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群视角的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研究

2023-07-07赵传松刘华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3年2期
关键词:泰尔指数城市群

赵传松 刘华军

摘要 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南北分化的新情况,南北差距日益成为新的关注点。参照传统的南北区域划分自然地理标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的新变化,文章提出以秦岭―淮河线为中国南北分界线,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位于秦岭―淮河线 南北作为划分依据的南北区域划分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分别以GDP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反映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的总量指标和质量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实证研究2010—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水平,分析南北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实现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南北方经济总量均保持增长态势,但经济总量增速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南方经济总量高于北方,且南北经济总量差距逐年扩大。南北方经济发展质量及增速均波动上升,质量差距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总体上呈现收敛趋势。②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总量的总體差距大于经济发展质量的总体差距,但总量总体差距趋于缩小,质量总体差距趋于扩大。南方经济总量的差距高于北方,北方经济发展质量的差距高于南方。③南北方城市群内部差距对南北经济总量差距和质量差距的贡献均最大,其次是城市群间差距和南北间差距。④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过程是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创新水平、市场活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⑤最后,围绕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驱动、人力资本投入、城市群协同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中国南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南北差距;区域协调;泰尔指数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3)02-0134-09 DOI:10. 12062/cpre. 2022103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差异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是区域差异研究最重要的命题[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差距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改革开放之初的沿海率先发展战略使得东部地区一马当先,保持领先地位,逐渐造成东、中、西差距的持续扩大,引起了学者和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2000年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效推进,东、中、西之间的差距开始趋于收敛[3-6]。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速调整等严峻挑战,“南轻北重”的产业结构和“南快北慢”的经济增速使得南北之间的差距开始逐步拉大,南北分化态势日趋明显[7-9]。2019年,习近平在京津冀考察时提到,中国区域发展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名前十位中,北方地区仅有北京上榜,中国南北方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引发高度关注[10-11]。

1 基于城市群视角的南北区域划分新思路

南北区域划分标准是研究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性问题。虽然众多学者围绕南北差距问题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哪里是南方?哪里是北方?对于这一问题依然有较大分歧。这个基础性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对后续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对于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学界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并且也有了明确的划分标准。而对于南北地区的划分,国家层面还没有明确界定具体范围,学术层面也缺乏严格的科学考证。综合来看,目前有五种划分方法:①以秦岭―淮河线为界。郭爱君等[7]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将北京、天津、新疆等15个省份划分为北方地区,将广东、浙江、__西藏等16个省份划分为南方地区。杨明洪等[12]同样以秦岭―淮河线为南北分界线,但提出新疆和西藏由于经济体量较小,不考虑作为南北经济差异的研究区域。②以长江为界。戴德颐等[13]以长江作为中国南北区域分界线,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新疆等15个省份,南方地区包括广东、浙江、西藏等16个省份。③以全国地理中位线为界。周晓波等[14]以全国地理中位线(北纬35°线)为分界线,所划分的南北地区范围同以秦岭―淮河线、长江为分界线相同。④以河南信阳为中国南北分界点。白冰等[15]将信阳地理纬度(北纬32°)以北区域作为北方地区,信阳市地理纬度以南区域作为南方地区。⑤其他划分方法。盛来运等[3]参考经济地理学划分方法,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3个省份划分为北方地区,山东、河南、广东等18个省份(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划分为南方地区。许宪春等[16]对于南北方地区的划分,同样参考经济地理学划分标准。不同之处在于,盛来运等将山东、河南划分为南方地区,许宪春等将山东、河南划分为了北方地区。

