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法者强则国强”教学设计
2023-07-07文/王艳
文/王 艳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七部分内容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其中,21次提到“法治”一词,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对应的是,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以下简称“教材”)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的第一框题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法治的重要性与必然性。通过本框题的教学,可为学生今后学习规则、权利和义务、民主与法治等知识奠定基础。本框主要阐释法律为何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每个人如影随形,以及我国重视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本框第一目“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主要分析生活与法律的紧密联系,揭示了生活需要法律的原因、法律保障生活的方方面面。该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法律因生活需要而制定与修改。第二目“法治的脚步”,则从法的产生来探究法的本质,并且回顾了我国的法治建设历程、阐明了全面依法治国时代的到来。该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加深对法治建设人人受益的体会。
二、学情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其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所以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因此有必要帮助他们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教学方式
本框采用议题式教学,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小组合作、个性展示等方式,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经典法律案例、身边的法律知识、新闻热点、影响人一生的法治故事等作为教学素材,使用归纳与演绎法进行展示,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体会到法律就在自己身边,由此增强法治观念,理解法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目标
1. 政治认同。认同“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精神内涵,认同治理国家需要法律,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需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2. 法治观念。了解法律产生的过程;体会法律对生活的作用,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3. 健全人格。体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对公民一生的重要意义,感受法的力量,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
4. 责任意识。引导学生遵守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培育他们正确思考、辨析案例的能力,对纠正身边的违法行为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与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法治的意义。
难点:法律的本质。
六、设计总思路
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教学提示,组织议题式教学,确定“奉法者强则国强”为总议题,进而讨论奉法者强的原因,最后探究法治强则国强的意义。第一部分为“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奉法’的原因”;第二部分为“法治的脚步,‘国强’的原因”;第三部分为“全面依法治国,‘奉法者强则国强’的原因”。
课前让学生预习本框学习内容,尝试思考以下问题:
1. 生活与法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与我们一生相伴的法律有哪些?
3. 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4. 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有哪些?
七、教学过程
(一)走进课堂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课前问题欣赏春晚小品《坑》。
教师播放视频《坑》。
春晚小品《坑》讽刺“躺平式干部”:沈腾在《坑》中非常形象地刻画了一个“不担当不作为、不肯干也不敢干、卷起袖子在一边看”的“躺平式干部”—郝主任。这个郝主任缺乏责任担当,漠视群众疾苦,还常常为自己的不作为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让人哭笑不得。
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 对小品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并说明评价理由。
2. 思考为什么要整治“躺平式”干部。
3. 整治干部不作为,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教师使用2023年春晚小品作为案例,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探究、说理的兴趣,初步感受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并能尝试用法“说理”。
总议题:奉法者强则国强
第一部分 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奉法”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搜索、查找、讨论“身边的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分议题1: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生相伴的法律有哪些?
活动一:飞花令—我知道的法律有哪些?
借用“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形式,让学生两两比赛,说出自己知道的法律名称。
学生:宪法、民法典、刑法、义务教育法、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
活动二:我来说法律
教师组织学生上讲台向其他人介绍自己知道的法律。
示例:我向大家介绍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它还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包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民法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民法典……(提示: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活动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6页“探究与分享”的内容,之后分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课文中,哪个是我们的权利,哪个是我们的义务?
学生:(略)
在此环节结束后,教师可展示某部法律中有关权利的条文和有关义务的条文。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比赛谁知道的法律多,还给大家介绍了法律,最后明确了哪些是权利条款、哪些是义务条款。从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学生:
① 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我们离不开法律。
② 法律是因生活的需要而制定、颁布的,它们能对生活进行规范和调整。
③ 法律与我们每个人相伴一生,它规定了我们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
④ 法律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还指导规范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演绎法鼓励学生对法律进行由浅入深、从感知到探究的思考,最后用归纳法得出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结论,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生活场景,化教育于无形,润物于无声。
第二部分 法治的脚步,“国强”的原因
教师:你们知道《禹刑》和《汉谟拉比法典》吗?人们制定它们的目的是什么?法律是人类社会建立之初就存在的吗?
