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高校国际学生燕赵文化实践模式建构

2023-07-07史洪存

关键词:国际学生

摘 要:文化实践是培养理解中华文化和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学生的重要方式和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来冀国际学生文化实践还存在对国际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实践内容趋同、目标与功能定位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立足校内项目,放眼校外资源,通过打造品牌课程和教材、开发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共建校外实践基地、设计聚焦河北发展的游学项目等举措,能够有效提升来冀国际学生燕赵文化实践成效。

关键词:国际学生;燕赵文化;文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DOI:10.7535/j.issn.1671-1653.2023.02.011

Construction of Yanzhao Cultural Practice Model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the Universities in Hebei Province

SHI Hongcun1,2

(1.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24,China;

2.College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China)

Abstract:The cultural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key link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have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real culture, such as insufficient support for teaching, monotonous construction models, insufficient prominence of target functions, inadequate operation mechanism.The way to solve this dilemma is to base on the on-campus projects, take a broad view of the off-campus resources, design the study tour project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bei Province,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by creating the on-campus brand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developing the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improving teachers' cultural literacy, and jointly building the off-campus practice bases.

Keywords:international students; Yanzhao culture;cultural practice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P35)这为我国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应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将来华国际学生文化教育作为国际文化交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国家与中国开展交流、往来与合作时需要一大批掌握与精通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本土化人才。汉语国际教育可以帮助来华国际学生认知和理解中国文化、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建立起中国印象。《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令第42号)、《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号)等文件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当组织来华国际学生参加中国国情和文化体验等活动,帮助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学习、生活环境,促进来华留学生与社会的正面良性互动。其中《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中国概况”应当作为国际学生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中国概况”课程属于文化类课程,课程的目的是让国际学生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2](P30-33)。以“中国概况”为代表的文化实践和教学不仅能够发挥高校的文化傳播功能,还能够培养出一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学生,服务于国家的未来发展建设。

来华国际学生文化教育是一项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伟大战略布局密切相关的事业,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方式。目前,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对于来华国际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播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例如,宋海英[3](P86-90)对河南省高校来豫国际学生中原文化认同进行了调查研究。张巍[4](P119-130)对国内25所高校的1 199名来华国际学生的文化智力进行了分析。柯齐等[5](P24-29)对云南大学国际学生对云南地域文化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胡雪松[6](P42-45)对华侨大学华裔新生代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提升策略进行了研究。综上,已有研究多为来华国际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与传播研究,鲜有来冀国际学生燕赵文化传播与实践模式建构研究。燕赵文化积淀深厚,具备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河北当代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这些都为来冀国际学生的文化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全省范围的燕赵文化实践模式的建构对于推动燕赵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河北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笔者试图从当前燕赵文化实践的现状与背景出发,对来冀国际学生文化实践存在的困境和问题进行剖析,探讨解决困境的文化实践模式,有效提升来冀国际学生燕赵文化实践成效。

二、文化实践模式建构的意义和必要性

近年来,河北省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来冀国际学生的文化教育和传播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但是在明确发展方向、统筹发展目标、分解实施任务、优化发展措施等方面尚未形成足够的发展合力,没有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发展资源的最大效能,各学校、各部门之间协调性有待提升。因此,建构适合来冀国际学生的互动性、开放性的燕赵文化实践模式势在必行,这对于传承和弘扬燕赵文化、全面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减缓“文化休克”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家奥伯格(Oberg)首次提出“文化休克” 的概念:“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7]( P167-221)对于来冀的国际学生而言,初来中国短暂的新鲜感后,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的不同,加上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很容易出现文化冲突与隔阂,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给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文化实践具有可触可视、可深可浅的特点,尤其是对来冀时间较短的学历国际学生和非学历短期语言生的作用更大,能使学生不囿于语言能力的限制,用综合感官的形式认识和感知中国文化,提高他们对燕赵文化的认同和亲近程度,使他们能更快融入到学习和生活所在地的文化氛围中,有效减少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冲突,有利于消除“文化休克”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燕赵文化的内涵

