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我是二本师范生
2023-07-07王晴
王晴
“宇宙的尽头”又多了一项选择:考教资、当老师。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的教资报名人数达到了1144万人,这个数字比2019年多了300多万。涌入的人越来越多,门槛却在变得越来越高。此前,教育部表示,我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已全面达标,行业的饱和度可见一斑。
这样的形势,对走在成为教师路上的师范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找到了一些毕业于二本师范院校的学生聊了聊。不同于媒体上经常被报道的“名校”“重点”“高薪”等发达地区、高学历人才的光环,他们的去向也许只是“小学”“私立”“县中”等关键词。
求职前后的种种磋磨让他们发现,在漫长的人生中,没有一个叫做“上岸”的终点。若要过得快乐一点,最好的办法也许是不再把这场旅程看作竞争。
学会取舍
“我们专业上一年真实的学生就业率在30%左右。”
听到这句话,小丸猛地把头抬起来。大三,遗传学的老师在讲台上随口说了这个数字后,重新回到课程内容上,小丸默默记下。后来就业指导课的老师也说,本专业不只是这两年就业率很低,而是每年都很低。他说:“我们专业绝大部分学生,出来都是当不了老师的。”
一时天旋地转。她脑中只剩下一句话:“那我不是要失业了?”
小丸是广东一所公办二本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2023届毕业生,她的专业培养方向是师范生,在上就业指导课之前,她从没认真地考虑过就业问题。直到“30%”出现,求职开始成为一个魔咒。
秋招开始后,她不敢闲着,每天关注和专业相关的招聘信息,公办学校、私立学校、生物公司……投了大概15份简历。但临近12月底,她没有收到一份复试通知。
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生物教师的招聘名额都很少。以小丸老家惠州的招聘为例,惠州市教育局一次招聘四百多个岗位,只有两个岗位空给生物老师,有的批次甚至不招生物老师。“只要有岗位招你,你都要偷笑了。”小丸说。
与生物专业招聘变少相关的是生物学科在广东新高考模式中的遇冷。自2018年广东实行新高考制度以来,除语数英三科外,学生可以在物理和历史两科中二选一,生物、化学、政治、地理四科中四选二,参加高考。为了增加专业选择范围和考试把握,生物往往是被学生冷落的学科。相应地,对生物老师的需求也减少了。
情况类似的还有化学科目。“像化学,基本需要研究生学历才能教高中,剩下的初中化学只有一年,需要的老师也很少。再往下,就只有小学科学了。”就读于湖北某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的许平说。
求职目标定在长株潭地区的齐弦也印證了他的判断。“上一年,整个长沙招聘的中学化学老师,社招加人才引进,只有十个岗位。”她说。今年的情况稍好,已放出来的岗位便有20个,她稍微松口气:“比起竞争激烈,最怕的是连竞争机会都没有。”
在学校的招聘群里,学生们切身感受着自己和心仪职业的距离。秋招开始后,地方教育局组织老师奔赴各个学校开展校招,他们的校招点基本在当地最好的师范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
在湖北,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微信群内挤满了招聘信息,一些重点学校会直接与学生辅导员联系,希望老师提供内推,与之相对的是别的学校招聘信息寥寥,微信群里零星出现的,大多为县中招聘信息。许平清楚:“比较好的单位都不会来我们学校招聘。学校一般会社招老师,应届生没有教学经验,没有优势。”
实际的求职中,城市、学段、编制这三样因素必须进行取舍。为了尽快“上岸”,许平调整了自己求职的期待。在湖北,若想教化学,他只能到偏远地区的中学寻找职位。他希望能留在武汉,但在一线城市,自己的学历并不是很够用。因此,他将目标瞄准在一所私立学校的小学科学岗位,简单,无编,但地理位置好。
目标调整后,他如愿获得了教职。
