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对电影海报的构建意义
——以《黄金时代》中、法、美版海报为例
2023-07-08岳桢朝鲁冰倩袁文杰
□岳桢朝 鲁冰倩 袁文杰
海报是电影宣传的重要方式,在表达电影主题,吸引观众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样一部电影,在不同的国家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宣传海报。本文将以Kress &Van Leeuwen 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电影《黄金时代》法、美版与中版海报使用多模态话语构建意义空间的方法,研究三版海报如何根据本国文化特点以及观众的审美取向来揭示主题和设计海报风格,从而帮助电影海报制作者将设计内容和当地文化特色有效结合,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创造更高的商业效益与艺术价值。
一、文献综述
Kress 在1996 年提出视觉语法概念,将Halliday 创立的系统功能语法应用到包含视觉模态和空间物体在内的多模态语篇。Baldry 提出资源整合原则,注重分析多模态话语中各种符号如何协同体现话语意义。
在国内,朱永生教授首先总结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概念、内涵、理论依据和发展途径,并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以下三个层面上的不足:主体性太强的单词法分析,互补机制中难以确定的各种模态,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参与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张德禄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建立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架,它可以分为文化、语境、意义、语言形式和社会媒体五个层面,不同模态间有互补性和非互补性的两种关系。
二、《黄金时代》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这部电影描述了传奇女作家萧红独特而又充满激情的人生经历,还有当时一帮热血青年的故事,带我们重温了一个富有自我理念、无拘无束的时代。海报根据不同的文化特色,在多个地区有不同的创作版本。本文着重比较中版和法、美版之间的不同。
(一)海报的再现意义
在视觉语法理论中,再现意义是指将事件或动态重新呈现出来,再现可以分为叙事再现和情景再现。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叙事再现通常会在图像中添加动态的矢量,是将人物的行为、反应、言语和心理过程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中法版海报都是以叙事的方式呈现,而美版海报则是以情景的形式呈现。设计师们在创作电影海报时会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而文化审美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受众能否理解和接受海报中所使用的文化元素与符号。
中国版海报(如图1)中涉及两个矢量。设计者们充分考虑了东方传统的文化审美特征,对汉字进行了分类、解构与融合,使汉字的点、横线、竖、撇、擦、挑、钩等成了独立的艺术元素,并将有序或无序的搭配运用在产品设计上,汉字也被赋予了更加鲜明的艺术个性与格调,更容易让国内读者产生兴趣。这些汉字中原本的横竖撇捺,在放大数倍之后,成为穿透人一生的利刃;剧中的角色一个个站在笔锋林立的丛林中,以笔为剑,却也被困在这由文字形成的森林之中。
在《黄金时代》法国版海报(如图2)中,女性的萧索与文人的倔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浪漫的画面。汤唯凝思的侧影被深墨色的背景所笼罩,而她身体的一部分则被暗淡的红光所掩盖,远处则是一缕蓝色的烟气。这张海报给人一种神秘而又迷离的感觉。海报中悲伤的墨色和凄美的彩色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萧红的孤独情绪。
在美国版海报(如图3)中,画面正中是一个烫金的钢笔形状,笔尖的缝隙被设计成了主角萧红的剪影。这里使用了平面设计中正负形的概念,强调两者互为共生,缺一不可。这种设计巧妙地展现了萧红与写作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推动萧红进入一个充满创造力的黄金时代。右上角伸进一支金色梅花,在给画面增加一丝禅意的同时,也平衡了海报整体的视觉,表达了梅花所代表的萧红的孤傲。
图2 法国版海报
图3 美国版海报
(二)海报的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指的是图像与受众之间的特定关系,即图像中的人物、地点和事物与图像的制作者和观看者之间的关系。
1.接触
接触是指观众与影像中的人物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通过想象来实现。情况分为两类:索取即二者有接触;给予即二者没有接触。
在中国版海报画面中有六个人物的形象,分别是端木蕻良、萧红、鲁迅、萧军、梅志和丁玲,他们形象各异,皆立于汉字笔锋林立的丛林中,这暗示了人物的身份以及人物与人物、人物与文字以及人物与自己身份紧密的联系。他们在乱世中穿行,犹如勇士,坚定而又沉着,仿佛置身于大时代的洪流中,展现出当时中国文人墨客的风采,即在乱世中也能保持淡定而有力的气质。
在法国版海报中,萧红侧身,一手执着钢笔一手撑着头,静静地抽烟,凝视远方思考,和观者没有眼神和表情上的交流,因此没有“接触”,也就是说,这幅海报只是给予观众信息,而不是索取信息。萧红的肤色被烟头淡淡的红色覆盖,体现了法国的烟文化。这样的设计增加了主角萧红淡淡的忧愁感,以及写作时的深沉气息。
