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平凹《秦腔》的语言特色研究

2023-07-10李林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7期
关键词:语言特色秦腔贾平凹

【摘 要】语言特色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精髓,是文学作品的骨骼和脉络,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构架,也是文学性的根本体现,反映作者的文学素养。贾平凹在小说《秦腔》中讲述了记忆里对故乡的描述,作者将秦腔艺术融入了文章脉络,表达了自身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以强烈的语言表现力为作品增添了语言艺術美感。基于此,本文以《秦腔》为例,深入分析贾平凹在本部小说中体现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011—03

语言特色作为文学作品的基础性要素,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高度,体现了文学作品最基本最实质的层面[1]。每个文学作品都有自身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色,优秀作品需要找对自身的作品文学路径,优化文学作品的层次结构理论,使读者感同身受,获得阅读价值。从文学作品的不同角度赏析语言特点,分析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细细品读和揣摩语言文字,深度感知作者意识结成的产物,同时让道德体系更加丰富完善,提升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境界[2]。《秦腔》中写作语言的地域性特色,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将文章的结构完美的展现在读者视野中,既体现着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也呈现了作品的质朴感。

一、贾平凹与《秦腔》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发表了诸多文学作品,其中《秦腔》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作品之一,体现着作者对秦腔的深厚感情,作品语言细腻平实,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的人文思想,书写了大量的原型人和事。在作者的创作历程中,主要由幼时的秦腔经历有感而发,自记事起,就感受到了秦腔故事里的世事,将对秦腔的感慨抒发到了作品中,表现了作者的故乡情节。贾平凹受成长环境和母亲的影响,在作品中的语言应用上,有着丰富的地域性色彩,其认为方言更能够传达抽象情感,也充分将秦腔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

小说《秦腔》从两条主线展开描写,一个是秦腔戏曲,另一个是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根据两条主线描述了村庄近三十年的历史,再现了中国社会转型对农村产生的强烈冲击[3]。秦腔象征了传统民俗文化,代表了农民的文化潜意识,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作为一种呈现地域文化的载体,在文学作品中传递了多种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隐喻了农耕的思维方式,伴随着秦腔的衰落,侧面凸显优秀文化精神的消逝,是现实的残酷。

《秦腔》描写了真实的乡土生活,以及乡村的演变,是中国乡村的映射。清风街上也有着许多神秘的风俗,整部文学作品引用了大量的秦腔唱词和简谱,不断推动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涵盖了大量人物对话,凸显人物个人特色,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同时作者也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更加突出了文学作品的主题,折射着时代的特色,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逐渐改变的惋惜,更能强化作品中的人物特征。各类修辞手法的应用也是《秦腔》文学作品的一大特色,将农村生活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并与方言化的语言特色相结合,是本部作品语言独具一格的风格体现,也透露出了作者的高超文学技能。

小说《秦腔》整部作品结构清晰,语言真实质朴,将大量的方言通俗化的体现到了写作语言中,为作品增添了一份乡土气息,但不乏语言的艺术美。作品是作者对记忆里的故乡的描述,是作者乡情的宣泄,作者通过对事物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将感情赋予到了大自然当中,抓住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词语,进一步加深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表达了自身的诸多无奈和不舍。

二、小说《秦腔》的语言特征

(一)通俗性

《秦腔》蕴含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作者以平易近人的口吻传达着整部作品的思想感情,描绘了清风街人们的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构造真实的生活场景,在丰富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将散落在民间的鲜活词语呈现到作品中,在修辞方式上,作者也进行了乡土化的语言艺术加工,展示了地方语言的魅力,也使得语言色彩更具通俗性,同时也帮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和享受整部作品,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二)幽默性

在整部小说《秦腔》中无不体现着幽默的语言构架,为作品增添了喜剧色彩,使作品语言更具幽默感,让读者在幽默的语言中体会深刻的哲理,传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三)哲理性

《秦腔》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是作者真切的情感感悟。小说以秦腔这一中心线索展开叙述,记述生活与文化解构过程,以故乡为代表,传达着作者希望中国乡村能够走出困境。作者以朴素的语言映射出人生哲理,为读者带来哲理性思考,在不断的语言体会中与作者思维同频,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人生哲理,体会到智慧的火花。

