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鲁迅作品助读系统特点及教学策略
2023-07-10谢唯
谢唯
内容摘要:统编初中教材编选了七篇鲁迅作品,凸显其重要地位。但鲁迅作品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使得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和思想意义未能得到有效彰显。以鲁迅作品助读系统为研究点,发现统编初中鲁迅作品四大类型助读系统分别具有提问重视设问、注释类别多样、插图类型丰富以及补白凸显人文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教读课文时可利用提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借助注释破除阅读障碍,学会灵活使用插图、补白,且综合运用各类助读资源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使助读系统利用效率最大化,切实发挥鲁迅作品的教育教学功能。
关键词:统编教材 助读系统 类型特点 鲁迅作品 教学策略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共收录了鲁迅七篇作品,从数量上便足以窥见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当下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脱离文本谈鲁迅精神、鲁迅评价崇高化、人物形象分析脸谱化、文本主旨解读单一化等现象比比皆是,其作品价值随之被“淹没”。因而深入分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助读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鲁迅作品助读系统的教学策略,以期启发教师能更好地使用助读系统,突破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
一.统编初中鲁迅作品助读系统类型特点
对助读系统的正确理解和使用,建立在对其各要素准确解读的基础之上。详细分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鲁迅选文的助读系统,进而归纳总结出每一类助读要素的特点,将为鲁迅选文助读系统教学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
(一)提示类:重在设问,意在激疑
鲁迅作品提示类助读系统重在设问,意在引起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阅读“预习”,明确本篇课文的学习方向,有目的地带着“预习”抛出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通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任务驱动式学习。
统编教材中鲁迅的每一篇选文都设置了相应的问题,《藤野先生》提出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的问题,该问题是针对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提出的;《社戏》提问文章结尾的好处,涉及语言赏析问题,这句话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语句;《故乡》的预习提示为回忆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想象其长大的样子,该问题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暗示闰土长大后的变化;《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预习提示要求学生思考本篇文章与正面立论的文章有何不同,而该问题正是课文的学习重点。可见学生在正式进入课文学习前阅读“预习”,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明确本篇课文重难点的前提下,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二)课下注释类:多类注释,扫清障碍
“倘若鲁迅研究还有值得深入探索的空间,语言问题应是其中荦荦大者。”[1]鲁迅作为白话文运动的领军人物,其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有机融合了多种语言,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因突破规范而又显得别具一格。故当鲁迅文章进入中学教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语言不通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课下注释的作用恰在于此,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课下注释类别多样丰富,涉及作者生平、作品介绍、生僻字正音、生字词正音释义、常识类释义、特定时期的用字释义、整句释义等。举例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第四学段的学生应该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加以理解,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编者便在新版教材课下注释中落实了此学段要求,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解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论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课下注释①除了标明作品出处以外,还对作品删减情况作了解释说明。从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对文章中加点语句的删减,便可感受到国民党官僚统治和“社会名流”以“祈祷救国”为名求神拜佛、大搞运动的迂腐不堪,虽非直接指出,但也能窥见鲁迅当时所处的严峻的社会背景。
(三)文本插图类:内容丰富,种类多样
《辞海》认为插图是文本的一种附加形式,对文本起着解释说明和提升文本魅力的作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統有许多类型各样的插图以丰富文本内容,为方便讨论,在此将课文插图的内容分为:人插图、物插图、景插图、故事场景插图和示意图。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便有四幅插图,包括鲁迅肖像、木莲图、三味书屋场景图、鲁迅幼年在学堂读书的场景图,涵盖人物插图、物插图、故事场景插图三大类。这些插图为学生阅读时产生阅读联想提供了契机,尤其是故事场景类插图,从编者对故事场景类插图的数量设置便可窥见这类插图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观赏课文中相应的插图,思维与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相勾连,能够为阅读助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譬如学生在阅读鲁迅幼年时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片段时,配合左侧的鲁迅幼年在学堂读书的场景图,鲁迅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场景便会如真实存在般鲜活有趣,学生也自然会在插图与文字的合力作用下,感受到文字组合在一起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体悟到鲁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怀念。
(四)知识补白类:凸显人文,深化理解
“统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进行编写,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浅入深地穿插在各个单元中”[2],并以知识补白的形式呈现出来,弥补了人教版语文教材忽视语文工具性的缺陷。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知识补白部分尤其重视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关注文本内容的解读和深化。
如七年级下册的《阿长与〈山海经〉》,在课后以知识补白的形式补充介绍“长妈妈其人”(选自《鲁迅生平汇编》)。该知识补白简要介绍了长妈妈的生平、家庭状况,以及长妈妈作为“旧式女人”的悲惨命运。执教过程中,学生们可能会对鲁迅对长妈妈的态度由“不太佩服”至产生“敬意”的转变不甚理解。结合知识补白部分后,则可以深刻地明白作者为何对长妈妈产生深深的敬意,对长妈妈的感恩与怀念之情,以及在好几篇文章中多次提到她。课文内容毕竟是有限的,通过阅读知识补白部分,长妈妈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生动饱满,有利于学生多角度了解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统编初中助读系统的教学策略
在系统分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助读系统类型特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以下教学策略,以期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合理地使用鲁迅作品的助读系统,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活动,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得到有效彰显。
