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早期艺术歌曲的融合与创新研究

2023-07-08王丽媛

艺术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乐歌艺术歌曲日本

□王丽媛

本文围绕中国与日本两国早期艺术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发展脉络,对20 世纪初期部分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了梳理与对比研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融合”“共通”与“创新”“发展”之处,进一步引发对近现代艺术歌曲发展的思考,以期在今后的声乐教学和艺术实践中更好地把握更多不同地域、不同艺术风格的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起源于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的欧洲,作为一种内涵丰富多样、伴奏技巧精湛、艺术价值极高的声乐曲形式,是近现代音乐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类别。时至今日,无论欧洲还是亚洲,各地艺术歌曲均呈现出历史悠久、体系庞大、数量繁多、风格各异等特点,是声乐演唱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艺术歌曲定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艺术歌曲的歌词大部分是由古典诗词或有较强文学性的语言构成,整首乐曲是诗词和乐曲的巧妙结合;二是钢琴伴奏在歌曲演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伴奏声部与人声演唱既是独立的个体又相互融合促进,二者缺一不可,完美结合;三是主要采用了室内乐的表演形式,格调高雅大气,诗意氛围浓厚;四是在演唱方面要求歌唱者力求通过声音和对歌词语言的表达,实现对歌曲深邃内涵的准确把握。

一、中日早期艺术歌曲的“借鉴”与“融合”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西方音乐蓬勃发展,世界艺术中心仍位于欧洲各国,各种风格迥异的音乐流派不断涌现,呈现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而对于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亚国家来说,彼时都正处在社会动荡不安、艺术文化发展相对不稳定的阶段。在西方音乐文化正式传入之前,日本政府率先引入的是西方的音乐教育体制,在各中小学设立基本音乐课程,开始创作出具有日本本土特点的学校歌曲,歌词贴近学校生活,旋律朗朗上口,这些作品也成为日本最早的“学堂乐歌”,为后期专业的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19 世纪末,为了进一步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思想与文化,开拓崭新的艺术形式,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派出大量留学生前往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学习西方先进作曲技法和曲式曲调,也正是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批如泷廉太郎、山田耕笮等优秀作曲家。其中,作为日本艺术歌曲的开拓者,泷廉太郎深受欧洲音乐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乐派的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组歌《四季》当中,大小调的对比、轻快的附点节奏以及赞美诗风格的四声部写法,无不反映出西方的作曲技法已经渗透到这位日本作曲家的身上。

泷廉太郎早期创作的艺术歌曲大多以日本本土的传统调式为主,融合了部分西洋曲式结构技巧,他在1900 年创作的歌曲《荒城之月》,开日本艺术歌曲之先河,至今仍在日本广为流传。歌曲以日本著名诗人土井晚翠的一首诗歌为歌词,以分节歌的形式表达出诗人对一座荒废古城的感慨,全诗充斥着对战争后衰败景象的感慨和悲凉之感,后经泷廉太郎谱曲,成为日本本土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全曲采用日本民族调式,弱化了西洋音乐多用的大调式的明亮华丽辉煌,进一步突出了日式歌曲的苍凉、暗淡之感,曲调哀怨悲怆,节奏平铺直叙,舒展流淌,与歌词完美结合,深入人心。

如果说泷廉太郎的大部分作品还仍是以日本传统音乐形式为主体的话,那紧随其后出现的山田耕笮、信时洁等作曲家则更进一步将西方先进作曲技法引入,创作出《红蜻蜓》《丹泽》等众多优秀的艺术歌曲,为日本艺术歌曲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指明了新方向,同时也为欧洲音乐在日本的传播以及日本民族歌曲传入欧洲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日本相比,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步要稍晚一些。19 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和维新运动先后爆发,中国被迫向世界打开国门,清政府开始陆续派遣一批批留学生前往其他国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开始大规模涌入中国。从那时起,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开始发生变化,最早的学堂乐歌,可以说深受日本的影响,有一部分直接采用了从日本借鉴而来的旋律,然后配以合适的歌词进行演唱,这种选曲填词的创作方式被当时赴日留学的乐歌创作者们广泛采用;还有一部分则是借鉴选用了西洋的调式旋律,再配以全新的歌词演唱,完全本土的学堂歌曲数量并不多,且大多是以民间曲调为基础加以填词改编的。

20 世纪初期,学堂乐歌正式开始由日本传入中国,此时的部分学堂歌曲已经有了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雏形。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沈心工自1903 年自费留学日本归国后,率先在小学开设了“唱歌”课。后来,经过李叔同、曾志忞等学堂乐歌者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学堂乐歌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潮流,涌现出了如《采莲曲》《送别》等大量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这些学堂歌曲大多旋律优美且多与歌词意境相符,歌词以各类诗歌、散文诗为主要来源,曲调编写以西洋大调式为主,演唱方法也偏向于采用西方彼时推崇的美声唱法,其中部分歌曲已开始出现钢琴伴奏,为后来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艺术歌曲则出现于20 世纪20 年代,随着青主、肖友梅、赵元任等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先后回国,大量欧洲先进的作曲理念与技法被带到中国,他们在充分借鉴欧洲浪漫主义、日本艺术歌曲等独特创作手法的同时,又注重融合使用了中国风格浓郁的音阶和和声等民族要素,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随着青主的《大江东去》,肖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小诗》《卖布谣》等一批优秀音乐家和优秀音乐作品的不断涌现,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开始在借鉴中摸索发展,是近代中国艺术歌曲诞生的标志。