后来他得知,这所学校在自己的学校只招了小学科学老师,但在湖南师范大学这样的师范院校,他们招了应届生教高中化学。想了想,许平补充说:“他们可能不是不信任本科生,只是不信任我们学校的本科生吧。”
校招的门槛从一开始便设定好,即使同是教师这一职业,内部也包含着一条职业鄙视链,最高级的是一线城市重点学校的有编制教师,随后是其它地区的有编制教师,当一线城市和家附近的体制内都进不了,学生们便会退而求其次,寻找民办学校教师岗位或代课教师,再不行,便进入教培机构或寻求转行。
受外部因素影响,在越来越多毕业生求稳的当下,一线城市中小学的简历池里往往挤满了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二本师范生在其中难得垂青。
以深圳为例,学生们在社交软件上互相询问其投递门槛,得到的消息基本为研究生起步,普通师范生往往在简历关便被筛下来。奔波一番后,他们渐渐学会调整自己的职业期待,或准备考研,或将重点放在家附近的公立学校。对仍留在教师行业内的学生而言,只要没有编制,他们都会韬光养晦,伺机等待社招入编的可能。
最终上岸
与此同时,更多学生开始准备考研。本科在浙江一所二本院校就读的张冉曾经便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早在她读大四的2018年,班里已有一小半学生准备通过读研提升就业竞争力,四年过后,这个数据已变成许平班上的一大半。
学校有一栋教学楼,晚上专门开放给考研的学生自习。备考时,张冉总会在图书馆坐到十点闭馆,随后再到教学楼自习至十一点多。每次她走进自习室,八九层的教学楼里都已坐满了学生,直到她离开,仍有许多同学还在用功。
和找工作相比,考研是一段充满希望的经历。张冉觉得,“每天去学习,吃饭,过得很简单。这时的心情会特别平静”。她是一个认准了事情便有很强执行力的人,从大三决定考研开始,她每天早上六点多出门,直到晚上十一点多才回寝室。本校的考研大军只有一小半成功上岸,张冉便是其中之一。
读研对求职的收益是明显的,通过考研就读华南某师范院校的张冉在后续找工作时,成功上岸深圳南山区教招。这个区作为深圳的教育强区之一,历来条件优厚,如果没有研究生学历,她可能连简历筛选都无法通过。
但即使通过了学历关,研究生学历能敲开的门也大不如前。
湖北的贝壳便在自己的家乡频频受挫。本科就读于湖北某二本院校的她通过考研,到了福建一所省属师范院校读研。9月秋招开始后,她便向家乡附近的中学投递了简历。湖北的教师招聘开始得晚,只要家附近的學校有名额,贝壳都一一认真准备。
教师编制的考试形式主要为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构化和试讲三种,贝壳一共找了五个老师帮助自己准备面试。从9月开始,她每周都会录两到三个试讲视频,请前辈帮忙看自己的问题。第一次试讲,前辈把她骂得狗血淋头,“这种状态,当不了老师”。贝壳不甘心如此,每个试讲视频都录五六次,每周练习十几次课,一点点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如此集中训练了三个月,前辈告诉她,你可以上讲台了。
第一份简历是9月23号投的,一周后,没有收到回音的贝壳打电话给招聘老师,沟通中她得知学校已收到几百份简历,正在一一查看。这所学校开放的岗位不到20个,数百个无形的竞争者忽然被点出来,贝壳真正感受到寒意。这所学校之后仍在公众号上发着招聘信息,但没有给贝壳任何后续的消息。她知道,自己被婉拒了。
复盘这次求职经历,贝壳猜想,对方作为一个一本率有60%以上的中学,不信任她的第一学历也情有可原。她放低期待,给一所县中投了简历。
往年这所学校招聘的教师学历不算高,几乎没有一本研究生,贝壳作为其中一员,认为自己有一定的竞争力。她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准备学校的试讲视频,直到嗓子录哑,才终于发出一份自己还算满意的试讲。但这次招聘仍然不了了之。后来她还向另外五所中学投了简历,均未收到复试回应。
沮丧的情绪一时淹没了贝壳。“专四、专八、四六级、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书,我全都有,本硕专业一致,还有出国交流经历,除了本科是个短板,为什么一个学校都不理我?”
她和家里人分析自己不过招聘的原因,理由越想越离谱,她怀疑可能因为自己录试讲视频时化了妆,不符合教师朴素的形象,母亲怀疑现在国际形势不好,她的出国经历可能影响简历。贝壳想:“为什么我考研究生出来了,却连县城都回不了?”