在美国版海报中,一只烫金色的钢笔笔尖朝上立着,笔尖中主角萧红孤身一人站立,只呈现出自己的侧面剪影,与观众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交流,没有“接触”,因此,这幅海报只是在向观众传达信息。这给画面中的人物带来了神秘感和孤独感。这与电影中主人公的经历有关,她离家出走,失去家庭的支持,被未婚夫抛弃,并且和恋人萧军分手,这些都与她内心的孤独感相呼应。画面中萧红孤独的身影也暗示着萧红一生痛苦和不幸的命运。
2.距离
Kress 认为,图像中的事物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距离表现出来。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近,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对于观者来说,图像中的事物越接近他们,他们就会感觉更亲近。
在中国版海报中,画面中的六个人的身影距离有的属于近景,有的属于远景,主角萧红离观者最近,形象更为清晰亲近,是社会近距离,这大大增加了观者对主角萧红的共情能力。近景也体现了人物与受众的亲密联系,观众更能体会到那个动荡年代文人墨客的情怀。六个人物之间的距离也较近,这也象征着主角萧红与其他人感情的牵绊与联系。
在美国版海报中,设计师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传达信息,这种方式让受众感受到了一种距离感,使他们能够更加客观地观察事件发生的过程。远景表现的是冷漠的社会距离,向受众传达了社会底层的凄冷。萧红立于钢笔之中,与钢笔则是近景,这也体现了萧红与写作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法版海报中,萧红与观众的距离则是中景,体现了公共事物之间的互动。画面中,萧红与钢笔、香烟的距离都是近景,体现了萧红孤愁的文人气息。
3.情态
情态表现是一种通过图像细节、色彩、照明和亮度来反映真实情况的方式。设计师在设计电影海报时,面向全球受众,应基于当地受众的审美文化来调整用色,避免受众对用色产生不好的印象与联想。在中国版的海报中,主题颜色丰富多样,以灰黑色为主调,混合着各种人物的色调,象征着不同性格和特点的人物。正中则为金色,与电影的名字“黄金时代”呼应。在这幅海报中,光线的变化会影响汉字的颜色。法国版海报的主要颜色是黑色和淡蓝色,淡蓝色是烟雾的颜色,蓝色中带有红色调,整体色调与香烟非常相似。黑色的背景将这两种颜色生动地衬托出来,将萧红若隐若现的脸巧妙和谐地融入了画面。美国版海报整体只使用了黑色、白色和金色,金色为主色调,贴合了电影的名字黄金(golden)。中间则是一行白色的印刷字体,这种鲜明的对比,将烫金的钢笔和梅花映衬得格外醒目,更加凸显出萧红的才学与孤傲的性格。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来看,国外版海报更贴近现实的自然环境,色彩更加深沉,更能够表达出一种深远的情感,这种情感反映出电影背景中动荡不安的时代。
(三)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是指将画面中的元素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其关注点是图像和文本的信息值及重点的分布,可以从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三方面来考虑。
1.信息值
信息值是指图像中各类元素在各个方位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例如,页面上部分代表理想状态,而下部分则代表实际情况;页面中间是主要信息,而边缘则是次要信息。
在中国版海报中,顶部的信息代表着影片的高质量,而底层的信息则是主演的姓名、公映日期和地址。中心位置则是影片的名称,这是最主要的信息内容,而编导和艺人的姓名被设置在边缘,以此来表达海报制作者希望观众们能够第一时间关注到电影标题。海报广告标题“黄金时代”采用了独特的设计,字号大而醒目,使用了在中国代表美好积极寓意的黄色,与灰黑色背景构成鲜明对比,使标题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这张海报中,汉字笔画占据了较大的覆盖面,而且大面积的黑白与不同人物的颜色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使每个人物都能够清晰地展现出自己的特点,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法国版和美国版海报布局较为简单,海报标题都位于顶部,左部和下部是导演、编剧及演员的名字,皆属于已知信息。主角萧红以及她的钢笔都位于中央,为主导信息,考虑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海报制作者想着重突出电影本身,设计国外受众易于理解的元素。
2.显著性
显著性指的是图像中最引人注目的元素,它们在图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能够影响图像的整体效果。在两个国外版海报中,萧红的背影被突出地放置在画面中央,而金色梅花和蓝色烟雾与之呼应,这种对比使人物的传奇性和神秘性更加突出,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两个国外版海报以独特的蓝色烟雾、猩红色烟头和黄金色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而国内版海报则以汉字的横竖撇捺的形式,与精致各异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国内文化的特色。这种设计既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又与影片的剧情相呼应。
3.取景
取景指画面中各个部分相互区分的方式,可通过线条和框架进行分割。在国内版的海报中,汉字分割了六个人物,表明了他们各自的人生状态。美国版海报则用钢笔将萧红与写作融合在一起,强调两者互为共生,缺一不可。法国版海报则具有整体性。
综上所述,海报设计师们必须充分考虑本国的人文特点,以受众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受众审美取向为导向,对海报加以修饰、改变,甚至重新制作,以适应受众国家的审美要求,并通过这种变化创作出特殊的视觉效果,以便让电影更好地进入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