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衡水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创新研究分析

2023-07-10张帆李世东刘微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7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文化遗产

张帆 李世东 刘微

【摘 要】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运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每一段运河都承载着非常宝贵的文化和记忆,大运河的功绩作用不容小觑。衡水运河是衡水市最重要的标识之一,衡水运河发展至今积攒了很多文化遗产,或有形,或无形,这对于衡水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而言是非常强劲的助推力量。当前衡水市文化建设工作中,最核心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和创新衡水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措施,在保护好衡水运河文化遗产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衡水运河文化。本文将就衡水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创新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衡水运河;文化遗产;监管保护;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029—03

引言

衡水段大运河是黄河故道,是经由历代先人人工开凿而成,是大运河尤为关键的流经地,有着非常鲜明的地域特征。在衡水市域内,大运河全长共计179公里,其中包括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加强衡水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力度,做好衡水运河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工作至关重要。

一、衡水运河段的发展历程

衡水运河段是大运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在衡水运河段中蕴含着非常珍贵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衡水运河段承载的不仅仅是衡水的历史文化,而且其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更是不容小觑。

衡水运河段由南向北与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衔接,其原位漳河故渎,也就是黄河故道。衡水运河段在秦汉时期被称为定王河,汉代称屯氏河,隋朝开凿永济渠,到元代称为御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明朝又将该河段以发源朝代命名,称为卫河。清朝之后以天津为界,该河段位于天津以南,故称为卫运河——南运河。在清朝早期到中期这一阶段,衡水段运河主要作为内河航线,沿袭明代的漕运,到道光时期,大运河大部分运河段因为漕运改成海运,漕运结束,但因为衡水运河段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通道,所以在这一时期衡水运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任务。在民国时期,衡水运河段一开始依然作为运输航道使用,但是后来一系列战争的来临,衡水运河段的航运规模逐渐被缩减,运河也慢慢开始出现淤浅的现象,大规模水运活动已被禁止。到了1947年,国家开始大力整改运河,当时冀南行署组织了群众开展了运河清理活动,衡水运河段被整改,并继续承担起重要的物资运输任务。在后续发展中,国家多次连续加宽运河河道,并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比如裁弯取直、修复堤岸、险工防护等等,整个运河的牢固度以及承载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衡水段的水患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我们国家迎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和工业用水量极具增长,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加之拦河筑坝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运河之前繁忙的运输景象一去不复返,再后来,南运河段又再次承担起了输水任务,期间整治、维修以及除险加固措施也陆续开展起来。

二、衡水运河段的文化遗产举例介绍

(一)华家口夯土险工

南运河进入衡水景县和沧州吴桥县的交界地段,这里的华家口夯土险工2014年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家口夯土险工位于衡水市景县安陵镇华家口村南,此险工为一处夯土坝,民国初年由县部门主持修建。坝体为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下部为毛石垫层,基础为原土打入木樁。现存坝体全长255米。此坝修建以来对于防御洪水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南运河河北段仅存的两处夯土坝之一,虽经历过几次大洪水的侵袭,主体结构仍然大部分留存,体现了当时施工工艺的科学性。

华家口夯土险工位于衡水市景县和沧州吴桥县的交界处,其在2014年就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行列,是我们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华家口夯土险工的具体位置时在衡水市景县安陵镇华家口的村南,是夯土坝,修建于民国初年。华家口夯土险工的坝体是灰土加糯米浆,其采用的是逐层夯筑的方式,以原土打入木桩作为基础,下部分是毛石垫层。华家口夯土险工目前坝体长度是250米,其作用主要集中在防御洪水方面,是整个南运河河段最重要的夯土坝之一。

(二)郑口挑水坝

郑口挑水坝属于衡水故城段的运河领域内,也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之一。郑口挑水坝具体位置是在衡水市故城县郑口镇卫运河的左岸,挑水坝一共包括六个部分,修建于1947年,当时国家正在全力开展运河局部治理工作。郑口挑水坝的坝体结构是土筑砖包,即内筑夯土,外包青砖,顶面黄土裸露,后期用砖石护基、加高,至今仍在使用。最南端重力挑水坝北有7个水位标尺。挑水坝总体保存完整,现状较好。

三、当前衡水运河段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现状

(一)文化遗产综合价值高,有待深入挖掘

在京杭大运河整个线路当中,衡水运河段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衡水运河段的文化历史是非常丰富且深厚的,而且衡水运河段也蕴含着非常高的经济价值。衡水运河段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综合价值,其与运河段内所拥有的多元文化遗产关系紧密。以运河段中保存下来的各种水利工程项目为例,这些项目在彰显先人智慧的同时也给后辈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是在治水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文化遗产类型众多