三、小说《秦腔》的语言特色

(一)浓郁的地域方言特色

《秦腔》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方言是一种历史传承,凸显了语言的历史特色,经过漫长时间的代代传承,在作品中体现了强烈的小说表现力,方言词语也深受读者喜爱[4]。方言词语和谚语的流传体现着非凡的价值和强烈的生命力,我国作为辉煌的农耕文明国家,在时间的洗涤下,使方言产生了一定的典雅和沧桑色彩,在小说中展现了艺术光芒。在《秦腔》中,作者以故乡的方言为依托,传达了作者的乡情,更能引起读者对作品的亲切感,获得风土人情的感同身受。同时,方言能够传达普通话无法表达的写作意图,作者采用了几百个谚语和俗语,赋予小说地域特色,构建了整部作品的色彩和风格。在该部小说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先人”词汇,是对已故过去的 祖先的统称。在古代的文言文中,先人的意思是古时候的人、祖先或先于别人行动等,在不同的历史文献记载中,有其他的含义,在作者的写作意图中,先人是指祖先这一含义。

方言也可以看作是古词语中的一种,带有厚重的历史属性,可能会对读者带来一定的理解困难,但能够更好的刻画农民的形象,散发作品的乡土情怀。《秦腔》整部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作者贾平凹主要采取了商洛地区和关中地区的方言刻画了当地农民的生活环境,整部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在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深厚情感。商洛方言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在小说《秦腔》中,作者贾平凹通过方言的特色词语应用,采用了当地独有的特殊称呼和专有名词,形象生动的刻画当地农民的形象,丰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对话中,作者也应用了商洛方言的秽语,深刻体现了关中和商洛地区的风土人情。如,小说中夏天义的出场,作者描绘了夏风白雪结婚时的情景,凸显戏场的杂乱秩序,村主任并不能把控现场秩序,由此引出了夏天义将场子平静下来的画面,在夏天义与作品中的“我”对话中,“淡话!”和“日怪的很,清风街还没出过这丢人的事哩!不想看戏的,回家睡去,要看戏的就好好在这儿看!”体现了小说特有的地域色彩,以商洛方言的形式,显露夏天义在村子里的高大威武形象,有效稳定了戏场秩序。

与此同时,贾平凹善于将方言与新奇语言相结合,将散落民间的古诗语言与现代汉语相结合,一方面体现了古雅凝重的作品风格,另一方面与现代汉语相协调,打破了常规语言的应用逻辑,勇于发掘和创新写作形式,真实的描绘富有特色的乡村场景。方言口语虽然通俗易懂,但也会引起作者的阅读乏味,很难完成整篇小说的阅读,为了使读者感受到新鲜事物,形成持续的阅读意识,作者改变了常见语词的表现形式。如在《秦腔》的语言使用中,将“饿”字替换为“饥”字,是古雅的风格典型体现,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但“饿”字的程度相对较深。

(二)独特的音乐特色

《秦腔》中使用的语言带有一定的音乐色彩,整部小说以秦腔为主要线索,将秦腔的戏剧音乐特色融入进了小说中,采用了穿插和重叠反复的写作手法,使整篇文章呈现了完美的结构[5]。小说中插入了大量的秦腔戏剧,以此来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介绍了有关秦腔的内容,使读者了解秦腔的唱法和唱腔,有效将艺术元素融入了小说中。例如,在秦腔文本中引进了《若耶溪》的秦腔唱词,“一叶儿舟,一叶儿舟,一叶儿舟自在流。渔女儿,坐在船头,渔老头,垂钓钩。”贴合了小说所描绘的情景对话,让读者了解秦腔唱词,以散文的表现形式,传承真善美艺术,是一种特殊文化风俗的传输。

同时,作者也注重长短句的搭配使用,注重句式的选择,灵活切换长句短句。例如,在描写君亭念关于年末收款缴费项的文字,运用了大量的长句将收欠费的事情详细的描述,将整件事情赋予了严肃庄重的色彩,给人以不可抗拒的感觉。在日常对话中运用了短句,文章中新生因为欠收,退掉了一半果园承包款,“承包费你交了?”“交了!”“交了多少?”“一半”,在这段人物对话中,短句将双方表达的意思和争吵的画面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更加贴切农民的日常交流和表达形式。

