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工科课程共建共享机制探索

2023-07-10罗长良吴会东刘巍陈绍春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0期

罗长良 吴会东 刘巍 陈绍春

[摘 要] 假肢矫形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医工结合专业,如何培养该专业的学生融会贯通医学和工学知识,促进专业人才全面发展,是该专业教育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昆明医科大学通过与同区域某理工大学合作共建该专业相关工科课程,并探索更进一步的人才培养合作途径,期望能形成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合作模式,以提升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教育质量,实现不同高校之间教学资源的跨校整合和优势互补。

[关键词] 假肢矫形工程;课程共建;医工结合;课程互选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昆明医科大学教研教改立项重点特色课题“基于学分银行的跨校学分互认标准与体制机制探索实践”(2020-JY-Z-08);2021年度昆明医科大学教研教改立项一般课题“基于CDIO理念的矫形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021-JY-Y-018)

[作者简介] 罗长良(1993—),女,四川宜宾人,理学硕士,昆明医科大学康复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假肢矫形工程教育研究;吴会东(1989—),女(侗族),贵州黎平人,医学博士,昆明医科大学康复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康复工程临床应用及教育实践研究;陈绍春(1976—),男,云南临沧人,医学博士,昆明医科大学康复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康复医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0-0106-04[收稿日期] 2022-05-21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复合型交叉性学科,既包含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又涉及电工、力学与材料等工学知识,是典型的医工结合专业[1]。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主要集中在医科大学/医学院和理工类大学。由于两类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同为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也有所区别。医学院校偏重医学基础课程和康复理论,学生在假肢矫形器的力学、电学和材料学等工学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而理工类大学重视工程、力学和辅助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在医学与康复临床技能方面则需进一步提升。如何解决该专业学生本科培养偏科问题,促进国内医工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目前,全球高等教育呈现开放化、国际化发展态势,国内外高等院校之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开展广泛性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并达到各自的办学目的[2]。学分互认模式是国内外高校之间开展合作的探索焦点[3]。学生在实行学分制管理的不同学校中可以跨校学习并进行学分互换和互认,以合作培养辅修专业、课程互选、免修、跨校修读以及交换生等为主要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跨校整合、优势互补,达成协同发展的教育目标[4]。

学分互认和跨校修读为学生在医科院校和理工类大学之间搭建了医学课程和工科课程学习的桥梁,使两类高校的学生可互相选修对方的优势课程并获得学分认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或可解决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医工不平衡的问题。本文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探索医科院校发展背景下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与理工大学进行课程共建共享、跨校修读的实践机制。

一、课程共建共享背景

昆明医科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开设于2018年,按照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国际I级假肢矫形课程认证教学标准制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5],其中设立有8门工科必修课程。但是学校在开办该专业之初尚未聘有工学背景的专任教师,相关实验室尚在建设、完善中。因此,该校通过与同区域内某理工大学制定合作协议,依据双方相关政策,探索建立两所学校之间的跨校修读、学分互认项目,解决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学分设置及互认学分转换比例等问题,突破校际限制,实现两校间优势互补的软硬件教育资源共建互享,科学配置医科院校医工复合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资源,降低专业建设成本。同时,期望为云南省内各高校间实施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项目提供借鉴,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校际限制,使得省内各高等院校之间优势课程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成为可能。

二、课程建设实践现状

双方院校在实际合作过程中,由于要进行学分互认所需的组织管理、制度保障加之学分换算体系的复杂性,初步以教师互聘和课程共建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索。昆明医科大学假肢矫形工程系与理工大学对应工科课程所在院系签订教师聘用和教学资源及科研合作协议,以外聘方式邀请理工大学专业教师参与假肢矫形工程工科课程建设与教学,双方根据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安排教学进度,建立教学小组,召开集体备课会议等,以在医科大学进行理论教学、借用理工大学实验室开展实验课程的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1.课程建设情况。截至2022年春季学期,双方共建6门课程,开设15次课(见表1),分别是“医用材料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力学”“计算机辅助绘图”“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综合”,另外两门工科课程(“工程制图”与“运动生物力学”)由昆明医科大学本校内有相应课程学习背景的教师承担。其中,2019年秋季学期开设2门课程,2020年春季学期开设2门课程,2020年秋季学期开设3门课程,2021年春季学期开设2门课程,2021年秋季学期开设3门课程,2022年春季学期开设3门课程。受益学生含2018—2021级4个年级,学生人数达112人。6门课程标准自初始制定之后,修改了10余次,共形成3版标准。

2.教师聘任情况。昆明医科大学聘任理工大学教师共10人,其中拥有硕士学历2人,拥有博士学历8人;讲师2人,副教授5人,教授3人,副高以上职称达80%。与本校假肢矫形工程系专任教师共同组成工科教研室6個,每门课程单独成立一个教研室,形成教研室主任—副主任—秘书—主讲教师—辅讲教师—培养性听课教师的严密架构。每门课程有1名负责人、2~3名主讲教师、3~4名辅讲教师、若干培养性听课教师。每个教学团队共同完成课程的建设、改革、实施等各环节。