以上学者提出的南北地区划分方法,为研究中国南北差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①以线为分界,以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的划分方法,难以说明分界线上研究区域的南北归属问题。比如,秦岭―淮河线穿过了甘肃、四川、陕西、河南、安徽、江苏6个省份,长江经过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份,当前研究对以上省份南北方归属的界定并没有作出合理解释。②以维度为分界,以地级城市为研究单元的划分方法,将同一省份的城市划分成南北两方,可能与现实情况产生一定偏差。比如,以信阳地理纬度北纬32°为分界,南京属于南方地区(北纬31. 14°),连云港属于北方地区(北纬34. 59°)。以全国地理中位线(北纬35°线)为界,西安(北纬34. 45°)、郑州(北纬34. 58°)属于南方地区,济南(北纬36. 4°)、青岛(北纬35. 35°)属于北方地区。这样的划分方法没有考虑省内城市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部分划分结果与现实情况相违背。③以经济地理学划分为参考的方法,不仅没有明确说明具体的参照标准和依据,而且还提出了同经济地理学南北方划分标准相悖,且违反客观事实的结论。比如盛来运等将山东和河南划分为南方阵营。④部分研究因青海、西藏经济体量较小的原因而不将其作为研究单元,可能会对南北差异的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综合以上,对于中国南北方的划分,该研究认为应严格遵循秦岭―淮河线自然地理标准。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先生于1908年首次提出的南北分界线,被誉为中国百年地理大发现第一位,对于当前研究南北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此外,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十三五”期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城市群发展势头良好,集聚效应显著,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十四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发挥19个城市群的资源集聚效应、辐射带动效应和要素配置枢纽效应,不断增强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此,该研究以秦岭―淮河线为界,以中国19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位于秦岭―淮河线南北作为划分依据,将19大城市群划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其中秦岭―淮河线以北为北方地区,包括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天山北坡、兰西、关中平原、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山西中部、哈长、辽中南11个城市群,秦岭―淮河线以南为南方地区,包括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珠三角、粤闽浙沿海、滇中、黔中、北部湾8个城市群。

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 1 研究区域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城市群推动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不断完善,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当前,中国已经形成了19个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格局,这19个城市群集聚了中国78%的人口,创造了超过80%的国内生产总值[17]。该研究以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参考相关城市群规划范围,以19个城市群内的232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作为具体研究单元,其中南方地区121个,北方地区111个(表1)。

2. 2 指标说明与数据来源

经济发展涉及规模、速度、质量等多个方面,因此应从更加综合、全面的视角认识中国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借鉴前人研究成果[18-20],该研究采用GDP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指标,分别从经济发展总量和经济发展质量两个角度考察中國经济发展的南北差距问题。

总量指标采用GDP和GDP增长速度表达。GDP数据采用以2010年为基期,经过GDP平减之后的实际GDP数据。质量指标采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表达[21]。投入指标为:资本投入指标采用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指标采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能源资源投入指标采用全社会用电量与城市供水总量。产出指标包括期望产出指标和非期望产出指标,其中通过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衡量期望产出,通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SO2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和PM2. 5浓度衡量非期望产出。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缺失数据通过各省市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__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相应补充,个别缺失数据用邻近年份数值进行线性插补。各城市PM2. 5 浓度数据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卫星遥感数据。

3 实证分析

3. 1 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的总体描述

从GDP总量来看,南北方均保持增长态势,但南方经济总量明显高于北方,且南北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图1)。2010—2019 年,北方GDP 总量由17. 49 万亿元增长到35. 35 万亿元,年均增长8. 15%,南方GDP 总量由22. 18万亿元增长到48. 67 万亿元,年均增长9. 14%。南北方GDP总量差距由2010年的4. 69万亿元扩大到2019年的13. 32万亿元,差距扩大3倍多。尤其在2013年以后,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突出。

从GDP增长速度来看,南北方GDP增速均逐渐下降,但北方GDP增速下降幅度要高于南方,南北方GDP增速的差距呈波动扩大趋势(图1)。2010—2019年,北方GDP增速由12. 15%下降到6. 04%,下降了6. 11个百分点,南方GDP 增速由12. 37% 下降到6. 94%,下降了5. 43 个百分点。南北方GDP增速的差距由2011年的0. 22%扩大到2019年的0. 9%。其中,2012年以后南北方GDP增速的差距开始急剧拉大,2015年以后开始趋于缩小。