(三)叠词与拟声词的运用,构建格律特色

小说《秦腔》中使用了大量的叠词与拟声词,使作品的表达更有节奏感,体现了作者极强的古代汉语修养,也体现了小说独特的语言表现风格[6]。

其一,叠字的使用。重叠字使整个文字组合更具乐音性,构建了各种乐律格,进一步提升了汉字组合的节奏感,使文字既有音乐性又有适用性,自由灵活的调配节奏和韵律,增添了场景的真实性。例如,“三踅收了手脚,骂骂咧咧回去了”,形象地刻画出了三踅不服气的态度,在语境中表现人物的愤怒,同时也是其不讲理的体现,词语和语境相结合,增添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其二,拟声词的使用。汉语本身就有音律美的特征,是作者抒发感情的有力工具,营造出作品环境和读者阅读的氛围感,惟妙惟肖的将生活情景活灵活现。例如,在院子里的鞭炮声描绘中,运用了“噼噼啪啪”的拟声词,用拟声词更加突出了鞭炮声的响,场面的热闹,进一步烘托了院子里的氛围,使声音具体化,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

(四)修辞的巧用

在小说《秦腔》中,作者采用了多样的语言形式,配合大量修辞手法,展示语言艺术的魅力,将枯燥的生活呈现的充满生机,展现了《秦腔》的生活哲理性,为读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更好的享受文学作品。

其一,在比喻的修辞手法应用中,作者经常就地取材,喻体乡味十足,善于转换各种修辞手法。作者贾平凹的比喻特点通俗又独特,选择了农民所熟悉的事物当作喻体,能够准确表达作者想传达的意图。例如,作者在描绘戏台坍塌时的情景,运用了“日头暴晒下已经表皮干涩、僵硬,还布满了村妇冻疮一样四分五裂的口子”。刻画了当时戏台坍塌的混乱,将内心的悲凉意味深刻凸显,也为后续秦腔表演的变迁做了铺垫了,秦腔等民俗文化不断落寞,是作者内心感伤的情感体现。

其二,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在《秦腔》中,作者对天气的描写,比拟句的使用十分频繁,如“一大片黑云把太阳埋了”,将自然现象人性化,为整个环境增添了生机,“埋”字描绘了天气的变化情况,使小说语言更加趣味。再例如,原文中这样描写“风刮的呼呼响,柳树、槐树和杨树披头散发”,将柳树、槐树和杨树赋予了人的动作特点,对风之大加以富有表现力的描写,与朴素的语言融为一体,蕴含了乡土气息。

其三,《秦腔》不仅采用了对偶句式,也注意了对偶句与其他语言特色的研究,引用了家乡当地人民的口吻和语气,使读者感受到了地道淳朴的民族文化。例如,在文章中运用了方言材料的对偶句,“羊肉不膻,鱼肉不腥”,对偶句流传于当地民间,是农民经常使用的对偶方言,不仅仅描述羊肉与鱼肉的口感,在人物情绪的传达中,也常常引用该语句,是当地平实民俗文化的体现,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修辞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特色是一部文学作品的支撑。贾平凹小说《秦腔》中语言的独特韵味,有着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小说记录了真真切切生活中的人和事,有着意味深远的乡村风趣。通过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能够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秦腔》,体会秦地风味。

参考文献:

[1]趙映,胡晓燕,汪仟.论贾平凹《秦腔》中的乡土关怀[J].名作欣赏,2021(23).

[2]张恒.贾平凹散文《秦腔》语言的朴掘美[J].大众文艺,2018(19).

[3]赵娜娜.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1.

[4]田耿辉.试析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J].文存阅刊,2018(6).

[5]谭湘衡.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探析[J].小说评论,2017(2).

[6]汪政.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贾平凹《秦腔》读解[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3).

作者简介:李林(1993—),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在职硕士研究生,助讲,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语言特色秦腔贾平凹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西安这座城
月迹
基于商务英语语言特色的翻译技巧研究
弗洛伊德早期绘画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