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助力非遗探索

2023-07-06苏丹

中国美术报 2023年20期
关键词:活态美术馆文化遗产

苏丹

非遗是由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各种传统文化,它活态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例如制造业里的一些手工艺,它可能已经变成了一种产业。近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理念的推动下,国内非遗旅游开发出现了“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节庆”“非遗+会展”“非遗+博物馆”等N种打开方式。

其中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承担着重要的社会美育功能,这就使得很多“非遗+旅游”活动均可在博物馆、美术馆甚至剧场中呈现。当农耕文明的产物——非遗进入博物馆之后,这些公共文化场所就变成了通向两个世界的桥梁,成为古今互相观望的窗口,以此可以窥探那些曾经存在于农耕社会里的文明形态。

博物馆、美术馆的定位是平台和窗口,但非遗在博物馆体系中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甚至说非遗本身的定义和博物馆有一些冲突。因为非遗是活态的,而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展示者,许多文物和文献只是固态的历史遗迹,而不是非遗。当非遗脱离了原生态环境走进博物馆和美术馆,如果仅停留在展陈层面,就会丢掉其生活和生产的原本属性,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目前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在进行非遗保护时,往往通过展览、舞美等方式,在介绍非遗的文化背景时,也尽量还原它们过去的文化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社會生态环境,刻意营造出非遗曾经赖以存在的氛围,这种抽象化、艺术化的处理过程,能够增强非遗的表现力,加强我们对它的认知。此外,博物馆、美术馆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当它要呈现过去的东西时,就需要适度地融入一些今天的语汇,因为古今文明对应的是不同人群,对于当下那些没有农耕文明记忆和体验的庞大人口,如何让他们理解来自过去的非遗,就需要我们在今天的语言和过去的语言之间完成转化。

同时,非遗与美术馆中那些纯视觉的艺术作品也不太一样。非遗是多种文化的综合,它们是一个互相嵌套的子母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大的非遗项目里边会套很多的小非遗项目,因为它们一直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社会中存在。因此相比其他聚焦视觉艺术和文物的展览,非遗展览更加独特。

如何通过博物馆、美术馆的空间形态、功能组成以及展览方式进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需要建立在持久的创新意识和不懈的努力基础之上,需要我们不断地在现实中投放项目进行检验和尝试,也需要我们及时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反馈,并做针对性的升级和转化。以“非遗+节庆”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时值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之际,全国各地都会展开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其中博物馆、美术馆作为文化机构,虽然不是旅游的第一线,但却是一个展示文化的窗口,也是一个促进文旅融合的平台,到美术馆过节也就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一个重要非遗项目,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也极大地促进了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借用自然力量促进生存与发展。中国的许多节庆都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古人会根据节气的特点安排歌舞庆祝和祭祀形式。二十四节气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博物馆、美术馆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我们要展示二十四节气,就需要结合这种时空关系,按照节气的节奏来设置非遗项目,离开了时间,这个项目的呈现效果会差很多,也无法让大众产生深刻认知。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去年年底推出了“影戏人间:陕西非遗皮影展”,展出了陕西皮影相关展品约200件,包含老艺人和当代艺术家合作的作品。展览期间适逢春节和元宵节,非遗馆推出多场皮影展演活动,邀请陕西原生态的皮影戏班和创新皮影戏班进行多场演出,这种综合性的展示方式,更容易保持非遗的“活态”,而这正是非遗走近观众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总体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希望贯通各个学术门类之间的壁垒,无论是文物遗址、视觉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实用艺术,虽然它们的形态不同,但之间却有着密切联系。在博物馆的平台上,我们致力通过无数的非遗研究、展示项目,实现跨学科的交融,实现非遗语言的现代转化,最终拼合出我们的文化基因图谱,形成中国的文化表达。

【作者系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

猜你喜欢

活态美术馆文化遗产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去美术馆游荡
美术馆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