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国际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很有必要,文化实践体验活动是国际学生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跨文化研究领域著名学者莫兰(Moran)提出了“文化体验理论”[8](P6),他认为外语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对于外国文化的体验过程,是学习者体验与他所学的外语语言相关的一系列文化内容的过程,文化学习能够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教学课程与内容的分层级、分梯度合理设计,组织来冀国际学生首先对燕赵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点”进行体验与学习,由易到难,最终实现对“知识链”的整体把握,达到对“面”的理解与接受。国际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中燕赵当代发展文化的学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尽快完成个体与环境间的交互整合,形成对燕赵文化的客观认知与理解。

(三)有利于燕赵文化的传播

许嘉璐先生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是要进行全面的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彼此的心灵。这是国际形势的需要,中国的需要,也是当今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需要。” [9]( P14-20)高校具有传播中华文化的职责,来华留学生教育正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高校履行文化传播职责和使命的具体体现。“来华留学生是大学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功能的重要资源,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需要付出边际成本最小的对象人群之一。”[10](P99-103)

在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大环境下,国内招收国际学生的高校纷纷建立了中国文化实践基地,基地的建设根植于中国文化,具有东方文化气质和意蕴内涵。来冀国际学生的燕赵文化教育可以带动燕赵文化“走出去”,实现燕赵文化的再传播。从传播的特点来看,以来华国际学生为载体的文化再传播,属于含蓄的柔性传播[11](P56-57),能让受众群体更加自愿、主动接受中国文化,要比官方行政要求效果更好。

(四)有利于燕赵文化认同感的养成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 [12](P4)。我国对文化认同的研究始于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13](P15-22)文化概念的提出。来华国际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始于第二语言习得,文化认同可以理解为来华国际学生对非本国文化特征的接纳和认可。

燕赵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燕赵文化的实践和体验有助于促进来冀国际学生对燕赵文化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还能开阔国际学生的文化视野,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潜在影响。归国之后,他们在河北学到的燕赵文化知识、中华文化价值观会在本国进行二次传播,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燕赵文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燕赵大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且独特的文化艺术,河北梆子、井陉拉花、唐山皮影、曲阳石雕、蔚县剪纸、衡水内画等代表性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必不可少的素材,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展示着燕赵文化的独特魅力。

2007年以来,河北省在韩国、美国、英国等13个国家设立了13所孔子学院和20所孔子课堂。河北省有17所高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其中2所高校具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河北师范大学具有汉语国际教育博士学位授予权。河北省建有4个国家级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和32个省级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多年来累计向海外选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5 000余名,具有较为深厚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基础。

河北省以品牌项目打造为抓手,利用丰富的教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省内来华国际学生招生高校平台开展各类文体项目。目前 “冀之光”系列赛事已初具规模和知名度,形成了包括河北省外籍师生汉语技能暨中华才艺大赛、河北省外籍师生中华戏曲大赛、河北省外国留学生汉语辩论赛、河北省外国留学生中国书法大赛等大型汉语国际推广品牌。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感知中国——走进河北知名企业”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活动,增进了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国际学生对中国当代发展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开展的活动,如,走进传统村落闹元宵、走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花脸社火等吸引了外籍师生的广泛参与,掀起了在冀外籍师生汉语和燕赵文化研习的热潮。

目前,河北省對于来冀国际学生的文化实践推广工作上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还存在着对国际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实践体验模式内容趋同、目标与功能定位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因此,完善燕赵文化实践模式迫在眉睫。

(一)对国际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

来冀国际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所学专业不同、留学目的各异,因此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了解、认知和需求层次也大相径庭。目前河北省高校对国际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尤其是对于中华文化认知程度的“文化智力”的分析更少,教学内容大都是武术、茶艺、书法、剪纸、戏曲等。从实践上看,部分国际学生初次来到中国,对中华才艺的认知甚少,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所以可能导致课堂效果不尽人意,甚至还会对这些实践体验内容中隐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产生歧义。

(二)实践体验内容趋同

目前来冀国际学生的文化体验主要还是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观与体验,集中在传统的美术、书法、戏剧、曲艺、杂技、舞蹈、传统节庆等内容,对中国当代文化涉及的相对较少。中国现今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当代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应该成为来华国际学生认识中国的重要内容。同时,相较于传统文化的现场体验,多媒体数字文化体验互动平台建设还远远不够。另外,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特点开展的特色活动还非常有限。

(三)目标与功能定位尚不明确

一般来讲,针对来华国际学生的文化实践活动的主要功能和目标是实现国际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体验和认知,通过教授中华文化进而完成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但目前河北省招收国际学生的高校对于国际学生的文化教学整体上偏重于文化体验,教学和研究功能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理论层面的建构也未见有相对成熟的成果。文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凝练和总结可以促进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又能对文化实践提供指导,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开展系统的、原创性的研究,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是当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重点。