在随后的20 世纪20 年代至40 年代出现的《大江东去》《教我如何不想他》等早期艺术歌曲中,其调性调式、和声走向、伴奏织体等也充分体现了当时艺术家们所受到的欧洲、日本先进作曲技法和音乐理论的影响。

二、中日早期艺术歌曲的“创新”与“发展”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20 世纪初期中日两国早期的“学堂乐歌”和艺术歌曲基本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共同发展的,不过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两国艺术歌曲之后的发展历程则变得越来越“分道扬镳”。日本在众多本土民众喜爱的西方歌曲风格类型上继续大踏步前进,同时融入了日本民间盛行的各类调式与文化,如这首由日本著名作曲家信时洁所作歌曲《丹泽》。

这首作品诞生于1935 年,歌词部分采用了一首散文诗,通过对丹泽地区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惆怅、孤独之感。诗中所展现景物颜色的变化,更增加了诗歌本身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与作者产生共鸣。作曲家信时洁将歌曲定调为E 大调,整体风格明亮、柔和、舒展,有鲜明的西方音乐特征。歌曲采用简单的二段体曲式,前奏部分将主题性动机加入低声部伴奏后率先呈现(如图1),同时注重对钢琴伴奏声部的设计与编写,开头部分即使用五音一组的琶音与不同和弦,以求进一步烘托出歌曲中营造的阳光、云朵、小溪完美融合的恬静画面。

另一方面,歌曲的整体旋律多以级进或同音反复为主,节奏舒缓单一,调式调性变化不大,一字一音,引人入胜,明亮的西洋大调中又透着日本音乐特有的淡淡哀伤与孤寂,凸显了浓厚的日本民族特色,传唱度极高,容易引起欣赏者和学唱者的共鸣。

图1 谱例1

而在同一时期的中国,自20 世纪30 年代以来,国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进一步觉醒。随着各地音乐专业院校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留学归来的有识之士不甘心仅仅是“模仿”与“借鉴”,众多带有鲜明“民族化”性质的中国艺术歌曲开始不断涌现。

首先,歌词选材进一步走向“民族化”。艺术歌曲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古诗词成为艺术家们的首选,古诗词独有的高雅意境仿佛与艺术歌曲的旋律创作浑然一体,众多不同主题、不同类别的古诗词可供作曲家们根据创作心境加以选择,尤其注重平仄声调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以黄自先生的代表作《花非花》为例,歌词选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诗歌,展现了对朦胧、理想之境的追求和向往。此外,选取现代诗词作为创作源泉的艺术歌曲也越来越多,五四运动后白话新诗体的兴起,带来了更多更先进的人文主义关怀和思想,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作品,而《卖步谣》《问》《铁蹄下的歌女》等作品则是选用了更能够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歌词题材,展现出当时艺术家们对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的关切与担忧。

其次,调式调性的选取越来越“中国化”。20世纪20 至30 年代,中国留洋归来的音乐家们一方面充分借鉴日本与欧洲的先进作曲技法与理念,重视钢琴伴奏的使用,另一方面又始终在不断探索中形成属于自身的民族特色,如《卖布谣》中对民族五声调式的使用,《渔光曲》中对江南民歌音调的采用等,传统民族调式、民族戏曲与各地的民歌类型、民间曲调开始越来越多地被选择运用到艺术歌曲中。音乐家们在发展中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将中华民族自身的审美与原本“外来”身份的艺术歌曲完美结合在一起。相较于戏剧冲突较为强烈的西方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大多旋律舒缓,突出抒情性,注重音律与节奏美感,在歌词题材的选择上也更加贴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更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逐渐开始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道路。

三、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思考

新时期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要始终坚持自己高雅的艺术本位,切不可一味地为迎合当下所谓的流行文化而丧失本真,要明确自身传承时代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主要任务,不断提升歌曲本身的艺术价值。同时,在演唱艺术歌曲的过程中,演唱者要在充分借鉴欧洲成熟美声唱法的同时不断探索更具本土化的声乐演唱形式,融入传统民族民间唱法技巧风格,以期能对一些独具民族风格的艺术歌曲进行更好地诠释和把握。例如,在演唱栾凯所作艺术歌曲《醉了千古爱》时,演唱者应首先以丰沛的气息来带动声音的震颤,随后充分打开口腔、鼻腔与头腔,使歌唱声音呈现出一种更明亮、柔美、高亢、集中的效果,最后融入中国民族歌曲演唱的技巧,达到与美声唱法的完美结合。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题材,逐渐变得越来越被大众推崇,作品种类与数量也呈现出多种多样、逐年上升的态势,成为各高等艺术院校声乐专业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今全球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同文艺思潮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如何在坚持“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多元化”,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歌曲日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猜你喜欢

乐歌艺术歌曲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寄秋声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黄金时代》日本版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