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技术语境下的书法传播
2023-07-06
书法作为与人密切相关的活动,它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生发出的文化符号,一直以来拥有着大量的群众基础。人们通过这些象形的结构,渴望窥探出传统文化中的某个面相。这既是书法的优势和独特性的体现,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事实上,书法所面对的不仅有强大的传统,还受到了当代各式各样文化思潮的猛烈冲击。特别是,在资本和技术双重夹击的艺术生态下,它将不再执着于传统的代名词,而走向不同的界面继续生长。
技术环境催生传统的变革。当数码科技重塑世界,网络成为当代社会沟通的重要媒介,转变了当代艺术的体验感,成为了展现自我、讨论时事的全球场域。这些新的生活形态和技术环境,迫使书写的观念随之更新与拓展。事实上,互联网为读者和创作者提供了平等对话的界面,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不再是遵循从个人到全球的传播方式,而是伴随着创作者的轨迹演变为从全球到地方的文化传播模型。一方面拓宽了书法的传播途径,更有利于跨文化之间的文化互动;另一方面,在模糊了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身份边界后,进而对传播的内容提出了更多要求。
这意味着,如果只是将传统预设为静态的文化遗产看待,无法与当代的新技术、媒介相融合,那么这样的传播也只能是一厢情愿地单向输出。因为,当我们企图走出汉文化圈,面对不同异质文化之间的互动,需要理清的客观事实是:他者始终无法真正地站在中国文化内部思考我们自身传统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譬如,如何真正讲清楚中国传统绘画和书写过程中笔墨与线条的问题。面对这些困难,促使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必须寻找出一条便于相互转化的文化策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中国文化中最为宝贵的精华,而是通过重塑标准的方式筛选出既能够延续传统书法,又能链接当代语境的艺术范式。因此,我们急需一种具有前瞻性、突破性且具有包容性的尝试。尽可能地观照到各个结构中不同观众的需求,创造出与其相适应的内容,从而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播。
对于展览的策划者而言,应该善于利用互联网发现和转化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才能真正使传统文化有效地介入当代现实。换言之,如何找到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对当下艺术的叙事模式进行反思和完善,从而在以小见大的艺术实践中延伸、乃至跨越艺术的边界。以“书写与边界”为主题的第六届昆明美术双年展正是围绕这样的问题而展开。在展览中呈现了书法在当下转化为不同形态的可能性。既有传统类别的创作现状,也有受到现代思潮影响具有表现类型的书写形态以及跨文化之间的对话。正如西方现代主义作为一场跨文化的艺术实践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中国传统的书写形式,却给书写带来了重新生长的契机。此外,在作品的表达形式上还囊括了诸多将书写维度拓展至装置、雕塑、身体、时间等多维空间,或利用技术代理的逻辑结合书法与现代科技的表达。这些语义多元的作品通过引入不同媒介,借用书法的元素传递出复杂的当代书写精神。
总体而言,从“书法”到“书写”行为的内在轨迹中,折射出传统艺术中内部的张力与生命力,呈现出更加开放的学术框架,进而在多重维度中互通艺术类型的边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尝试,才有了面对不同群体的可能性。事实上,这个不断选择与更迭的过程正是书法走向国际的过程。
(作者系“书写与边界——第六届昆明美术双年展”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