(四)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河北省针对来冀国际学生的文化实践还缺乏有效的目标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缺少顶层设计。同时,全省范围人、财、物的统筹协调以及联动机制还未形成,导致校际间的已有文化资源共享率较低。因此,文化实践的整体设计应加强,在保证实践体验的多样化与层次性要求的基础上,建立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来冀国际学生燕赵文化体验模式。

四、文化实践模式建构的对策建议

(一)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

跨文化心理学家贝理(John Berry)的涵化策略理论[14](P701)认为,新的个体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情境之后,一般来讲会出现分离、边缘化、整合、同化等四种不同的适应阶段。从经验来看,国际学生来到目的国后,初期处于分离和边缘化阶段,再逐步过渡到整合阶段,最终达到同化阶段,能够理解、认同目的国的文化。

基于此,燕赵文化实践要紧密围绕燕赵文化“走出去”和服务“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河北省体育、历史、文化优势和社会力量支持,以弘扬燕赵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遵循“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既要注重文化理论的思考,也要考虑对外传播实践”[15](P161)的理念,将燕赵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具有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育人资源。

燕赵文化实践模式建构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将燕赵体育、历史、文化进行创造性融合,为国际学生提供燕赵文化直观体验和认知;二是整合各级各类资源,打造各类品牌活动,提升燕赵文化实践推广实效,强化国际学生对燕赵文化的认同理解和知行培育;三是外宣和活动相融合,形成燕赵文化推广发展合力。最终打造具有河北文化特色,集汉语推广、美学培育、体教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燕赵文化实践新模式,切实提升体验成效。

(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来冀国际学生燕赵文化实践模式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成立由河北省教育厅为主办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专门的办事机构,配备专职行政管理人员。领导小组实行联席单位参与制管理,由主办单位牵头,承办单位负责统筹协调,各参与单位联席参加,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制定来冀国际学生燕赵文化实践基地发展规划及建设方案,保障配套条件,推进实践体验项目组织实施,并根据本单位实际承办相关游学路线、培育品牌项目。各联席单位每年按要求上报传统文化基地工作年度报告,由主办单位每年对联席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考评认定,实行末尾淘汰和动态参与制度。

同时,制定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实践基地的运行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另外,应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文化实践体验活动开展、基地建设、人员队伍建设等顺利进行。

(三)打造校内外优质实践项目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吴伟克教授创立了“文化体验”教学法。他提出国际学生的语言学习活动要投置于文化体验的大场景中,教师应该最大程度帮助国际学生实践体验、认知了解并能够融入到他所在的语言学习对象国的文化之中[16](P7-13)。“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设置真实的或虚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注重学生的参与性[17](P57-60)。在对国际学生燕赵文化体验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要有目的地创设教学实践情境,立足于学校现有项目,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引导国际学生主动参与燕赵文化实践和体验活动,使其能够深度感受燕赵文化的内涵。

1.以校内项目建设为主体

第一,打造校内实践体验品牌项目。利用中国传统和民俗节日,开展主题性文化实践和教育活动。例如,春节包饺子、元宵节滚元宵、端午节包粽子和中秋节制作月饼等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一年一度的国际学生“中外美食节”制作和展示活动。开展书法、国画、篆刻、剪纸等常规性中华才艺课程。开展瓷器制作拉坯、中国结编织等民间艺术和工艺体验活动。在传统曲艺体验方面,可以邀请校内外相关教师开展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相声等国家与地方曲艺的欣赏与学唱。在体育和舞蹈方面,可以外聘教師开展如邯郸永年太极拳、沧州武术、井陉拉花、昌黎地秧歌等项目。例如,河北师范大学为国际学生开设了《中华才艺——书法、国画、篆刻》和《邯郸卢氏太极拳习练》课程,河北科技大学开展了非遗进校园动态展。

