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班美术活动中的融合与创新
2023-07-10王明明
王明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常常听到身边的年轻家长给孩子讲述国外的童话故事、歌谣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很少提及。孩子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幼儿教育活动,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至关重要。
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情感体验的重要教育方式。通过对美术活动形式的实践与探索,幼儿可以多角度感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美
让幼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从认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幼儿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美的元素,了解到不同表现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国粹京剧有许多艺术元素,我们选择大班幼儿能直观感受的脸谱文化这一元素,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载体,让幼儿了解京剧脸谱的有关知识,知道生、旦、净、末、丑代表的人物形象,激发其对京剧的兴趣。扎染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民间传统技艺,我们让幼儿欣赏手工艺人的作品,从图案、色彩、工艺等方面感知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审美观念、生活习俗。
教师不能停留在对传统艺术作品的欣赏层面,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过程展现给幼儿。在欣赏脸谱时,我们将京剧艺术家绘画脸谱的视频呈现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
幼儿只有亲身感受,才能从内心接受。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选择贴近幼儿生活、能使其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艺术活动,如画脸谱、制作陶器、绘制青花瓷作品、剪纸、皮影戏、舞龙舞狮泥塑等。
其中的皮影文化元素,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配上音乐、唱词就能呈现一场精彩的演出。被称为“电影始祖”的皮影戏,不仅能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活动,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发展能力、社交能力等。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与分享
在幼儿充分了解并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教师可以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美术创作活动,使幼儿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再创作。例如,幼儿可以在马勺上涂画脸谱,根据自己對角色的理解选择配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出剧情需要的皮影角色。一件普普通通的物品在幼儿手中变得精美无比,传统艺术的魅力得以充分发挥。
带动家庭兴起优秀传统文化之风
幼儿是每一个家庭的核心。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大使,带动整个家庭兴起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之风。例如,在以春节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向幼儿介绍春节相关习俗,引导幼儿欣赏剪纸、花灯、年画、舞龙舞狮等,并通过班级群将相关视频发给家长,幼儿和家长共同布置有春节喜庆气氛的环境。寒假结束后来园,教师带领幼儿包饺子、贴对联、画灯笼,增进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培养了“有根有魂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好根基。
(本文系“中华传统文化与大班幼儿美术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20-JKGHYB-515)
(本栏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