转机出现在12月。自我怀疑了两个多月后,投向深圳的申请迎来回音,在深圳,她如愿上岸。
她有同样优秀的学姐和同学,但在今年的秋招中,他们或因往届生身份遭遇更大竞争,或因报考初中学段无缘上岸,种种原因之下,贝壳成为同学中早期上岸的佼佼者。她说:“以我当前的学历能考到深圳的小学编制,也是把我的学历用到了极致。”
从迷茫到努力
像张冉和贝壳一样早早对自己做好规划的人不算多数,更多学生只有到找工作和考试时才发现,按照学校的步伐上课、考试,是远远不够的。
报本校,学生物,当老师,这些都不是小丸自己的选择。正因如此,她在大一大二时没有太多“野心”,只是跟着大部队的节奏走。
班上有同学大一便申请进老师的课题组,种种亮眼的平时表现为他们赢来了加分。如今他们都在准备考研,小丸也不敢落后,同样准备着考试。但她心知,复试的时候,这些荣誉加身的同学将比她更有优势。
高考填志愿时,小丸曾表达过自己想从事医疗行业的意愿,就算当一个护士,她也觉得是很有意义的职业。但家里人出于“女孩当老师轻松又稳定”的心理,帮小丸把志愿填了。她连自己志愿表上哪个专业在前都不知道,就这样踏上了家里人选择的道路。对此,小丸没有做太多反抗。作为女孩,她除了乖顺,没有太多选择。“我还有个弟弟。如果你不乖的话,他们就会更不喜欢你了。”
她也曾试着喜欢上教师这个职业。实习时,带教老师给了内向的她很多上讲台的信心。公开课结束后,老师们围着她,夸奖她的知识点讲得很清晰,学生的课后作业也显示出她讲课的质量,应掌握的知识点都一一体现。传递知识给人带来的意义感让小丸慢慢觉得自己也能做好这项工作,但稀缺的工作机会让她一再陷入迷茫。
小丸曾考虑进入生物公司,但沉默的邮箱告诉她,对师范生而言,他们和非师范方向的生物专业学生比起来没有太多竞争力。
由于培养方案的不同,师范生更注重教学技能的培养,比非师范的学生少很多实验机会。此外,生物公司的研发类岗位往往要求应聘者有一定的项目经验,这类机会在条件简陋的本校并不多。即使在同等经验的前提下,还有大批985、211类院校的生物专业学生和他们一同竞争。种种条件筛选下来,小丸发现留给自己的岗位只剩下销售。
小丸的父母是多年的教师,他们凭着朴素的工作经验,曾劝小丸试试别的学科岗位,比如语文或英语。现实冷冷地否决了这一想法。随着考编学生增多,校招岗位对专业的要求都变得更高更严。各学科对报考者的专业是否一致都有严格的限制,曾经的跨专业考编在如今基本不再可能。
在招聘简章上,每个学科后往往跟着一串专业代码,如果考生的专业代码和招聘简章上列出的不一致,还需出示学校证明,证明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与要求的专业大体一致。在一些要求严格的地区,本硕专业不一致也会成为简历不通过的理由。社交媒体上,不乏名校生分享自己因专业筛选不通过无缘珠三角教招的信息。
毕业季,面对生物专业找工作的困难,家里人偶尔会流露出为小丸选了这个专业的歉疚。小丸曾试着提出自己对工作的看法,去当一个普拉提教练。
高三,在备考压力最大时,小丸接触了瑜伽,随后慢慢学习了普拉提,还考取了瑜伽的教培证。作为一种与康复训练相关的运动,普拉提以另一种形式满足了她对医疗的喜爱。
她有些害怕生育,害怕未来可能会有的身体变形,普拉提让她逐渐拥有掌握自己身体的自信。她想,自己未来的工作也许可以专注于孕产后的调理,帮助女性通过练习普拉提,改善腰痛、漏尿等问题。比起在实验室里等待漫长的实验结果,帮助人锻炼出健康的体态更让小丸有成就感。
这一提议毫无意外遭遇了强烈反对,在父母眼里,普拉提教练是一种吃青春饭的新鲜职业,不能给小丸带来稳定的收入,一旦遭遇类似疫情的冲击,她随时可能失业。
和高考填报志愿时一样,她暂时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你还在依靠家里人时,你是不能起冲突的。只要起了冲突,自己就是错的那一个。”转行需要金钱,成为一名普拉提教练需要五万打底的培训费,此后每年也要定期学习,以应对工作时输出过多的匮乏。她已经想通了,决定暂缓考研,先找一份工资高一些的私立学校教职,为后续的普拉提课程培训攒钱。
“就算成功读研,最后依然是当自己不喜欢的生物老师,那有什么意义呢?”放弃考研的决定小丸没有告诉家人,依然假装着复习。未来能找到一份怎样的工作,她也不是很清楚,但不管怎么说,她要尽力为自己的未来开始努力。
“教学生是很有意思的事啊”
对上岸的学生来说,拥有教职也不是终点。