第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赛、学术讲座等活动形式开展国际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河北国情及燕赵文化教育。校园活动使国际学生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体验和认知传统文化。加强国际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和业务指导,以此增进国际学生的团队性和归属感。国际学生社团与中国学生社团合作互动,或者中外学生共建社团,为中外学生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推动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第三,推进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构建来华留学文化育人体系,需要优秀的、多元化的文化要素作为支撑。只有优秀的文化基础,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18] (P157-160)。因此,应开发适合来冀国际学生的燕赵文化课程,组织编著反映燕赵优秀文化元素、体现当代河北发展文化的教材。如河北师范大学为国际学生开设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材为学校老师编著,极大地提升了国际学生对燕赵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第四,提升教师文化和才艺素养。在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的选聘环节应加大对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比重。同时,加强对现任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使任课教师真正掌握和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讲解者和传播者[19]( P138-143)。

2.共建燕赵文化实践基地项目和游学路线

第一,推进燕赵文化实践基地建设。河北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这些优秀文化资源是国际学生文化实践模式建构的关键。遴选共建一批具有燕赵文化代表性意义的基地,如河北省博物院、吳桥杂技大世界、沧州武术文化展馆、武强年画博物馆、衡水内画博物馆、曲阳定瓷艺术馆、河北省中医院博物馆和正定国家乒乓球基地等,作为来冀国际学生对燕赵地域文化全方位感知和认同的文化实践和体验基地。利用这些基地开展河北梆子、衡水内画、井陉拉花、蔚县剪纸等河北传统文化民俗实践体验项目。通过沉浸式体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实践中的接受与传播,用“国际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的呈现力、诠释力和传播力。

第二,设计燕赵特色文化游学路线。燕赵特色文化游学路线是基地活动开展的主要抓手,也是对燕赵文化的二次挖掘和整合。通过开展基于不同行业、不同内容的文化游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河北特色传统文化及当代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受力。用“河北名片”讲好河北故事,在时空的变化中增进文化沟通和认同。游学路线设计可包括张家口泥河湾遗址群等河北省历史文化宝库、保定长城新能源汽车以及雄安新区城市发展为代表的“经济强省、美丽河北”[20]发展“名片”、“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20]的塞罕坝精神、安国市中药都厚重的千年药文化底蕴以及张家口冬奥会的“可持续发展精神”等一批具有鲜明河北文化发展特色的项目,让来冀国际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燕赵文化,为河北省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增加助力。

来冀国际学生燕赵文化实践模式的建构应紧紧围绕燕赵文化“走出去”和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求,将美学、体育、文化理念进行创造性融合推广和弘扬,深化国际学生对燕赵文化认同理解和知行培养,打造具有燕赵文化特色,集汉语推广、美学培育、体教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汉语国际推广平台,促进来冀国际学生的培养和燕赵文化的传播,有效提升文化实践成效。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2]韩秀梅. 谈《中国概况》课的教学思路[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5).

[3]宋海英.河南高校留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提升路径研究[J].黄河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3(6).

[4]张巍.来华留学生文化智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

[5]柯齐,王瑞红.留学生云南地域文化学习需求调查与分析[J].教育观察,2023(10).

[6]胡雪松.华裔新生代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现状及提升策略——以福建某高校为例[J].教育探索,2023(1).

[7]Oberg K.Culture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I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 1960(7).

[8]陈蓉.在华汉语强化教学项目中的文化体验研究——以CIEE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9]许嘉璐.继往开来,迎接汉语国际教育的新阶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10]贾兆义.来华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支持系统构建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

[11]关春芳.文化传播与高校留学生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2(7).

[12]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14] Berry J W.Acculturation:Living Successfully in Two Cultur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5(6).

[15] 陆静.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文化建设卷)[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

[16] 吴伟克,王建琦,杨双杨.体验文化教学法若干原则(上)[J].国外汉语教学动态,2004(2).

[17]刘书艳.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4).

[18]刘福来,李东斌.地方高校地域文化育人体系的探索[J].社会科学家,2016(1).

[19]李娜,刘宝存.文化间性视域下我国高校来华留学文化育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

[20]徐运平,张志锋,张腾扬.河北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优异成绩单[N].人民日报.2022-08-10(02).

收稿日期:20221205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HB21JY044)

作者简介:史洪存(1983-),男,河北滦南人,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助理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书法学、文艺美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国际学生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国际学生服务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来华留学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向研究
北美留学生教育现状及政策评析
“互联网+”时代国际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国际学生网络党支部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美国留学教育动向及影响因素探析
中德高校国际学生本科招生录取标准对比研究
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学生流动分析
遵从市场引导机制 力促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