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爆表的逐“热”之旅
2023-07-07侃侃建国
侃侃 建国
炎炎夏日,很多人希望找个凉快的地方消夏避暑,但也有一些人却向热而行,在高温爆表的地方为夏日之行再添一把火。
廷巴克图:被风沙包裹的明珠
高温、干旱、不毛之地,说起这些词,人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沙漠,一望无际的沙海中,阳光和流沙不知道吞噬了多少生命。而提起沙漠,人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横贯非洲北部,全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这片巨大的沙漠面积相当于美国,气候条件恶劣,被认为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有一张很有意思的世界地图,显示晚上灯光的密集度,一般认为夜晚灯光越密集的地方就越繁荣。在撒哈拉沙漠地区,埃及的尼罗河沿岸和三角洲地带灯火通明,北非地中海沿线有些许灯火外,整个撒哈拉沙漠地区几乎一片漆黑。不过,在这片沙漠的深处,却藏着一颗人类文明的明珠,它曾经是西非和北非骆驼商队的必经之地,北非与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的交汇点,历史上非洲西部地区最为著名的商业、宗教与文化中心——廷巴克图。
马里,是一个位于非洲西北部的内陆国家,整个国家的形状就像一个沙漏,北部深入撒哈拉沙漠,而南方又和广袤的非洲热带草原连成一片,最南边还有一些热带雨林。而廷巴克图,则是位于马里的中心地区,紧邻撒哈拉沙漠。全年日均气温都在30度以上,在夏天的时候四五十度是常事,热风裹挟着黄沙几乎随时都能将这里吞噬。不过还好,非洲第三长河尼日尔河从城市南方流过,给这里带来了生机,让廷巴克图成为古老的商队深入撒哈拉沙漠之前的最后一站。
当地时间2021年12月14日,在向马里军队移交巴尔汉军事基地的仪式开始之前,法国巴尔汉部队在廷巴克图独立广场进行最后一次巡逻。
前往廷巴克图的道路异常困难,一般都是到达莫普提之后乘坐整整一天的汽车才能到达,也可以选择乘船,有点类似于小型游艇,这样到达廷巴克图的话就需要三天,晚上还可以在岸边露营。其实廷巴克图是有机场的,只不过连年的战乱和恐怖活动让机场关闭了很长时间,近些年才开始重新开放,不过航班数量少得可怜。贫穷、疾病、恶劣的环境加上一些极端组织的长期破坏,即便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去往这里依然充满危机。
廷巴克图北临撒哈拉沙漠,南靠尼日尔河,是非洲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北非阿拉伯人、柏柏尔人文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的交汇点,因此商业往来频繁,民族成分复杂,历史上是一个交通要道、文化中心,许多穆斯林学者和圣徒在此定居,许多著名的书籍是在这里完成和流传的。一般认为,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廷巴克图就是一处图阿雷格人的季节性聚居地,由于其位于水陆交通要道,当时的黄金、象牙、奴隶和食盐都在此集散,逐渐形成了一座富庶的城市。由于图阿雷格人笃信伊斯兰教,廷巴克图也成了撒哈拉以南西非最早的穆斯林城市之一。起初,城市由加纳帝国统治,但同时为众邻觊觎。之后,马里帝国在国王曼萨·穆萨的带领下逐渐兴盛起来,在1324年成功让这里归顺成为马里帝国的一部分。得到廷巴克图就意味着得到了一条黄金商路,自此,马里帝国的财富急剧膨胀,版图空前辽阔,进入了黄金时代。
歷史上关于廷巴克图的描绘:5公里长的城墙环绕在五个城区外。在这个商业性城市里,市场和公共聚集地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空间。
廷巴克图的三座著名清真寺中保留了大量古老的书籍。
