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交互思维的研究
2023-07-10许可
【摘 要】运用交互思维去解释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发展变化。以体验为核心,分析博物馆展示中的3种交互式形式。提出展示设计从本质上来说是去实现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
【关键词】交互式思维;体验;博物馆;展示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254—03
博物馆展示的最初功能之一是为了教育,为了更好地发挥其职能,就必须充分的与社会公众紧密联系。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以用户为中心,依托各种媒介展现与展览内容相关的信息。通过设计使参观者从最初的简单“参观”变成“参与”,博物馆展示成为一种双向影响、相互互动的展示模式。这种交流互动的思维模式,是目前影响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最主要的因素。
一、交互思维
“交互”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的解释为“互相”。按照交互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交互设计中体现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可以归纳为设计“人与展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互设计中的交互思维是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结合,它需要设计师对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具有数据分析和整合设计等能力,还需要具有创意设计的能力。交互思维是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重要理念,是多样化的互动感知体验,是串联“人与展物”“人与人”之间关键因素。(如图1)
(一)人与展物之间的关系
“人与展物”之间的关系放在当下信息时代,其实是工业时代的人与物的关系转为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其中包含人与展示物之间的信息交互,也包含人与展示空间之间的信息交互。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以“物”为载体,“物”通过空间中的设计与参观者产生互动而构成。这里的“物”既可以是有形的展品和辅助设施,也可以是虚拟空间的图形图像,声音,甚至是味道。参观者首先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部位感受博物馆的环境,从而完成对博物馆展示设计信息的初步体验。当代博物馆展示中“人与展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参观者对信息的选择权,解释权和高度的自由参与性。
(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包含博物馆展示所有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如研究人员、教育人员、管理人员、设计人员,观众等。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利益相关者有所区别。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尽管当代博物馆中“物”已经跨越了实体空间的束缚,但是人与人之间物理协同定位是相对稳定的,即参观者习惯在同一物理空间协作。这就需要当代博物馆根据展示目的,构建相对固定的协作环境供人展开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交流, 并提供相应的评价和反馈。
二、展示设计理念的转变
互动展示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举办的世博会“现代世界的艺术与技术”中,展览设置了观众可以参与操作的机械设备,改变了以往展品的静态陈列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学者鹤田总一郎提出了博物馆是人与物的结合的著名观点,把博物馆和人都放在了同等重要位置上。到了20世纪90年代,瑞士的学者马丁·施尔对博物馆的认识又继续加深到人与物的关系,指出博物馆的本质是人与物关系的形象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随着公众需求的多样化而快速扩大。博物馆已经由最初的教育,收藏,文化,休闲等功能,转变为对人的关怀。我国互动体验起步较晚,是从90年代开始的,在展示设计中针对观众从参与、体验的活动进行了尝试。
(一)“被动”到“主动”
博物馆自诞生开始,展示设计多是以地域或时间作为主线,展示设计理论体系主要是围绕藏品研究为核心,展览形式和内容上,着重的是展品收藏和摆放的方式,借助展览陈列设计、空间布局设计来为观众带来观看体验,观众按照固定设计好的路线进行被动的观看。
早期的博物馆展示注重对展品的保护和研究,缺点是忽视了展示效果。而这种权威的研究特性又进一步压缩了观众对展品的进一步解读的可能性,普通参观者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观众缺少了交流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代交互式思维引导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其互动性和开放性特征能够克服这些缺点,观众可以主动展开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探索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体验得到了提升。类似的例子不单能够在大型博物馆和新建博物馆中找到,也可以在小型的,古老的博物馆中发现,比如英国的约翰·索恩爵士博物馆。它是英国最小的国立博物馆,也是全世界最早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之一。19世纪由约翰·索恩将自己在伦敦的住宅捐赠给国家,不大的房子内收藏有大量雕塑及绘画,瓷器,家具,建筑模型,观众可以看到从古埃及一直到19世纪这几千年中设计主题的发展演变。由于捐赠前提是从内到外的陈设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改动,尽管如此,博物馆也在不断通过交互展示设计来提升观众的体验。比如在2022年举办的“门户”展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空间,观众现场体验结合参与线上论坛。探讨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媒介变化。
(二)以体验为核心的信息交互
体验的定义一般是指“通过实践认识周围的事与物”,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指通过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将情绪、注意力等精神状态集中在某一水平时,在个人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受,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要想提升交互式设计体验就要将人的参与和体验彻底融入到展示中,实现人们高层次的追求。在马斯洛的人类需求5级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一个不断成长性的过程,通过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传递,实现人的个性化情感需求。比如在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设有父母和孩子共同體验操作的舰船航行游戏,父母可以和孩子在模拟舰船驾驶仓的环境中,通过不同难度的岗位协作,共同体验驾驶舰船航行的基本操作。游戏结束后评分并可以自由选择拍照留言并实时反馈到展示墙上。在这个体验过程中,不管孩子还是家长,都能充分体验到共同学习,合作的成就。
