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莆仙戏名师有感
2023-07-08许宸露
□许宸露
莆仙戏,是在中国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莆仙戏传承人才辈出,目前,国家正大力推动莆仙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赋予莆仙戏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充分展现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历史悠久。南宋时期,在宋杂剧的影响下,福建莆田、仙游一带出现了将歌舞念白综合起来搬演故事的兴化杂剧。明清是莆仙戏发展、繁荣的重要时期。清末,京剧与闽剧的传人对莆仙戏产生了很大影响。行当角色在生、旦、净、末、丑、贴的基础上,增加了副生、四旦、副靓妆、五旦角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莆仙戏成立了专业剧团,陆续改编上演了《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传统剧目。
笔者最喜爱的莆仙戏经典剧目是《状元与乞丐》,它根据莆仙戏传统剧目《丁香春》改编,剧情内容如下:丁家兄弟同日各得一子,取名文龙和文凤。舅王国贤为两个外甥算命,算出文龙是乞丐命,文凤是状元命。这一算,使得文凤之母胡氏信天认命,对儿子娇惯放纵,听之任之,对文龙和其母柳氏处处刁难。而文龙则与母亲流落异乡,奋发苦读。十八年后事实相反,文龙得中状元,而文凤却堕落成赌钱抢劫的无赖。在事实面前,沦为乞丐的胡氏夫妇无地自容,后悔莫及。整部剧剧情跌宕起伏,十分紧凑,引发读者强烈思考。胡氏母子气焰嚣张,自认为命中注定,对文龙母子不屑一顾。而文龙母子勤勤恳恳,恭敬有礼。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暗讽文凤母子封建迷信,赞赏文龙母子苦尽甘来,寓意曲折。从这鲜明的戏曲艺术中可以得知,每个人的成功都来之不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西汉匡衡凿壁偷光苦读,才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经文家;王羲之苦练书法,艰苦摸索,才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屈原不论天寒地冻,始终在洞中苦读,终成一位伟大的诗人。所以,没有艰辛的付出,即使是天才神童,也难以取得卓越成就,更何况称不上天才的文凤呢?指望着算命先生的一句话过日子,可笑,可悲,可叹!对于文凤来说,笔者认为就是心存侥幸,沾沾自喜;但对于文龙来说,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何等气魄!文龙最终的成功,早早就埋下了伏笔。所以,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需要我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在虚无缥缈中幻想自己能有所成就。做人更不能心存侥幸,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成绩,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骄傲,没有什么成功是命中注定的。面对各种各样人生的选择,我们也必须像文龙一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好好努力,成为那个自己想成为的人。
图1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在港展演圆满落幕
2005 年郭汉城说过一句话,有了鲤声剧团的存在,我们才有幸目睹宋元南戏的风采,莆仙戏的价值是别的戏曲不能弥补的。那么笔者就思考莆仙戏和京剧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法国组委会主席看完以后说莆仙戏很丰富。笔者经过了解才知道,因为莆仙戏在每一句的唱腔或道白,都至少有一个动作,如果唱腔里有拖腔,甚至会有两到三个动作,这就是戏曲最本质的东西,即“内感外化”,内心的情感用程式,也就是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而京剧唱了一整段可能就一个动作,这是由南北戏曲的差异导致的。北方叫作“听戏”,京剧的观众很少看动作,基本都是用耳朵在听。京剧用唱腔区别流派,不是用表演区分,同时京剧是板腔体,唱了一整段可能就一到两个动作。而南方叫作“看戏”,既要听你唱,又要看你动作。
让笔者印象深刻的,还有一部十分经典的莆仙戏剧目——《春草闯堂》,大致内容如下:丫鬟春草和小姐李半月在回家路上遇到恶霸吴独纠缠,幸得薛玫庭相救,而后薛玫庭看到恶霸吴独又在纠缠渔女,一气之下将吴独杀死,后被押入公堂。春草得知此事后,不忍恩人受难,闯入公堂和胡知府对峙,谎称薛玫庭是相府姑爷,而后又劝小姐认下亲事;更是在相国要杀死薛玫庭的时候采用计谋,化险为夷,逼相国认下亲事。最后薛玫庭和李小姐顺利完婚,皆大欢喜。
《春草闯堂》在中国剧目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一部好的戏剧作品是能够穿越时空的,《春草闯堂》便是如此。为什么《春草闯堂》能够成为中国戏剧经典呢?笔者和鲤声剧团的另一位老师交流后得知,《春草闯堂》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排,到今天能够盛演不衰,百看不厌,主要是因为陈仁鉴大师的剧本。他写了两个剧本:一个是《团圆之后》,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悲剧,入选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另一个是《春草闯堂》,被选入中国十大喜剧,它比《团圆之后》更具观赏性、民俗性,因为《团圆之后》是悲剧,到民间演出可能不受喜爱。而陈仁鉴大师的不俗之处就在于:他写出来的剧本通俗易懂,将深奥的东西用简单的方法让老百姓看懂听懂,人物的情感写得十分饱满,角色的内心活动也写得非常细腻。