在得到廷巴克图之后的第二年,曼萨·穆萨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黄金朝圣”之旅,从廷巴克图出发前往麦加进行朝圣。根据记载,朝圣的队伍包括朝臣、军人、妻妾、奴隶在内,光是随行的仆从就超过了8000人,这个庞大的队伍穿越了撒哈拉沙漠,在7月到达了埃及。在埃及,这位马里国王给当地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除了浩浩荡荡的队伍让人印象深刻,更令人惊讶的是马里帝国展现的财富。这位国王携带了难以计数的黄金,到了埃及之后就开始到处布施和消费,对宗教圣地不吝捐赠,对巧匠学者重金延揽,还直接把黄金送给穷人,传说这直接让当时埃及的金价下跌了一成,直到十年之后仍未恢复。如此豪气的做派让马里帝国的名声开始在北非地区广为流传,甚至影响到了欧洲和阿拉伯地区。
人们对陌生而强盛的马里帝国,对神秘而富庶的廷巴克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世纪的时候,犹太裔制图师亚伯拉罕·克雷斯克斯用六张羊皮纸绘制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地图《加泰罗尼亚地图集》,这幅被称为“中世纪地图的巅峰之作”的地图集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几乎囊括了当时西方人所知的全部世界。曼萨·穆萨的形象被绘在了地图中撒哈拉地区商路的位置,图中他端坐在宝座上,皮肤黝黑,头戴金冠身披长袍,一只手执杖,另一只手则托举金球,旁边的文字写道:这位黑人君主名为曼萨·穆萨。他的领地遍布黄金,是最富裕尊贵的君王。而在曼萨·穆萨结束朝圣之旅班师回国的时候,大批商人和学者也跟随着他的脚步来到了廷巴克图,使得这里的商业和文化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闭上眼睛想象的是廷巴克图曾经的繁荣,而睁开眼睛看到的则是如今的破败。城市的道路以土路为主,白色的塑料袋残片和其他的垃圾已经和地面混为一体;这里的汽车很少,运输工具还是以驴子为主,遍地的驴粪算是给这里的道路“添砖加瓦”了,热风卷起地面上的尘土,不经意间就将这些混合物糊人一脸;房屋大多以土墙为主,龟裂的墙体让人不禁躲远一些,还有一些房子由石头垒成,虽然工艺上不见得多好,但是在这里已经算是豪宅了;路边还能看到一些铁皮房,虽然看上去显得规整很多,不过大多还是被当作仓库或者临时落脚点使用,毕竟这个温度在铁皮房里可能会被烤熟;商店大多还是以棚子为主,用几根木头或者铁管插在地上,上面搭上几块草席子、塑料布甚至不知是什么动物的皮就可以开张了……面对游客的商业区显得稍微“高端一些”,至少有一个店面,有些还用各种产品的招贴画将店面贴满,连同不多的几棵树木给这个满眼土黄色的世界增加了一些色彩。
津加里贝尔清真寺的墙面以尼日尔河中的淤泥和黏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饱受动荡之苦的廷巴克图城市现状。
桑科雷清真寺正在进行修缮工作。
津加里贝尔清真寺是廷巴克图最著名的三座清真寺之一,也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它由三座内院和两座宣礼塔组成。在墙上高处有几根木棍从墙里探出头来,而其他的部分则是被砌在墙里,宣礼塔上面更是插满了木棍,从远处看就像被射满了箭一样,其中一座宣礼塔是这座城市的最高建筑,在市区外也能看到。清真寺的墙面是土黄色的,和城市中其他的建筑几乎融为一体,不过比其他的房子还是要高上很多的。由于之前的一些事件,现在城市中的清真寺只允许信徒进入,所以很多游客只能在外面欣赏这座黄金时代的遗产。据说清真寺内部由200根立柱支撑,墙壁上还饰有各种图案和浮雕,高大的拱形通道也非常宏伟。
