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丹莉科学童话创作管窥

2023-07-10宋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6期
关键词:创作特色

宋霞

内容摘要:科学童话是新疆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疆科学童话的领军人物,李丹莉长期以来一直默默耕耘在科学童话创作这片热土上。“儿童本位”是李丹莉科学童话创作的基础,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情感、哲理、感悟等多种元素的融合构成了李丹莉作品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李丹莉 科学童话 创作特色

科学童话是指:“以科学知识为题材(或主题),以少数儿童为读者对象,具有浓厚幻想色彩和启迪智慧的虚构故事。”科学童话的题材领域十分广泛,科学概念、科学常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均纳入了科学童话作家的写作视野。体裁上也是广开门路,包括科学童话故事、科学童话诗、科学童话剧、科学童话微电影等。在经历了初创期、新兴期、萧条期和繁荣期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科学童话迎来了振兴期。2006年,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鼓励著名科学家及其他专家学者参与科普创作。制定重大科普作品选题规划,扶持原创性科普作品。”科学童话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长篇成为科学童话的领军人物,短篇科学童话见缝插针,遍地发表,微童话应运而生。更加可喜的是作为科学童话创作的新一代作家群体,不再受到传统童话反复式、三段式等公式化程序的桎梏,因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作家的思想更加灵活,题材和风格也较为多变。科学童话正处于蓬勃发展之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疆科学童话也顺利搭载上了全国科学童话兴起这艘大船,共同起航。新疆科学童话的领军人物——李丹莉,凭借着对新疆的热爱,对写作的执着与坚守,以及作为作家原始的初心和使命一直默默耕耘在新疆科学童话这片热土上,对于新疆科学童话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李丹莉先后出版了《回家》《大红鱼的心声》《小石头的梦想》《木杨杨的烦恼》《我要去看海》《冰可儿》等一系列科普作品,她的《智慧花园——科学童话系列》曾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银奖”。2014年参与制作的科普微电影《暮雪瑶》在“金飞燕”第五届海峡两岸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上斩获金飞燕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2021年10月又相继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李丹莉科学童话系列绘本》,科普领域皆有涉猎,可谓是新疆原创儿童文学产量和出版量颇丰的一位作家。其中,《我要去看海》《伊犁鼠兔的礼物》《木杨杨的烦恼》《小石头的梦想》《爷爷的小石像》等五篇单篇作品入选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新疆儿童文学作品集》。李丹莉的写作,将童话与科幻、科普、地域、哲理、感悟等多种元素杂糅在一起,冲破了传统童话的藩篱,成为一种带有现代性特征的独特叙述。

一.李丹莉科学童话中的儿童本位视角

“儿童本位”对于儿童文学来说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五四”时期,周作人、鲁迅、郭沫若、郑振铎等相继对于儿童本位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今天,“儿童本位”仍然是儿童文学不容忽视的话题,儿童文学通常由成人所编写,读者群体面向的是儿童。所以儿童文学一定是站在儿童视角创作出儿童喜闻乐见的、富有趣味性和故事性的一种文学体裁。这就要求创作者体验的真实性,换句话说,创作者要以儿童的思维来进行思考,用儿童的双眼来进行观察,用儿童说话的语气来进行表达。李丹莉科学童话中的“儿童本位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儿童的真实尊重:研究儿童应该注意到两个儿童的存在,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是客观存在,另一个是成人眼中的儿童,具有主观性。前者是个性化的实存,后者是普遍的假设。儿童研究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儿童进行研究,虽然成人所诠释出来的“儿童”可能并不是儿童本身,但是也应不断的趋近儿童本真。研究者应当保持着高度的自觉自省状态,首先就是要正视儿童是一个完整、真实、生命化的客观存在,儿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身对于生命、万物、价值、世界的理解。儿童不是成人的准备状态,因此过于注重教育功能的儿童文学创作往往是作家忽视儿童的表现。李丹莉的科学童话从儿童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它可能是新疆儿童并不陌生的北山羊,也可能是新疆特有物种伊犁鼠兔,或许是塔里木盆地常见的胡杨亦或是昆仑山上一颗有理想的石头……基于儿童对大自然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李丹莉捡取自然界中某种动植物、矿产资源进行细致的刻画,利用想象和幻想进行填充变成有趣的故事呈现在儿童面前,在儿童听(读)故事的过程中激发了想象、唤起了思维,懂得了一些科普知识。故事本身并没有基于教育儿童的功利性,留足了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比如《我要去看海》里的沫沫想要去看海,但是没有小鸟那样的翅膀,没有小鱼那样的尾巴,不会飞翔,不会游泳,便觉得没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云杉爷爷的提点下,沫沫执著地踏上了追寻梦想的路,一路上碰到了扇着翅膀的啄木鸟、飞舞的蝴蝶、排队的大雁、晶莹的雪花、担忧的风婆婆……沫沫在自己追夢的旅途中见到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故事中的云杉爷爷慈祥、睿智,沫沫执著、坚定。他人虽然规劝,但沫沫明白自己的梦想并不懈追求。小读者们可以通过阅读童话故事获得内心的满足,基于“大团圆”式结局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可以基于对沫沫人物形象的认识,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还可以掌握有关北山羊的科普知识。基于童话能够进行探讨的空间是很大的。再者,李丹莉科学童话中的语言表述从容舒缓,像一丛清泉缓缓流入读者心田。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希望小读者读我的童话,就如同和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相处,亲密无间。”儿童文学基于阅读群体的特殊性,语言的表述要尽可能规范,符合语法,而且要朴素、流畅,要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李丹莉的科学童话语言生动自然,运用常见的语言表达进行故事创作,作品中少见有生僻字、不常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时下网络流行词汇,故事讲述娓娓道来,语言通透自然,富有生命力。特别是其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符合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大海的气息让他感到全身的毛孔像蒲公英一样张开”“沫沫接过橘子,剥开一看,呀——好似一弯又一弯半圆的月亮,他把清凉的月亮瓣送进嘴里”“每一朵花蕊里都结了一颗小星星”……语言特色使得李丹莉的科学童话受到广大少年儿童,包括成人读者的喜爱。