三、展示设计中的交互形式
(一)人与媒介(虚拟与实在物)
虚拟媒介与物理媒介共同应用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线上与线下互动成为博物馆展示发展的方向。
除了前面提到的虚拟现实,成都市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的民俗篇展示运用了虚实结合,通过将虚拟人物投射到现实建筑模型上的方式来展示四川地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茶馆中整天的场景同时配合影像声效,可以很清晰的听到茶馆中沏茶的声音,打牌的声音,对话的声音,仿佛参观者正置身于茶馆整个场景之中,体会到成都特有的茶馆风俗文化。(如图2)
另外,網上虚拟博物馆的出现打破了时空、距离的限制,更加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如成都市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互动,一览全年份的精彩展览,收听部分展览的语音导览。此外还可以通过进入到网上展厅部分,体验在虚拟世界中漫游“永不关闭”的展厅。
虚拟博物馆并不能完全替代实体博物馆的展示,现阶段主要是作为实体博物馆展览的部分延伸,成为观众正式进入到实体博物馆前的“攻略”,线上与线下展览的互动将成为博物馆展示发展的方向。
(二)人与空间环境(展览内容与空间形态)
展示设计人随景动,景随人变。共同实现人与环境在情感上的互动交流。
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是展示内容和空间环境的一体化,展示设计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信息载体,不同的空间环境会给观众不同的体验感受。观众获取信息后又会反馈到博物馆的展示中。比如英国的伦敦城市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观众可以选取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木加入展示墙,或者通过按钮实时反馈,将自己的观点转化构成博物馆展示的一部分。
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已很重视物理空间形态的韵律变化,如何打通观众在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协同感受,是未来设计面临的挑战。
展示形式在空间形态上大致有两种基础形式:直线式和斜线式。这两类的空间布局中,通过将参观动线合理间断,避免观众出现的参观疲劳问题。成都博物馆“人与自然”的单元中,空间布局大致采用斜线式,采用情景重现的方式呈现了各种动物标本的完整形象及其生活状态,显得栩栩如生。情景式的呈现有利于信息深层的解读,与传统以文字或图像来表现的形式对比起来,这种实地场景再现的方法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体验感受和视觉冲击,从而加深展览活动的体验感。
(三)人与人(设计人员,观众等)
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挖掘展示设计的形式,强调人的交互行为给展览带来的影响力。观众观展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交互的过程。人们在参观的同时,其实也会受到其他观众的影响,如在成都博物馆在展览即将结束的地方设计了让观众自己临摹绘画的环节。(如图3)后来的观众会在专门设计的集合板上浏览之前观众的绘画并与其产生互动。这是一个充满趣味性的活动,除了观众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后观众绘画的作品也是观众和博物馆进行交互的一种体现。
观众在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并非是单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和周围的其他观众、环境相互作用的存在。这些相互作用丰富了观众的情感体验,强化观众的探索欲望和愉悦感受,实现人的个性化情感需求。交互式的展示设计的本质不在于交互形式本身,更加注重的是激励观众本身主动、自发地探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探索中获取新内容,进行讯息的有效传播。
四、交互式博物馆理念的趋势
在将来博物馆的发展中,拓展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范畴很有必有,把交互思维作为展示设计的准则,系统的贯穿到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每一步当中。
交互设计中必然面临人与人,人与物的虚拟化环境。这也可能给博物馆展示设计带来众多问题,虚拟现实和现实存在的世界不同,最重要的表现是它缺乏相对稳定的协作环境,而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在同一物理空间协作对信息的有效传递又非常重要。所以,在虚拟空间如何构建相对稳定的展示环境,这是今后交互式博物馆展示面临的问题。但是也应该看到,虚拟现实中的体验也具有传统媒介中体验没有的优点,这种体验感受就是展示设计发展的重要立足点。博物馆展示中使用传统媒介等技术手段已经相当成熟,观众与博物馆之间是线性信息传递。而交互式设计就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媒介打破这种传统的线性信息传递模式,实现共享、平等的信息传播模式,未来展示设计将会是一个智能化信息的时代。
五、结语
展示设计从本质上来说是去实现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
当代博物馆的交互式展示设计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从设计的内容与形式关系出发,通过交互思维设计符合博物馆主题的创新性的展示内容。交互式展示设计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信息交互过程,关注人的个性化情感需求。博物馆展示通过观众参与交互,实现观众与博物馆,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信息传播。通过交互思维使得整个展示设计更加完整全面,让观众在探索中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参考文献:
[1]王国彬.展陈设计中交互式博物馆的理念剖析[J].包装工程,2015(8).
[2]黄鑫,李女仙.当代博物馆展示中的交互设计方式[J].装饰,2011(4).
[3]施锜.小议当代博物馆展示艺术中的交互意识[J].装饰,2010(5).
[4]章晴方.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趋势[J].新美术,2010(1).
[5]魏长增,傅兴.多媒体交互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0(18).
作者简介:许可(1981—),男,汉族,四川乐山人,艺术设计专业,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