津加里贝尔清真寺是曼萨·穆萨“土豪之旅”归来的第一个成果,一位名叫伊夏克·厄尔-图埃金的建筑学家同他一起回到了廷巴克图,并建造了这座标志性的清真寺。在建造过程中,伊夏克采用了当地一种名叫“苏丹-萨赫勒”式的建筑技术,他就地取材,用尼日尔河中的淤泥和黏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先将它们烧成土砖搭建主体,再将黏土中混合稻草、谷壳等和成泥浆,一层层地涂抹在墙壁上,这样一面足够结实的黏土墙就被制作出来了。而插在墙上的木棍也有重要的用途,因为处于炎热的沙漠地区,高温和干旱会让墙体产生裂痕,偶尔的雨水也会给建筑带来致命的伤害,而这时候工人就可以把木棍当成脚手架,爬上去再刷上几层泥浆,将建筑修复如初。这种设计巧妙又务实,并且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让这些看似脆弱的泥土建筑历经数百年依然保持原样。
桑科雷清真寺虽然规模不如津加里贝尔清真寺,但从历史地位上来说却更高一筹,因为著名的桑科雷大学就在这所清真寺中,这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为古老的大学之一。曼萨·穆萨归来后,廷巴克图商业中心的地位并不能让他满足,他还要将这里打造成宗教与文化中心,所以除了清真寺外,他还下令修建了这所大学,并让跟随他一同前来的学者在大学中传授知识。虽然在当时这是一所宗教大学,但仍保持着开放的学术风气,学校内部没有什么权利机构,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在开放式的庭院中时不时还会有“公开课”。而学科设置也非常广泛,除了语言、宗教和文学之外,还有历史、数学、医学和天文学等课程,学生需要10年左右才能毕业,而完成学习课程的学生在毕业时会收到衣服、盐块、牲畜和金钱作为礼物。优越的条件不光吸引了各地的学生前来学习,还吸引了很多著名的学者来此授课或从事研究。人们可以自由出入,这种学术气度被欧洲人誉为“廷巴克图的慷慨”。在这所大学的影响下,廷巴克图文化与宗教中心的地位开始确立起来,与开罗、巴格达和大马士革齐名,是当时著名的伊斯兰学术研究地之一。在著名的电脑游戏《文明》中,就将桑科雷大学加入其中,与金字塔、长城、马丘比丘等人类建筑奇观相提并论,可见这座大学的影响力之深远。桑科雷清真寺最为著名的标志就是与外墙融为一体的巨大宣礼塔,这座梯形的宣礼塔有点像玛雅金字塔,只不过上面依然插满了木棍。
相比之下,如今被改造成博物館的西迪·耶希亚清真寺不管从外观还是底蕴上,比其他两座清真寺都要暗淡一些,但丰富的馆藏依然令人神往,让人从中一窥鼎盛时期廷巴克图的繁荣。后来,马里帝国在无休止的宫廷斗争中走向衰落,1468年,桑海帝国占领了廷巴克图。不过政权的更替并没有影响到廷巴克图的地位,反而随着桑海帝国的发展,这里作为中心城市在商业和文化上臻于鼎盛。
廷巴克图附近的农副产品丰富,是阿拉伯树胶、柯拉果、畜产品集散地和食用盐的中转站,当地人总是头顶着大筐运送货物。
在卡拉库姆沙漠中央,地面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焰坑洞,这里就是“地狱之门”。在洞底,就像数十个火把正在燃烧,有时火焰能够伸展到15米高。
神话一般的地方辉煌落幕
同其他繁盛的古老文明一样,廷巴克图在桑海帝国后期也陷入了衰落。摩洛哥人从欧洲获得了火器,成了地区的强国,并对桑海帝国宣战。1591年,一支由摩洛哥人和欧洲冒险家、海盗组成的军队占领了廷巴克图,之后这个繁荣的地方几经易手,商路也在无休止的战乱中分崩离析。渐渐地,廷巴克图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成了迷一样的存在。
1829年,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写下名为《廷巴克图》的诗篇,在诗中将其与亚特兰蒂斯和“黄金国”并举,称其“神秘”而“莫测”。在英文中,廷巴克图有着“遥远、未知、难以到达的地方”的意思,“如廷巴克图一样远”也成了一句谚语。1970年迪士尼动画电影《猫儿历险记》中,管家就试图将主人家的几只猫咪送到廷巴克图,可见这个地方在西方人的心中的确算是“天涯海角”一样了。而这个印象直到今天依然根深蒂固,英国广播公司的一个对青年人的调查问卷中显示,34%的年轻人认为廷巴克图不是真实存在的地方,其余的人也将廷巴克图视为世界边缘,是神话一般的地方。