据调查和了解,衡水运河段中的文化遗产种类有很多,其中以建筑遗产与河道遗产为主。纵观当前衡水运河段周边环境,不难发现在沿河附近有非常多的古建筑群,这不仅仅展现出了衡水运河段悠久的建筑历史,更决定了衡水运河段建筑遗产的重要地位。对于衡水这一座城市的发展而言,大运河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衡水市的高质量发展。

(三)文化遗产保护难度比较大

衡水运河段中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其实一个不断完善和变化的体系。衡水运河段中的文化遗产属于沿线经济、政治与文化交互回应的产物。在历经很多次的治理和改进之后,衡水运河段中的部分河道已经逐渐丧失掉了航运功能,与之相关的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加之之前相关主体对衡水运河段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缺乏科学的指导,使得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措施的效果并未落到实处,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很多漏洞与不足。

四、衡水运河段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创新措施

(一)打造全新平台,深入挖掘衡水运河文化内涵

衡水运河段文化遗产是流动的文脉,是宝贵的遗产,在衡水运河段沿线拥有着非常多的古镇遗址、非遗技艺,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漕运历史和浓郁的民间文化,深入研究和了解衡水运河段的文化遗产,仿佛其为我们生动勾画出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运河沿线民众的生活图景,更传递出了百姓生活与精神信念等多方面历史信息。衡水运河段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将在保护历史记忆、歌颂民众智慧,弘扬运河文化,服务文明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此,要进一步做好衡水运河段文化遗产内涵与外延的研究工作,要积极打造更新的平台来用于展示衡水运河段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价值。可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成立专门的运河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可积极联合高校资源、社会资源来共同携手推进衡水运河段文化传承保護和挖掘工作,进而产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和咨询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与智力支撑,促进衡水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衡水运河文化的现代价值转换。与此同时,衡水市要进一步构建研究挖掘运河文化的重要平台、弘扬运河文明的重要窗口和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以便更深入地挖掘衡水运河的文化遗产资源,让更多的人通过更多的渠道来认识和了解衡水运河文化内容。

(二)制定针对性方案,强化运河环境整治工作力度

衡水运河文化遗产的出现和推广与运河本身的环境关系紧密,优质的运河环境是保证运河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质量的核心要素。要意识到运河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立在优质的运河环境基础之上,而且文化遗产中所体现的恰恰是周边环境的核心与精髓。所以,要做好运河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逐步加强运河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深入到实地去调研,立足实际去组织开展相关的水利改建项目,由点到面,从细节着手来一步步改善运河周边的生态环境。此外,要对运河周边的环境污染问题给予更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命令禁止在运河系统和两侧倾倒固体废物,加大沿渠绿化建设。

要持续加强对运河段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力度,要平衡好宣传与保护力度,要认识到运河段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需要的是多方力量的支持。在开展衡水运河段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项目和任务时必须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作用与角色价值,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衡水运河段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通过制定多样性、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合理组织和安排有关单位加强对运河周边古建筑以及其它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在此过程中,要想办法调动起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广大居民都参与到衡水运河段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当中来。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衡水市积极致力于文化建设,提升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在此过程中,衡水市已经取得了诸多优质的成果,衡水市的整体文化氛围以及服务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衡水市而言,其运河段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衡水运河段作为大运河的核心组成部分,与之相关的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个运河体系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质量。要立足于当前运河段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实际现状,客观理性地审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积极改进自身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不断创新和优化具体传承与保护措施,充分引入和应用更多更先进的管理技术与设备,与此同时尽全力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出浓厚的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氛围,提高广大居民对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凝聚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来共同推进运河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切实稳步提高衡水市运河段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婕.传承运河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衡水运河传统架鼓的传承发展研究[J].戏剧之家,2021(10).

[2]张楠.城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实践研究——以衡水民间音乐非遗项目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2020(12).

[3]嵇刊,吴宇.流淌着的华夏文明——揭开大运河非遗的“文化密码”(下)[J].科学大众(中学生),2020(10).

[4]郭晓月,安琪,于园园.河北省推进大运河文化数字化传承保护利用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2(2).

[5]王红莉.文创驱动下的沧州运河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的优化研究[J].花溪,202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基于数字化创作中衡水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220202342)。

作者简介:张帆(1983—),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动画设计;李世东(1983—),男,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画、数字化多媒体;刘微(1985—),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