从TFP指数来看,南北方地区均保持波动上升发展趋势(图2)。2010—2019年,北方地区TFP指数由0. 334 9上升到0. 579 9,年均增长6. 51%,南方地区TFP 指数由0. 343 8 上升到0. 467 6,年均增长3. 58%。对比南北方TFP指数的变动情况,2010—2015年南方地区TFP指数总体略高于北方地区,此阶段南北方的TFP差距呈逐渐扩大趋势。2016—2019年北方地区TFP指数高于南方地区,此阶段北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从TFP指数增长速度来看,南北方地区的TFP指数增速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图2)。2010—2019年,北方地区TFP指数增速由0. 81%上升到13. 99%,上升了13. 18个百分点,南方地区TFP增速由0. 04%上升到9. 54%,上升了9. 5个百分点。对比南北方地区TFP增速变动情况,2010—2015年,南北方地区TFP指数增速差异较大,相互之间交错上升。2016—2019年北方地区TFP指数增速高于南方地区,平均高出6. 41 个百分点,但呈逐渐收敛趋势。

3. 2 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的总体测算

根据公式(4)和公式(5)分别测算2010—2019 年19个城市群的GDP 泰尔指数和TFP 泰尔指数,分别用T(GDP)和T(TFP)表示。

可以看出,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的总体差距显著(表2),经济总量的总体差距远大于经济发展质量的总体差距。其中,GDP 的泰尔指数最大值(0. 489 2)出现在2010 年,最小值(0. 467 5)出现在2019 年,平均值为0. 471;TFP的泰尔指数最大值(0. 272 6)出现在2019年,最小值(0. 090 8)出现在2015年,平均值为0. 132 2。可以看出,各年份GDP的泰尔指数均远大于TFP的泰尔指数,说明目前的经济发展差距问题是总量指标占主导。从发展趋势看,2010-2019 年GDP 泰尔指数趋于收敛,TFP泰尔指数趋于发散,二者总体演变趋势有较大差异。其中,GDP泰尔指数呈逐渐下降发展趋势,由2010年的0. 489 2 下降到2019 年的0. 467 5,变化幅度不显著。TFP 泰尔指数呈现波动上升发展趋势,由2010 年的__ 0. 104 5小幅下降到2015年的0. 090 8,2015年以后TFP泰尔指数急剧上升,由2016年的0. 122 3上升到2019年的0. 272 6,上升幅度2. 23倍。

3. 3 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的分解

3. 3. 1 南北方GDP泰尔指数的分解

从GDP泰尔指数的分解值来看(图3),中国南北方地区的GDP泰尔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南方地区GDP泰尔指数要高于北方地区GDP泰尔指数。其中,南方GDP泰尔指数由2010年的0. 53下降到2019年的0. 49,下降幅度为7. 61%,北方GDP泰尔指数由2010年的0. 43下降到2019年的0. 42,下降幅度为2. 47%。这表明南方经济发展不仅差距程度大于北方地区,而且差距缩小速度也快于北方地区。

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总量的总体差距包括城市群间差距、城市群内差距和南北间差距,城市群内差距最大,其次是城市群间和南北地区间(图3)。其中,2010—2019年南北地区间GDP泰尔指数呈现逐年上升发展趋势,由2010年的0. 004上升到2019年的0. 008,城市群内和城市群间的GDP泰尔指数呈下降趋势,城市群内GDP泰尔指数由2010 年的0. 318 下降到2019 年的0. 314,城市群间GDP 泰尔指数由2010 年的0. 167 下降到2019 年的0. 147。可以看出,城市群内部的差距对经济总量的总体差距影响最大,而城市群内部和南北间的贡献度在逐年提高。