简单介绍完莆仙戏的大致内容和两部莆仙戏,在老师的指导下,笔者有幸来到鲤声剧团,采访到家乡当地有名的莆仙戏传承人胡振东老师。他1968 年出生,毕业于仙游戏曲艺术学校,师承莆仙戏著名丑角表演艺术家陈金板老师,专攻丑角,曾经在《春草闯堂》剧目中扮演胡知府,在《晋宫寒月》剧目中扮演尤施,是鲤声剧团颇具实力的丑角演员。胡老师口中的莆仙戏是一个颇具特色、历史悠久的剧种,他们经常外出进行艺术文化交流,外地人对莆仙戏的评价是很高的。在笔者唱过《团圆之后》后,老师向笔者介绍,《团圆之后》历史非常悠久,是他的前辈们做的一出戏,1959 年前辈们就已经去北京演出过了,直到1979 年以后,《春草闯堂》再次进京,然后他们就开始被招聘到仙游艺术学校,到现在差不多40年了,《状元与乞丐》也曾经进京演出过。聊到莆仙戏的传承问题,胡老师告诉笔者,其实在莆仙,各级领导都特别重视地方剧种的传承,文化厅、旅游局等每年都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所以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搞传承,市艺校已经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力求把传统剧目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图2 《春草闯堂》五十年成经典
接着,笔者又采访了鲤声剧团的团长,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她热情地给笔者分享了这么多年从事戏曲工作的感受:他们自1979 年进入艺术学校学习,从慢慢了解到变成爱好,再到现在的一份事业去钻研它,始终坚持对艺术精益求精。但是传到现在,社会在不断变化,特别是现在互联网等高科技越来越发达,技术越来越先进,导致年轻人越来越有依赖性,如依赖手机,对戏曲关注较少。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小孩子从小,父母就教他普通话,甚至让他们学英语,却很少教他们本地语言,其实本地语言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不会讲本地语言,莆仙戏文化就慢慢失传了。所以他们现在必须开始抢救,因为这种古老的戏曲文化,如果没有及时抢救,可能真的会失传,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现在,他们也在慢慢开拓戏曲市场,一步步去挖掘了解,毕竟有了市场才能生存下来,才能抢救已经丢失的传统文化,再把这些历史文化交给年轻人去发扬;同时对外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地方戏,了解地方的传统文化,就这样脚踏实地去做,保护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她个人而言,她很担心年轻人因为各种原因对戏曲不感兴趣,甚至对戏曲有偏见,很多家长宁愿让孩子去打工做苦力,也不愿意让孩子学戏曲。学戏曲难度太高,需要有一定的天赋,声音要好,舞台的悟性要强,各方面都要很优秀,如此才能把一个角色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培养生源比较难。其次,政府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因为传承非遗文化这件事情,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政府的扶持,如果只靠个人去跑市场,就会使传统文化变成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会逐渐变得商业化,会把那些古老特色的东西丢掉,一旦丢掉特色,再去抢救就来不及了。
采访的最后,剧团的老师向笔者展示了他们的戏曲专业,笔者十分荣幸地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唱段的学习。这些老师们继续向笔者介绍:唱腔要抓住“韵”,也就是要字正腔圆,腔要圆,字要正,咬字要清楚;还要抓住“味”,要将莆仙戏的味道唱出来。原来的传统唱腔是不科学的,唱腔以本嗓为主,原来嗓音怎么样就怎么唱出来;现在的唱腔有了一些科学的发声方法:比如小舌头往上顶,软腭打开,丹前用气,高音如何科学找位置。这才有了后来的美声位置靠后,多用胸腔;民族声音靠前,要自然有韵味。所以,莆仙戏的唱腔有自己特别的韵味要求,唱腔也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唱出不同的味道。
图3 福建省仙游县鲤声剧团展演
近年来,让许多莆仙戏传承者欣慰的是,莆田市大力实施莆仙戏振兴计划,在多方面给予一定保障。2017 年6 月,新成立的莆仙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实行一套班子、两个牌子的模式,主要承担保护、传承和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的职责,大力开展文艺下乡演出、艺术交流培训等社会活动。目前,政府正大力实施莆仙戏抢救计划,收集整理戏曲录像资料200 多辑,乐谱、剧本资料近100 册,复排被誉为莆仙戏表演艺术的大百科剧目——《目连戏》。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莆仙戏逐渐走上一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道路。《白兔记》《目连救母》走出国门,分别获得第五届、第六届巴黎中国戏曲节的最佳传统剧目奖;《春草闯堂》获得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笔者认为,学校也应大力开展莆仙戏进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莆仙戏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戏曲艺术的地域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经过和老师们愉悦的聊天,笔者不再排斥戏曲,以前的笔者就像团长口中的那些所谓对戏曲一点兴趣也没有的年轻人,总认为那是落后文化,是大家都不爱听的音乐。但了解之后才知道,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笔者刚刚踏入剧团时,里面正在排练,其实排练条件并不算很好,天气很热但没有空调,但每个演员都很努力地排练着,看着各个莆仙戏老师们还在坚守着他们的事业,还在为传承传统戏曲文化而坚持努力,笔者深受感动。所以,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更要肩负起这份责任,无论科技再如何发达和进步,都不能抛弃这些古老的非遗文化,要学会去了解和学习它们。首先,在戏曲教育方面,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大力开展中华戏曲非遗文化进课堂活动,构建中华戏剧文化课程和戏曲教材体系,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其次,我们要树立高度自觉的文化自信,坚持对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结合当下新阶段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规律,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