二是对作品中自然流露出的对儿童的爱。儿童文学有三大母题:“大自然”、“母爱”“顽童”,对大自然的窥探,对母爱的体悟,对童心的守护。李丹莉的作品中无不流露对儿童真实的尊重与喜爱,基于儿童原始的生命欲求去寻找通往儿童世界的通道,并在寻找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丰富着自己的思想价值、人性品质。其作品自觉意识到童话是让儿童正确的认识世界,而非掩盖现实世界的本相。因此李丹莉的科学童话中也涉及到了苦难与现实,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伊犁鼠兔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伊犁鼠兔的礼物》),任性的小蓓在月亮湖永远失去了她的朋友米丽(《爷爷的小石像》)。李丹莉在童话创作中正视现实社会某些现象的客观存在,并试图在儿童世界与现实世界架起一座桥梁。这正是儿童文学中“儿童本位”思想的体现。

二.李丹莉科学童话中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李丹莉的科学童话中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与她自身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李丹莉在新疆长大,新疆广袤的地域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那个年代儿童天然的乐园,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孩童时期对自然环境的探索为李丹莉后期创作埋下了引线。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科协专职做青少年科普以来,李丹莉专职做科普工作20余年,期间有机会与科技人员去野外考察,直接的与动植物接触,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为科学童话写作积累了大量资料。在李丹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山羊、盘羊、大红鱼、野驴、雪鸡、貂熊、北鲑、胡杨、红柳、梭梭、罗布麻、云杉、骆驼刺等动植物形象,还有新疆独有的白尾地鸦、伊犁鼠兔、新疆大头鱼、阿波罗绢蝶、雪莲、阿魏等。感受到的是一个特有的,“这一个”的新疆,复杂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域风貌、文化的冲击交融使得新疆一直保持着神秘的面纱,通过李丹莉的童话可以让我们窥探一二。

李丹莉作品中如此浓郁的地域风情与她对新疆保持着的热爱密切相关,她致力于将新疆特有的自然资源介绍给小读者。新疆的地貌风情、民俗文化、自然资源有着鲜明的特性,人们常常对新疆特有的动植物感到新奇,惊叹于新疆神秘的地貌和它的地大物博,好奇掩盖在黄土下的西域故事……李丹莉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些事物的特征,并运用幻想以故事性的呈现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出来,这些动植物、特殊地貌、自然资源就变成了李丹莉科学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鲁迅先生曾经在给陈烟桥的信中说过文学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为别国所注意。李丹莉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新疆风貌、自然景观、矿产资源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度辨识性的文学创作既是李丹莉对新疆大地痴爱的表现,也是作品能够走出新疆,获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美中不足的是李丹莉作品中大多是对新疆动植物、矿产资源的普及介绍,而新疆独特的地域文化中还包含着多民族聚居的人文文化,基于人文文化的介绍可能会使地区的整体风貌更加完整突出。