3. 3. 2 南北方TFP泰尔指数的分解

从TFP泰尔指数的分解值来看(图4),中国南北方地区TFP泰尔指数总体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波动上升发展态势,北方地区TFP泰尔指数高于南方地区,二者在2010—2015年的6年中略呈现收敛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2016—2019年上升态势明显。其中,南方TFP泰尔指数由2010年的0. 083 1上升到2019年的0. 251 3,北方TFP 泰尔指数由2010 年的0. 128 9 上升到2019 年的0. 280 7。这表明北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差距水平要高于南方地区,特别是2015年以后,在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由于产业层次、资源禀赋、科技水平等方面不同,短时间内转型成效差异较大,造成南北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质量的总体差距来自南北方城市群间差距、城市群内差距和南北间差距,城市群内差距最大,其次是城市群间和南北地区间(图4)。其中,2010—2019年南北地区间和城市群内的TFP泰尔指数呈现波动上升发展趋势,城市群间的TFP泰尔指数变动幅度不明显。南北地区间TFP泰尔指数由2010年的0. 000 1上升到2019年的0. 005 7,变动幅度不明显;城市群内TFP泰尔指数由2010年的0. 080 4上升到2019年的0. 231 2,城市群间TFP泰尔指数由2010年的0. 023 9上升到2019年的0. 035 5,可以看出,中国南北经济发展的质量差距依然表现为城市群内差距依次大于城市群间差距和南北地区间差距。

4 结论与讨论

4. 1 研究结论

该研究提出以秦岭―淮河线为中国南北分界线,以19个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位于秦岭淮河线南北作为划分依据的南北方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2010—2019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差距。研究发现:

第一,南北方GDP总量均保持增长态势,但南方经济总量明显高于北方,且南北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南北方GDP增速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北方GDP增速下降幅度要高于南方,南北方GDP增速的差距呈波动扩大趋势。

第二,南北方地区TFP指数及增长速度均保持波动上升发展趋势。2010—2015年南方地区TFP指数总体略高于北方地区,南北方地区TFP指数增速交错上升,南北方的TFP差距逐渐扩大。2016—2019年北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TFP指数及增速高于南方地区,但增速趋于收敛。

第三,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总量的总体差距远大于经济发展质量的总体差距,但经济发展总量的总体差距趋于缩小,经济发展质量的总体差距趋于扩大。经济发展总量差距表现为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差距表现为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

第四,南北方地区城市群内部差距对南北经济总体差距贡献均最大,其次是城市群间差距和南北间差距。这也表明实现南北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强化城市群内部的协同效应,推进城市群间的一体化进程。

4. 2 对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原因的认识

审视中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演变的进程,可以看出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过程是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创新水平、市场活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过程。

第一,资源约束是导致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基础因素。水资源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而北方地区普遍缺水,先天自然条件不足,难以充分释放北方地区潜在优势资源要素的生产能力,也制约了京津冀、山东半岛等北方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此外,生态环境容量也是限制北方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主要是由发展方式导致的环境容量的超载,而北方由于重工业的发展结构比南方更为严峻。

第二,产业结构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导致南北地区经济差距持续扩大。北方地区产业结构以资源能源和重工业为主,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新旧动能转换速度缓慢,这也势必会导致北方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南方地区不仅产业结构优于北方,信息产业及高技术制造业等新经济也发展迅速,有利于减缓传统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压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更快地实现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第三,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等与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密切相关。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科技创新投入的差异也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发展的差距。近年来北方地區研发投入、专利数量及研发人员数量等多项指标均低于南方地区,导致南北经济分化进一步扩大。此外,从人口流动情况来看,南方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成为人才聚集的高地,为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撑。

第四,市场活力是影响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北方地区国有企业占比高于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则较高。国有企业存在管理体制僵化、效率不高、机制不灵活等劣势,而民营企业具备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能有效地激发市场活力。另外,改革开放率先在南方地区开展,其思想理念已根植于人民群众内心深处,而北方地区多处在向南方地区学习借鉴的阶段。

4. 3 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要清楚认识南北分化的客观事实,适应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规律,以升级旧产业、培育新动能为抓手,以创新驱动和引育人才为支撑,加强南北方城市群内部的协同效应和城市群间的一体化进程,推动中国南北__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加快培育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新动能,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北方地区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摆脱过度依赖能源型产业的局面,不断降低重工业比重,实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以北方雄厚的工业基础为依托,学习借鉴南方地区先进经验,推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加快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打造北方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加大北方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强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合理配置区域教育资源,利用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培养人才。同时,通过优化人才聚集环境,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等多种途径吸引外来人才,提高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此外,北方地区需大幅度增加城市群创新投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和创新体系,加大创新基础设施及创新产业资金投入,围绕核心城市群打造创新驱动增长极。