3.教学质量监管。为保障课程教学质量,使医科大学的学生切实掌握工科课程知识,昆明医科大学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课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第一,建立课程准入标准。昆明医科大学建立了基于学分制改革的课程质量等级评价与课程准入评价体系,以课程自评、学院同行专家互评与排序、学校组织专家进行高级别等级评价的三级评价制度,从教学目标、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课程特色六个方面对本科课程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以卓越课程(A级)、优秀课程(B级)、合格课程(C级)、整改课程(D级)四个等级评分排序。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与理工大学共同建设的6门课程的等级评级均为C级以上,通过准入。第二,执行教学检查制度。教务处联合院系教学办公室开展教学秩序检查,通过日常教学巡视,查看教案、教学计划等材料,并以各类考试现场秩序检查等方式开展教学检查。第三,落实听课制度。昆明医科大学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和各二级学院领导深入课堂一线听课。学校同时设立本科课程教学督导专家组,监督学校教学运行情况,不定期开展专家听课检查,及时反馈教学问题。另外,也有教师同行听课制度,以不同层级类别人员听课评价的方式了解教学情况,保障教学有效运行。第四,学生评教。每门课程结束后,统一组织所有参与上课的学生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表达能力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对该课程的所有授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评教结果会反馈给任课教師及其所在院系,便于改进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优化课程设置。

对于共同建设的6门工科课程,除了学校层面的质量监管措施外,假肢矫形工程系还为每门课程额外安排1名专任教师作为教学秘书。他除了承担助教工作外,还须全程随堂听课,发挥教学监管的作用。截至目前,共同建设的课程在开课期间从未发生过任何教学事故,教学评价结果均为优秀。

4.教学效果。自2019年秋季学期合作共建的工科课程正式实施以来,昆明医科大学假肢矫形工程系在课程结束之后,都会对所有参与上课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教师团队、上课形式以及考核评估等方面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6门课程的满意度均达90%以上。在与理工大学共同建设工科课程的背景下,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在云南省2020年度专业综合评价中在没有本科毕业生的情况下获评C的好成绩。

三、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课程标准不统一,出现课程同名不同内容、同名不同课时、同名不同教材的现象。在双方院校合作建设工科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对同一课程课时数和学的标准设立分不同,初期在课程标准制定方面出现很多问题。为此,参考其他理工大学和医科大学同一专业的相同课程设置,同时结合昆明医科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标准进行多次修订,确定了最终执行版本。

2.合作建设的课程仅适用于医科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学生,尚未达到共建共享、课程互选甚至是学分互认的效果。要更好地发挥各院校的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资源互享,双方须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如从学校层面推动跨校选课和跨校辅修专业,理工学校以工科为主,教育方向侧重逻辑推理、数据演练、聚合思维,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和理化基础,计算机水平较高[6],而医科大学的资源配备集中在医药方面,专业性极强,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高,教育偏向人文伦理、医学生物、形象思维,学生生化基础较好,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自律果敢的学习习惯。医科大学可开设部分医学基础或健康知识普及课程供理工大学学生选修,理工大学也可允许医学生跨校辅修理工专业。这对于双方院校进一步促进学科建设、提升学校学术水平有较好的作用。校际还可成立组织协调机构,落实学分互换互认,从而真正实现互惠互利和双赢,更好地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开放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结语

为使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学生医学和工程学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好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医科院校和理工大学之间要共同建设工科课程,利用双方优质资源,取长补短,促进资源价值利用最大化,在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基于上述分布,以学分互认互换为指引,完善医学院校与理工大学之间相关课程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不同类别高校间的课程互选、教师互聘,可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同时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这是值得更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方新,龙华,徐静,等.假肢矫形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康复,2013,28(4):258-260.

[2]白波,张钦凤,李伟.学分互认制度促进地方高等学校合作办学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43-44.

[3]许玲,朱佩枫.医学类高校学分互认教学管理的现状及优化策略:以某校为例[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35(4):50-53.

[4]章曙雯,周淑芬.不同类型高职院校间学分互认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24):57-60.

[5]李洪霞,张凤仁,刘劲松.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6):598-600.

[6]陈樱.云南省呈贡大学城内实施学分互换互认制的必要性及意义[J].考试周刊,2009(10):179-180.

The Exploration on the Mechanism of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Engineering Courses in Major of Prosthetics and Orthotics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Taking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UO Chang-liang, WU Hui-dong, LIU Wei, CHEN Shao-chun

(School of Rehabilitation,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

Abstract: Prosthetics and Orthotics is a new medical engineering combination specialty. How to train students of this specialty to integrate medical and engineering knowledge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s is a problem worthy of discussion.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cooperates with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in the same region to jointly build the engineering courses related to the specialty, and explores further ways of talent training cooperation. It is expected to achieve the cooperation mode of inter school course selection and credit recogni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Prosthetics and Orthotics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realize the inter school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between different universities.

Key words: prosthetics and orthotics engineering; curriculum co-construction;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course se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