(一)利用提示,调动学习兴趣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的助读系统尤其注重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注重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勾连,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执教时要合理利用教材所创设的情境,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减轻甚至消除学生阅读的隔阂感,从而更好地进入文本内容的学习。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预习”部分提到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小时候玩些什么、学些什么、想些什么,和“你”是否有相似的地方;《阿长与〈山海经〉》“预习”部分提及鲁迅小时候喜欢看的书和“你”有什么不同;又如《社戏》一文“预习”部分谈到“你”的家乡有哪些类似的民俗活动等,均体现出编者试图将鲁迅作品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起来的编辑意图。“预习”部分的设置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伟人”之间的距离,产生鲁迅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的体验。因而,学生在预习时阅读提示,将能够调动起自身的学习兴趣,在教材创设的情境之下,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去解决教材所提出的问题,更好地理解作品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克服阅读障碍,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借助注释,破除阅读障碍
鲁迅喜欢结合语境展开自己的“语言试验”,使得他的作品语言极具创新性和突破性。除此之外,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也不甚熟悉。因而他的作品会给学生一种陌生化的感觉,读不懂读不通是中学生在阅读鲁迅作品时普遍会遇到的问题。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助读系统非常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预习提示部分多次强调学生可借助注释通读全文,突破阅读障碍。教师在执教时也要反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本内容,有效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九自然段出现的德语“Ade”(别了),事实上这里出现的“Ade”,完全是作者情绪难以自持时所迸发出的“特别”感慨。教学时,在学生理解这一德语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这一“非常规”,引导学生体会童年时作者和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亲密无间的感情,可能失去百草园的沮丧,以及面对可能被送去书塾的恐惧,可以将此作为课堂的生发点,让学生思考为何作者对百草园会如此不舍,以此化解鲁迅语言上的新意给学生带来的阅读障碍。
(三)活用插图,助力文本分析
插圖可以把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形式,进而提升文本的审美性。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的插图类型丰富多样,阅读时重视插图,有利于帮助学生搭建起文本和阅读的桥梁,助力文本分析,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在备课时应对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思考研究,思考在哪一个环节使用插图。如于课堂开篇之初使用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开篇处的鲁迅肖像图,该篇课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学习鲁迅作品,教师可以以鲁迅肖像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于课堂中使用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创设阅读情境,如《社戏》中的夏夜看戏图,教师教学时可提醒学生在阅读时借助插图,将抽象的文字具象化,借助插图,学生会生发出仿佛和“迅哥儿”一同在皎洁月光下挤在船尾热热闹闹看戏般身临其境的奇妙体验。
(四)巧用补白,深化文本理解
互文性理论认为“每一篇文本都联系着若干文本,并且对这些文本起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3]。知识补白作为助读资料,其补白内容与课文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互文性理论,巧用补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课后部分对课文内容作了拓展与延伸的课文是《藤野先生》,其知识补白部分“许寿裳谈‘弃医从文”摘自许寿裳的《亡友鲁迅印象记》。许寿裳谈到鲁迅先生毕生所探求的三大问题,并对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的原因作了解释。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4]。因此,他想以笔为戎,提倡文艺运动,改变国民精神。但在课文中仅有“‘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告诉他我不再学医”[5]这样的只言片语暗示鲁迅已经决定弃医从文,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在课文中设置相应的知识补白,可以帮助补充文章中未明确说明的内容,深刻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帮助学生真正地走近鲁迅,亲近鲁迅。
(五)整合各类助读资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材中助读系统的设置集中指向“助读”,旨在助力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整合应用各类助读资源,促进教学效率的优化提升,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旨归。
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根据“预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思考“阿长”为何如此有魅力,成为鲁迅笔下被反复描写的对象。根据阅读提示,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时阅读的书籍然后比较异同,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学生更容易走进文本进入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通读全文克服阅读障碍,辅以文本插图,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阅读时学生辅以文本插图去理解“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6],“我”拿到阿长给我的“三哼经”因震惊而耸立的形象便更会立即浮现于脑海中,为学生理解作者为何会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作下铺垫。进而结合知识补白处对长妈妈形象的补充说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作者对长妈妈怀有的深厚感情的理解。
总而言之,正确解读和使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的助读系统,是实现一课一得的重要保证。而在号召“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的时代大背景下,鲁迅作为“民族魂”的代表是绕不过去的大家。这需要语文教师在课程改革大潮中始终保有初心,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以探寻鲁迅作品教学的最佳路径,让学生学有所得。钱理群先生认为中学阶段鲁迅作品教学的任务是“要让学生亲近鲁迅,被鲁迅所吸引,意识到自己的生命需要鲁迅,把鲁迅作为自己汉语家园和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7],语文教师要做到“把鲁迅精神在孩子心上扎根”[8],如此足矣。
参考文献
[1]〔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李宗刚.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钱理群.钱理群中学讲鲁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7]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J].鲁迅研究月刊,2012(01).
[8]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
注 释
[1]李宗刚.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3]〔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5.
[4]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37.
[5]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7.
[6]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53.
[7]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J].鲁迅研究月刊,2012(01):4-17.
[8]钱理群.钱理群中学讲鲁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302.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