提示:《禹刑》是社会出现“乱政”即矛盾、冲突的产物,它既不是成就于一时的成文法典,也并非由夏禹个人所制定,而是在夏商两代的长期发展中,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的。其基本内容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它的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玄武岩石上的铭文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教师补充材料,学生讨论议题,深度探究。
分议题2:现代法与古代法的本质区别
课前,教师请学生查阅资料,利用互联网调查现代法与古代法的区别,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学习、推理、思辨,最终得出一定结论。
教师总结: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古代社会虽有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但也不能称之为法治社会,因为古代社会奉行“王权至上”。今天,现代国家用法治替代了绵延千年的人治。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设计意图]通过对古代法与现代法进行对比,使学生自主发现法律的本质特征,由此体会现代社会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深刻内涵,感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部分 全面依法治国,“奉法者强则国强”的原因
教师:同学们,你们对“奉法者强则国强”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呢?请说一说,再查阅相关资料深化认识。
学生:(略)
教师出示资料卡片。
“奉法者强则国强”意思是执行法律的人依法行事,那么国家就强大。
原文出自战国《韩非子·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意思是国势国运没有长盛不衰或长衰不盛的,执行法律的人依法行事,那么国家就强大;执行法律的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那么国势国运就会衰弱。
法治建设的好坏关乎国家兴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法治建设问题。全面依法治国是历史的深刻教训,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必要手段,更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谋划。
分议题3:你期待的法治强国是什么样的?
学生小组讨论,选出代表上台阐释。
学生:我心中的法治强国是这个样子的—政府为人民服务、依法行政、服务百姓;法院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正司法;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共同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风气。
教师总结: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它强调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分议题4:我国是否为法治国家,是否为法治强国?
教师展示相关资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教师:同学们,通过阅读材料,你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略)
教师:自1999年提出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来,我国在法治与德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阶段,违法犯罪现象依然存在,公民的法治意识仍然不高,法律还没有完全铭刻于人民内心,没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信仰。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第88页内容:
分议题5:法治强国是否能够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思考法治强国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梦的关系。
教师播放视频。
学生看完视频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法治强国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法宝。
[设计意图]教师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思路设计分议题,探究“奉法者强则国强”的原因,从而突出本节教学重点。
分议题6: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增强自身法治意识,认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敢于、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八、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道理。在奉行法治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历史将接力棒传递给了我们,我们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让法治成为我们内心的一种信仰,让社会上的每个角落都洒满公平正义的阳光。
[点评]
面对义务教育新课标、新教材、新的中考政策的“三新”局面,大思政时代如何做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课利用议题式教学的时效性、思辨性、趣味性等特点设计了“奉法者强则国强”这个总议题,然后围绕总议题设计为何“奉法”、为何“国强”、怎样“奉法”实现“国强”的具体内容,对总议题进行探究。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窗口,是建构学生意识形态的关键学科,是提升学生政治认同和法治修养的有效平台。基于学科特点,该教学设计以党的二十大为背景进行编写,首先以春晚小品《坑》导入新课,体现议题式教学的时效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通过学生讲法律的方式引出本课课题“生活需要法律”,让学生明白“躺平式干部”需要以法律、纪律对其进行约束,从而增强做人做事要拒绝“躺平”、“躺平”不可取的意识。
在教学设计的第一部分,该作者选用有趣的“飞花令”“我来说法律”“读课文回答问题”活动,让学生明白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尊重其认知领域,体现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人文特质。在第二部分,开展现代法与古代法的本质区别的探究,带领学生穿越千年时空,用情境迁移刺激学生感官,鼓励学生思辨,将王权至上的古代社会与人人平等的现代法治社会进行对比,突破“发现法律本质特征”这一教学难点。在第三部分设计四个分议题,激励学生树立强国梦想,坚定法治强国信仰,激发爱国热情。
1. 亮点
该设计是以学生“说”为主要活动的法律知识探究课。一说法律知多少,二说法治多重要,三说法治强国不是梦,由此把知识的理性内容变成学生能说的感性话题,以议题式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该设计中,作者选择的背景素材具有时效性、趣味性、可探究性的特点。学生可根据素材提示快速理解教师的意图,教师抛出的问题也“可议”“能议”“好议”,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特点,因此学生能独立完成或协作完成本课内容。
本课议题的设计还具有开放性与德育性的特点。立德树人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无论是生活需要法律、时代需要法律,还是强国梦需要法律的议题,都将情境案例与新时代对少年的期待贯穿其中,既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与讨论能说尽说,又时刻不忘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不足
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应以一个一个明确的设问为主,或设计一些系列性问题,才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让学生表达有广度。在这一方面,该教学设计仍有上升空间。
分议题“你期待的法治强国是什么样的?”中缺少案例支撑,其实可选择教师(学生)购物时出现问题并依法维权的案例为情境,对分议题进行探究,这样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该环节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