得到深圳的教职后,张冉曾去试教过一段时间,但最终她选择了回家。
在正式入编前,许多学校都会邀请求职者前来跟岗学习一段时间,张冉也在11月上岸后到了录取自己的学校。老師们很喜欢她,跟岗期间,张冉上过一节公开课,课程结束后,来听课的校长说,这是这个学校的后起之秀。
学校的教研气氛也很好,学校内部有共享的教学课件,教研组的老师们会在教学时更新整合课件,使其前后连贯。身在教育改革前沿,每位老师都身兼数职,写论文,带活动,寻找课堂创新点。虽然张冉教的是小学,但她丝毫不敢怠慢。
但身在异乡,孤独感忽然伴着感冒一同袭来。彼时她已经和学校签约,即将把户口和档案都移过去。要办手续时,一丝犹豫和恐惧涌上心来。真的要来深圳了吗?她自问。对她而言,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父母亲人都在郑州老家,读书时的朋友也散落各地。感冒持续了二十多天,病中,她哑着喉咙准备公开课,下班回到寝室,父母劝她,不如回家。
最终她选择了回去。郑州的教招持续到来年7月,暑假过半,张冉终于结束了老家小学的面试,重新上岸。对比两所学校的教学氛围,张冉直言有不小的差距。
由于压力变小,老家的老师们对集体备课一类的教研活动不会那么上心,备课时,老师们往往将各自的课件放到一个文件夹里,不作整合便结束了工作,许多要求最终沦为形式主义的表演。
更多的挑战分散在细碎的日常。教师工作不只是教育教学,他们往往要做许多行政类事务。疫情期间,每个班主任每天都要统计班级健康情况,老师作为家校共育的桥梁,要让家长在各种表格上填写数据。
张冉每天早上八点在群里发布通知,工作间隙要不停催促,但到了一天结束时,数据往往仍有缺漏。“这不会一直占用你的时间,但你会一直记着这件事没有完成。”
对于最终选择留在教师行业的年轻人来说,这些都是他们必须要接受的事情。在琐碎之外,教育行业还是以其发展性吸引了新进的老师们。除了行政事务,张冉觉得,最开心的事是和学生们呆在一起,看到他们一点点的成长变化。
张冉现在供职的学校在郑州市较偏的一个地区,生源质量不算好,有的孩子喜欢说脏话,有的孩子还会偷窃。一个午后,班上的学生向张冉反映自己迪士尼的电子手表不见了,孩子们说,以前一二年级时,班里也有人偷东西,但最后都不了了之。
张冉临时开了个班会,在会上,她假装已经知道是哪个孩子偷的,但并不点破,只是告诉孩子们,学习成绩并不是老师定义人的标准,但道德问题是老师的底线,她希望学生们认识到,在谈学习之前,首先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好人。她没有说很多,几句话后,张冉沉默下来,给孩子们冷静的思考时间。
两天后,失踪的手表默默回到了学生的抽屉里。张冉没有再提这件事。她至今不知道手表是谁拿走的,但是后来,班里再没发生偷窃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张冉发现,虽然各地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学校内部仍然难逃优绩主义。相比之下,她在自己的班里强调的是对孩子们的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善意包容着孩子们各种各样的兴趣,无条件地鼓励孩子们尝试。
如今她带的班是老师们公开课时最喜欢选的班,当有学生没被老师选中回答问题,甚至还会撒娇哭泣。
谈到自己班的孩子,张冉有些骄傲。回顾自己成为老师的历程,她说,教育对孩童时期的自己而言,曾经像一种信仰一样。她喜欢孩子的单纯,而这份热爱能抵消许多琐碎。
“给人带来影响,而且能获得大家的感谢,这是很有意义感的事。”还没成为教师的贝壳说。小时候,她曾和自己的一名老师对呛,老师让她背书,贝壳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你让我们背,你自己不背?”闻言,这个老师立刻把课文背了一遍。后来每次上课,她也会在课前给学生们背一次书。这件事贝壳一直记到现在。面对如今许多人对教师职业的劝退,她说,“学生是灵活的,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学生又不是让我去拧螺丝,是很有意思的事啊。”
(沈雨欣摘自微信公众号“学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