积累利用得当,即可成为儿童写作的“源头活水”。例如:学完《丁香结》,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制作盘花扣,并用笔记录下制作的过程;学完《竹节人》之后,由学生回家指导家长制作竹节人,并举行家庭“竹节人”创意制作大赛,最后再模仿文本的第二部分进行写作;学完《京剧趣谈》,学生自主创作《魔方趣谈》《书法趣谈》《古筝趣谈》等。基于真实情境进行创作,行止由心,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长久“保鲜”。

二、融合文本,优化写作方法

1.将“课文”“作文”融为一体

跨界写作教学应当向内打开,不少单元中的选文既是课文也是习作的例文。例如六上第二单元中的习作《多彩的活动》,要求学生关注整个场景,那么《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中“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就成为一个例子;再比方说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六上第五单元就提供了几种写作方法,《夏天里的成长》采用总分的方式来写,《盼》则紧扣中心,采用时间顺序来表达,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中所采用的方法类似于《夏天里的成长》,而《小站》采用了空间顺序来表达。

“依葫芦画瓢”是写好作文的一种重要途径。此外,老师可以聚焦文本体裁的研究,从小说中学习结构布局,从诗歌中学习意境营造,从散文中学习锤炼语言,从说明文中学习缜密思维。

2.模糊“作者”“读者”的边界

跨界的写作教学当中,学生需要沉浸任务情境,承担起主动表达的“作者”角色,在角色扮演写作过程中依据特定的情境,选择写作方法来完成表达任务,富有针对性,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当然,另一方面,这样的写作有助于学生切身体验写作赋予的社会性功能和价值,使得学生在创作中获得成就感。

以《学写倡议书》为例,在阅读《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等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序号1和2这类型作文。然而倡议书作为一种应用文体,仅仅能够依葫芦画瓢写作是远远不够的,实际操作时,借助人的多种社会属性来进行跨界,很有意思。笔者尝试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身份,给不同的读者发出倡议,以不同的形式发出倡议。比如序号3延伸了“环保”的范围,序号4变换了“环保”的视角。

培养学生跨界的能力,需要打破传统写作教学中的固有思维定式,整合学生的“新鲜认知”与“已有积累”,引导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平易方能近人,深入则需浅出。写作教学的跨界,依赖建构情境来获得体验,并通过学生所熟悉、所掌握的素材自然引发学生的感触与思考。

3.在“单元”之间的交叉点碰撞火花

跨界整合应当是一种思维方式。写作时,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需要经过仔细筛选。从庞杂的材料当中整合出最能表达中心的素材,从而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主题更加鲜明,写作更有抓手。六年级上册中有三篇现代文要求背诵部分段落,在剖析这部分内容时,有同学指出三个段落在写作上有相似之处,即都按照“天地人”的顺序来表达。

将这三个段落整合到一起,学生发现了一些写作的诀窍:对于时间的表述,可以通过空间来进行转换;色彩的描述,对环境有渲染作用;对于人物细节描写的刻画,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再深刻挖掘一些,比如一篇作文的开头,“天地人”式的表达比简单的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更加形象生动。

三、重构思维,探寻写作价值

1.共情知识储备,增强理解力

高中语文课标在素材积累和应用的基础上提出“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在整合最贴近学生的广阔素材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最有效的素材利用,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达到高效的运用率,对已知的知识达到最大的摄取量,从而让写作脱离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用。跨界整合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是对于当前小学阶段新课标修订的一种积极响应,本质上是要盘活学生的文字理解力。

2.厘清写作目的,修炼洞察力

从碎片化的文字中获取知识已经成为当下阅读的主流方式,甚至对小学生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习作教学理应关照知识体系整合。《记忆宫殿》一书中谈道“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记忆,通常而言极为简便”表达的也是这种观点。写作教学上的跨界整合,有利于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在统整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积累中提取碎片化信息,培養准确获取资源的洞察能力,符合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浅阅读习惯。大数据会根据碎片化的阅读体验发现人们的喜好,而运用跨界思维去阅读文字,同样可以提升思维的敏感性,增强学生的洞察力。

3.锤炼实践能力,培塑创造力

“知有所合谓之智。”这里的“智”指向的应当是创造力。日常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开展大单元或者跨单元的项目活动课程,创设活动情境,搭建体验平台,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看、听、想、演、议等手段,体验、思考、探索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新世界,真正使习作教学成为实现“完整育人”的必要手段。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学生习作回归生活,让学生从亲身经历、阅读积累中体验,“情动辞发”依然是习作教学的底色。而重构写作教学,让丰富的写作素材被灵活地运用,走出传统习作的狭小天地,开创习作教学的新局面,同样是跨学科学习运用到习作教学中的不懈追求。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趣谈跨界习作
跨界
跨界
小“鱼”儿
古代植树趣谈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羊”字趣谈
跨界之道
把欢乐留给世界——趣谈幽默达观的自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