1988年,廷巴克图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于极端组织的破坏,2012年这里又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城市中的一些古老的陵墓遭到破坏,很多珍贵的书稿也在动乱中遗失。如今,在多方的努力下,战火终于停了下来,对廷巴克图的修缮工作也重回正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归还曾经属于这里的珍贵书稿。虽然属于廷巴克图的时代早已落幕,但它的辉煌却永远凝固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之中。
地狱之门:让人又爱又恨的“人造奇景”
刚刚结束的中国-中亚峰会,让千年古城西安迎来了一场历史与未来交融的盛会。中亚五国不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游客们也跃跃欲试,希望前往陌生又熟悉的中亚地区一探究竟。而在这五个国家中,最为神秘的非土库曼斯坦莫属,之所以神秘是因为这个国家实在过于低调,甚至有些与世隔绝的味道。除了低调,土库曼斯坦苛刻的签证制度也让入境旅游变得相当困难,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抵挡人们来到这里的热情,因为这里有一个世界闻名的“人造奇景”——地狱之门。
地狱之门,其实应该叫做达瓦札天然气燃烧坑,这是一个位于卡拉库姆沙漠中部的小村落。据说在1971年的时候,苏联地质学家在这里进行勘探,原本他们认为这里是一处储量巨大的油田,而在钻探工作开始后却发生了意外,地面塌陷并形成了一个直径70米,20多米深的大坑。勘探人员担心这个坑洞会释放出有毒气体,影响附近的村镇,于是他们决定将这个深坑点燃,通过燃烧消耗掉毒气。一开始,人们认为气体几个星期后就会燃烧殆尽,但谁也没想到这里的天然气存储量太大,让这个大坑一烧就是50多年,熊熊烈焰至今仍未熄灭,仿佛地狱之火一般,于是当地人形象地将这里称为“地狱之门”。
前往地狱之门的旅程比较漫长,从国内出发的航班一般都是从迪拜转机到达土库曼斯坦的首都阿什哈巴德,而前往位于卡拉库姆沙漠腹地的地狱之门则需要开车才能到达。阿什哈巴德给人的印象非常好,城市干净整洁,建筑物的规划整齐划一,而且外面都覆盖了一层白色的大理石,在中亚湛蓝的天空下闪闪夺目。因此,这里还被人称为“大理石之都”。
土库曼斯坦国土的70%都被卡拉库姆沙漠覆盖,曾经这里是个极度缺水的地方,不过随着1962年卡拉库姆运河的开通,阿什哈巴德告别了缺水的窘境,市区内随处可见的绿化和喷泉让这座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植物园。在租车公司租了一辆车之后,就可以开始漫长的沙漠之行了。因为国土大多是沙漠,所以土库曼斯坦的国道相对比较单一,从首都出发北上就有一条穿越卡拉库姆沙漠的国道,可以直达地狱之门。虽然路上几乎没什么车,但坑坑洼洼的道路并不好开,与想象中不同的是,这条路并不算太荒凉,时不时的可以看到低矮的灌木丛散落在路边的沙丘和戈壁上。温带大陆性气候让这片沙漠的日夜温差和季节温差都很大,夏天白天的温度经常达到40多度,到了晚上让人恨不得想穿上秋裤,其他季节晚上一阵风能让人打哆嗦。
其实在这片沙漠中不止有地狱之门,旅游指南说沙漠中一共有三个坑,分别是水坑、泥坑、火坑,火坑就是地狱之门,而水坑和泥坑则是另外两个废弃的矿洞。汽车行驶两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水坑,与地狱之门相比,水坑的形状更为规整,洞口有着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应该是刻意开凿的矿洞而非地狱之门那种无心之举。矿洞废弃后,地下水涌了上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形水坑,说是水坑,但这个坑并不小,隔着护栏向下看去还是有点让人恐惧。泥坑与水坑相隔不远,人工开凿痕迹也明显,泥坑的下面有一些黑色的液体渗上来,就像泥巴一样,很像石油又或许不是。继续向沙漠深处开几十公里,就可以到达梦寐以求的地狱之门了。刚从公路上下来,就可以看到路邊搭建的各种帐篷,如果是白天到达,很多人可能会对地狱之门有一点失望,在强烈的阳光下几乎看不到火苗,只有一个不太规整的巨大圆坑,像是地面上一个突兀的洞。不过虽然看不到火焰,但是迎面扑来的热浪却清楚地告诉人们:持续50多年的火焰从未熄灭过。