第三,增强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通南北城市群间双向协作。结合国家层面对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进一步释放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极化涓滴效用,依靠规模和范围效应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此外,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在交通、物流、产业分工与协作方面开展对话与合作,加强南北方城市群间互动合作,实现南北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加强南北方城市群内部协同发展,推进城市群间一体化进程。城市群内的大中小城市要发挥自身优势,适应市场发展变化,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相配套的产业体系。通过积极引导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产业联系,按照产业链的内在结构,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此外,在城市群间建立区域内统一大市场,构建跨区域要素自由流动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共建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实现城市群间协调和错位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樊杰,赵浩,郭锐.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变化的新趋势与应对策略[J].经济地理,2022,42( 1):1-11.

[3] 盛来运,郑鑫,周平,等. 我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J]. 管理世界,2018,34(9):16-24.

[4] 杨明洪,黄平. 南北差距中的结构效应及空间差异性测度[J].经济问题探索,2020(5):1-13.

[5] 樊杰,王亚飞,梁博. 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过程与调控[J]. 地理学报,2019,74(12):2437-2454.

[6] 李二玲,覃成林. 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4):76-78.

[7] 欧向军,沈正平,王荣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演变探析[J]. 地理科学,2006,26(6):641-648.

[8] 郭妍,张立光. 我国区域经济的南北分化及其成因[J]. 山东社会科学,2018(11):154-159.

[9] Missiaia A. One market fits all: market access and the origins ofthe Italian north?south divide[J]. Regional studies, regional science,2019, 6(1): 92-100.

[10] 习近平.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J].奋斗,2019(24):4-8.

[11] 王菲,李善同. 中国区域差距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J]. 现代经济探讨,2016(12):81-86.

[12] 郭爱君,范巧. 南北经济协调视角下国家级新區的北-南协同发展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2019(2):117-127.

[13] 戴德颐. 基于资源异质性的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94-98.

[14] 周晓波,陈璋,王继源. 中国南北方经济分化的现状、原因与对策:一个需要重视的新趋势[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9,40(3):1-9,39.

[15] 白冰,赵作权,张佩. 中国南北区域经济空间融合发展的趋势与布局[J]. 经济地理,2021,41(2):1-10.

[16] 许宪春,雷泽坤,窦园园,等. 中国南北平衡发展差距研究:基于“中国平衡发展指数”的综合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21(2):5-22.

[17] 侯祥鹏. 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测度与比较[J]. 现代经济探讨,2021(2):9-18.

[18] 张治栋,廖常文. 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政府干预视角[J]. 软科学,2019,33(12):29-35.

[19] 肖金成,沈体雁,左万水. 中国经济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与趋势分析: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二十次专题研讨会综述[J].经济与管理,2022,36(1):40-47.

[20] 蔺鹏,孟娜娜.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分异与动态收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8):104-124.

[21] 刘传明,马青山.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 中国人口科学,2020(3):75-88,127-128.

[22] 张可云,张江. 城市群多中心性与绿色发展效率:基于异质性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2):107-117.

[23] 杨骞,刘华军.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基于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29(5):36-49,148.

[24] 刘华军,赵浩.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分析[J]. 统计研究, 2012,29(6):46-50.

[25] 赵传松,任建兰,陈延斌,等. 全域旅游背景下中国省域旅游产业与区域发展时空耦合及驱动力[J]. 中国人 口·资源与环境,2018,28(3):149-159.

[26] 胡望舒,孙威. 基于泰尔指数的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J].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30(3):353-360.

[27] 姜丽丽,陈东景. 基于泰尔指数的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1):236-239.

[28] 赵述. 基于泰尔指数的辽宁省经济差异分析[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4):38-41.

猜你喜欢

泰尔指数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我国地区间高技术产业出口差异研究
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时空变化研究
泛珠三角地区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趋势研究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异质性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变动
依托三峡城市群 实现宜昌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