三.情感、哲理、感悟的有机融合

情感、哲理、感悟的有机融合是李丹莉科学童话创作的又一个特色。丰富的情感能够让故事形象更加鲜活、真实。在李丹莉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北山羊沫沫对想要去看海的渴望:“有一只小鸟从天空中飞过,沫沫在云杉树下抬头望,他羡慕地想,要是自己是一只鸟就好了,有了翅膀,无论多远都能飞去。”能看到它前往目的地的执着:“走了那么久,还是没有大海的影子,沫沫一点也不着急,他坚定往前走一步,离大海就近一步,总有一天他会到海边的(《我要去看海》)。”舒缓干净的语言描写中流泻着故事主人公充沛的情感。《伊犁鼠兔的礼物》中随处可见的欢喜、赞扬,营造了轻松愉悦的会面氛围:“这天,他们得到消息,李叔叔终于要来这里参观啦!”“这是用莲藕的丝绣的一个十字绣钱包,上面绣的是一双温柔的眼睛,用了这个钱包,就不会忘记家人,那些像铁石一样硬、像木头一样粗的心就会变得像丝绸那样又细又软。”在每一个故事的字里行间都充沛着作家的心血,每一句话语的表达,词汇的使用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李丹莉将对孩子的爱转移到创作中,儿童作为独特文化的拥有者,作者在与儿童对话的过程中,既传达了作者自身想要让儿童习得的知识和价值认知,与此同时也在儿童世界汲取着成人已经消逝的某些特质。

科学童话不仅仅是在进行科学的普及,育教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儿童文学的文化价值所在。通过童话去感染人的情感,熏陶人的心性,净化人的灵魂,塑造人的价值与道德观念,培养现代公民,这是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李丹莉的童话创作也秉承着这一目的,并试图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小石头的梦想》提醒小读者们无论自身多么平凡都应该怀有远大的理想,实现理想的过程是艰辛的,要敢于接受磨难,咬牙坚持。最终,一块普通的石头经过风雨的洗礼也会变成世间的珍宝。《木杨杨的烦恼》警示读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美的。《爷爷的小雕像》告诫读者有些事情一旦做错了就会无法弥补,追悔莫及。童话中的哲理融入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儿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读到了有趣的故事,了解了科学知识,更难能可贵的是童话中的人物行为方式、思想态度、价值观念等为儿童做了一个范本,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往往缺乏的是“这件事情该怎么处理”的方法指引,父母引导的缺位导致儿童独自面对问题时的慌张、不知所措,他们迫切希望成人能在处事方式上给予一定的指导,但成人教育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情况存在缺失状态。这时,儿童文学的出现代替成人,起着“引导”的作用。李丹莉科学童话中主人公面对自然、生命、友情、价值、世界的思考,行为处事的方式往往让读者读起来犹如与亲密好友窃窃谈心,影响着儿童的内心世界,丰富着儿童的价值观念。再者,李丹莉作品关注到儿童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链接,作品中不仅仅呈现出童话的美好,同样也呈现出现实生活丑陋、复杂的一面,儿童接触真实的生活,童话的教育性才能真正体现。

在李丹莉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作者往往也会把自己的感悟融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李丹莉科学童话中从容舒缓的语言表达、真切动人的情感流泻、自然而然的哲理融入以及入情入心的感悟抒发并不是分开表达,而是将这些元素杂糅在一起,冲破了传统童话的藩篱,带给了读者全新的视觉体验。应当这样说,李丹莉的科学童话是带有一定特色的,是“李丹莉式”的童话。在当代新疆儿童文学史上特别是新疆科学童话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是科学童话走出新疆的重要尝试。

当然,纵观全国科学童话的发展,新疆的科学童话起步较晚,作家群体规模和作品数量有限,创作广度和深度较全国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特别是21世纪以来,借着中国儿童文学兴起的东风,新疆儿童文学也扬帆起航,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新疆科学童话作家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无论是创作还是作品出版都受到了一定的关注,相信新疆科学童话在如此助推之下必然会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张冲.现当代科学童话发展简论[J].科普研究,2017(01).

[2]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李丹莉.我要去看海[M].新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5.

[4]谭旭东.儿童文学概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5]刘乃亭,赵光鸣.新疆儿童文学作品集[M].新疆:新疆教育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伊犁师范大学科研项目一般项目《儿童文学翻译研究》(2020YSYB015)最终成果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创作特色
从鸳鸯蝴蝶到双重焦虑
论陈田鹤为现代诗谱写的艺术歌曲
浅论陕西乡土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
浅析唢呐乐曲《欢庆》的三次变奏
许地山散文的创作特色分析
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创作特色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