在营地等待日落的时间显得十分漫长,随着太阳一点点的落下,黑色成了天地间的主色调,而帐篷中的人群也开始沸腾了起来。在傍晚深蓝色的天空下,地狱之门上面逐渐形成了一团硕大的红色烟蕴,就像一束几十米高的巨大火焰在沙漠中蒸腾。紧接着,越来越亮的红色侵蚀晕染着夜空,最后与漫天的星河逐渐融为一体。到达巨坑边缘,给人带来的震撼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火随着夜风好像越烧越旺,时不时的还能听到坑下传来巨大的噼啪声响,感觉好像随时就会爆炸一样。火苗像是白天睡够了一样,晚上纷纷从岩石的缝隙中窜了出来,让人们眼前只剩下一片橘红色,扑面而来的阵阵热浪将沙漠夜晚的冷风驱散,蒸腾的热气炙烤着周边的一切。这时候才知道“地狱之门”的名字是多么的贴切,感觉这个巨大的火坑随时会将人吞噬。就像第一个进入火坑的职业探险家乔治·库鲁尼斯说的那样:“如果你以前从未见过这个地方,并要求在地上画一个通往地狱之门的洞,那么这就是它的样子”。
人们好像都已经忘记了拍照打卡,只是默默地盯着火坑,感受着人类与大自然联手打造的壮丽奇观。对很多人来说,在沙漠中的这个夜晚应该是个不眠夜,很多人在帐篷中休息了一会就走了出來,准备迎接日出。沙漠中太阳升起得很快,从天边冒出的第一缕红霞到太阳升起几乎只是一瞬间,地狱之门中橙红的火焰与朝霞迅速的融为一体,在天边每一刻都有不同的颜色出现,好像一个巨大的环形彩虹将整个世界包裹住。随着太阳的升起,红色的世界慢慢退去,蓝色的天空和黄色的沙漠逐渐填满整个世界,舞动了整完的火苗又渐渐隐藏起了身姿,等待着下一个日落的到来,直到某一天这里的天然气耗尽。
探险家乔治·库鲁尼斯穿着特殊装备深入到燃烧的坑洞中采集样本。
被称为“水坑”的矿洞,里面满是绿松石色的液体。
去年土库曼斯坦传出消息,准备将这场燃烧了半个世纪的大火彻底扑灭。第一是因为这场大火太烧钱了,是对天然气的极大浪费;而另一方面天然气虽然是清洁能源,但它燃烧后仍然会产生部分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这样常年烧下去,大气污染的危害会越来越严重。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很多游客都表示出了遗憾,虽然心里明白这样做是对的,但这样一个神奇的景色彻底消失,也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不过,想要扑灭这场大火也并非易事,就算火被扑灭,天然气依然会冒出来,还是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引发爆炸的风险依然存在。但无论最终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即使有一天天然气耗尽了,地狱之门彻底熄灭了,人们也依然会记得这个无意中和大自然联手创造的奇迹,记得在这片广袤的沙漠之中驻足过的美丽与震撼。
其实,没有人真的愿意追求炎热与干旱,人们出行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满头大汗的“找罪受”,只是因为即使在如此炎热的地方,依然有人类文明或有意或无意中留下的痕迹。今天,躺在空调房中喝着冰镇饮料的我们可能很少会想到,先辈们凭借着双脚在不毛之地蹚出一条条商路,用双手在炙热的环境中竖起一座座文明的丰碑。即使在今天,我们拥有了祖先们难以企及的文明与技术,但这种开拓的精神并没有消失,荒原中飞驰的列车书写着千百年商路新传奇,沙漠中壮观的太阳能发电阵列讲述着人与自然共同书写的新故事。似火骄阳之下,追逐的并非滚滚热浪,而是人类留下的宏伟诗篇。
(责编: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