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真实劳动情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07-10张珂
张珂
数学课标对于鼓励教师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加强劳动教育。这为我们探索数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提供了抓手。
真实劳动情境对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义
真实劳动情境是将数学教学融入劳动情境,使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参加劳动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数学教育融入劳动情境能够激励教师进行理论性学习,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同时解决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是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我国的小学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分数的高低被默认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在教学模式上,教师一般按照提前准备好的教案进行“满堂灌”,在课堂上依旧采用“复习、学习”的单一循环模式,不注重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点,导致本来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二是不注重将教学方式和真实劳动情境融合,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而当前数学教学没有将数学和劳动情境融合,加之小学生在学习中又很少参与体验劳动,这就导致小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劳动情境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较低,感受不到生活中数学的有趣。
三是部分学生无法将数学应用到实际,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较低。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会迁移到实际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没有自己的想法,使得数学学习成为纸上谈兵,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真实劳动情境对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成效
一是真实的劳动情境能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针对城市学校学生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建立真实的劳动情境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构建真实劳动情境助推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模式。通过构建“问题情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实践运用—拓展创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真实劳动情境对小学生解決问题能力的影响
一是创设真实劳动情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我们在进行劳动情境创设时,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际操作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是创设真实劳动情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通过创设真实劳动情境,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的规律、方法,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三是创设真实劳动情境,促进学生反思评价。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评价应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提高自我反思评价能力,体现自主性和创造性,最终提升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总之,将小学数学与真实劳动情境相结合,增强生活实践,能够提升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构建小学高效数学课堂,有效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