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促进预后的价值

2023-07-10杨立芹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急诊科心肌梗死流程

杨立芹

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北定州 073000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急诊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患者以全周心肌缺血及缺氧为主要表现,且发病后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胸骨疼痛以及心力衰竭等症状,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因此一旦患病需尽早接受诊治[1]。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科学有效的急诊抢救可以有效提升急救效果,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对患者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不仅可以缩短救治的流程,还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青睐。探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促进预后的价值,本研究选取6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促进预后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于2021 年9 月至2022 年8 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常规组(30 例)和研究组(30 例)。常规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33 ~77 岁,平均(55.32±1.35)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30 min 至10 h,平均(3.15±0.34)h。研究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34 ~78 岁,平均(55.35±1.44)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40 min 至11 h,平均(3.21±0.29)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患者家属对研究目的及内容进行了充分了解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患者个人信息、心脏病史、手术史及用药史完整无遗漏;患者理解能力、认知功能与表达能力正常。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或障碍者;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与感染者;存在意识障碍与精神疾病病史者;家属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中途退出研究或随访缺失者。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按照常规急诊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其中主要包括接诊、分诊、抢救以及基础护理等内容。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方式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①护理工作优化。急诊科需定期组织召开有关护理内容的优化培训,并要求所有护理人员参加系统且专业的培训,其中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意识服务、优质服务以及护理技术服务等,并要求所有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诊护理流程,培训完成后由护士长负责考核监督。②急救模拟训练。急诊科所有护理人员均需定期参与急救模拟训练,用以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能力,同时科室还需制订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急救流程,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规范。③接诊流程优化。在患者入院之前,相关医务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之后需第一时间做好出诊准备并出诊,时间需控制在3 min 以内,在接诊患者途中,护理人员首先要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并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做出有效评估,并安慰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家属急救知识的基础指导,如将患者保持在仰卧位等。在到达现场之后须迅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意识进行迅速判断,同时为患者开通静脉通道并建立心电监护,为患者佩戴好氧气面罩,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做好监测,整个接诊流程需将时间控制在5 min 之内。在返回医院期间,护理人员须告知急诊科室相关人员患者的实际情况,叮嘱其做好接诊准备,将抢救所需物品及器械准备妥当,必要时还需为患者创建专属绿色通道,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需为患者组织专家会诊,并配合主治医师完成患者血气分析、心电图以及胸片等检查。在患者进行急救期间护理人员需积极配合主治医师完成各项抢救操作,做好患者体征监测与记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急救效果 急救效果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显效、有效及无效,通过心功能分级来评估急救效果,患者心功能改善达到2 级及以上可认定为显效;心功能改善达到1 级及以上可认定为有效;心功能未改善或持续恶化可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4]。

1.3.2 急救指标 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各项急救指标进行详细记录,其中主要包括急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诊心电图时间以及分诊评估时间等[5-6]。

1.3.3 心理状态 结合心理状态评估量表的评分标准来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量表中包含乐观、自强、坚韧以及总分等标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心理状态越好[7-8]。

1.3.4 生活质量 按照生活质量评分量表的评分原则来评估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期间的生活质量,量表中包含人际交往、工作生活、躯体健康以及精神健康等具体指标,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9-10]。

1.3.5 舒适度 使用舒适度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前后的舒适度,量表中包含护理舒适、环境舒适、心理舒适以及生理舒适等指标,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舒适度越高[11-1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急救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诊心电图时间及分诊评估时间均明显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急救指标比较(min,x ± s)

2.3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分,x ± s)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x ± s)

2.5 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分,x ± s)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该病主要由于患者心肌冠状动脉闭塞,引发心肌正常供血中断,从而导致的心肌缺血性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会出现濒死感以及胸骨后疼痛感,且该病极易并发心力衰竭、休克以及心律失常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15-16]。急性心肌梗死还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以及致死率较高的特点,因此患者一旦发病需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及时且有效的救治,这给医务人员提出了较大挑战。急诊科属于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期间最为重要的一个科室,患者入院初期具有病情复杂以及病情凶险的特征,加之急诊科患者人数较多,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到抢救效果,还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加强急诊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至关重要[17]。在以往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主要以常规急诊护理为主,在为患者进行常规急诊护理期间,护理人员按照既定护理流程来为患者提供接诊、分诊、抢救以及基础护理等常规护理服务,而临床实践表明,这种护理模式的护理流程较为固定,特别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这种护理模式无法体现出患者之间的差异性,因此导致临床护理效果不佳。目前临床上主张以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方式来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其中主要包括护理工作优化、急救模拟训练以及接诊流程优化等具体内容,其中护理工作的优化可以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技术水平,并提升护理人员服务意识。通过急救模拟训练可以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可以对其应变能力进行提升,使其可以面对各种突发状况。通过接诊流程优化则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急救等待时间,为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从而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经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急救效果、急救指标、心理状态、生活质量、舒适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这与王洋[18]研究结果一致,这也说明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本研究样本均为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样本量有限,且这些患者均在同一城市,无法排除患者出现住院率偏移的可能性。因不同级别的医院,人力配置不同,护理水平也不同。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多区域以及多级别医院的患者实施调查,以此来探析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因素以及影响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因素,从而实施更加针对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此来提升患者救治效果,提高其预后水平。

综上所述,在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时,应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其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猜你喜欢

急诊科心肌梗死流程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