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中国画学科体系的文化方位
2023-07-06于洋
于洋
回望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守正创新”一直是其中的精神内核和精华所在,而“推陈出新”“以人民为中心”更成为新时代中国画理论与创作体系建构的核心重点。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画的文化语境发生了诸多变化,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的思考与讨论始终持续:中国画如何走出国门为世界认同和欣赏,连同对回归传统笔墨的反思以及中国画概念、材料的限定与拓展等种种问题,都成为摆在当下中国画画家面前的时代课题。一方面,随着国人了解域外文化艺术的渠道更加便捷,西方艺术观念与技法样式大量涌入,各种艺术思潮在中国画坛几乎都能找到呼应;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经济、政治地位都在迅速提升,中国本土文化获得国际认同的要求变得空前迫切,希望中国的当代文化、当代本土艺术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实现自身价值,以扩展其影响力与普适价值,已经成为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诉求。
在笔者看来,如何建构新时代中国画的学科体系,具体涵盖了包含理论体系与价值体系、评论体系与阐释体系、教学体系与创作体系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画发展体系,成为摆在所有中国画画家和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中国画学科体系的研究,是一项知行合一、史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课题,既不能脱离创作、鉴赏的实践,也不能脱离思辨与学理的探究,既不能脱离历史文脉的渊源,也不能脱离时代新风的更新。
作为一门专业学科,20世纪中国画学科的发展演变在承继传统画史画论思想的同时,已然显现出浓重的现代学术理路与学院属性。从20世纪初围绕中国画革新与改良的论战,到新中国初期学科整合背景下关于民族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讨论,再到新时期以来西方文化艺术思潮影响下的中西之辩;从20世纪上半叶康有为的“中国画改良”论,陈独秀、吕澂的“美术革命”论,陳师曾的“文人画价值”论,徐悲鸿的“写实改良”论、林风眠的“中西调和”论等,到半个世纪以来画坛对于中国画前途命运的错综复杂的论辩,无论是主张“传统出新”还是“引西润中”,无论是强调“笔墨核心”还是“形式革变”,围绕现代中国画发展路向、价值标准、创作理念乃至教学传承的思考,已经成为百年以来中国美术研究的重要板块。
中国画创作体系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如同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流,在绵延流动中取舍增删、沉积聚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文化语境中,体现出不同的适应性与差异性。如魏晋、唐代、两宋、元代、明清等各个朝代中国画创作的主流文脉的发展、画科的逐渐演进,各自体现出不同时代的画理画法、社会风尚、文化形态,既自成体系又呈现出递进式的关系。近现代以来,对于传统中国画的传承与改良,已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现代西方绘画的写实观念与科学思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画创作在西方文化艺术思潮冲击下的生存与危机,已受到国内美术界的密切关注,21世纪初期以来关于中国画能否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及其在世界艺术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的讨论,也为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与研究,乃至中国画理论、创作体系的走向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看,新时代语境下的中国画创作,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花鸟画科,其重点和难点并不在于用以表现当下社会生活的写实基础与造型能力,也不在于以宣纸笔墨作为媒材所展开的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实验,而是通过吸纳笔墨传统,抒写主体精神,使之完成中国人内在精神的延续与拓展。这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巨大差异,成为横亘在所有中国画画家面前难以逾越的难题。在某种角度上看,新时代中国画创作所面对的最大课题,是关于中国画的发展路向与文化认同的思考,推而广之也就是中国本土艺术在中国自身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如何演进的策略,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与重心的确立,同时进一步充分认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中国画在世界美术体系中的独特性与重要价值。尤其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画坛面临着更为宽阔的国际视野,随着对中、西文化了解和研究的深入,对中国画创作传统文脉的沉潜,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中国画画家们更多地考虑到了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中国画的自我文化身份,以及中国文化艺术对世界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积极意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动和影响着中国画创作生态的发展趋向。
回顾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画学科发展,其实质是中国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与现代文化艺术体系的生存发展问题。倘若要建立一个既不同于古代又不同于西方的、有中国文化自身特色的中国画现代教学研创体系,其关键在于重建中国现代艺术的价值标准,在中国文化的自身理念上构筑当下艺术创作与美术教育的精神根基。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中国画学科既要吸收传统画学“传移模写”的传习方法,也要秉承“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使中国画学科的方法、理念与时俱进,汲取外来文化中适合吸收的养分,为新时代培养更多具有高水准、广视野的中国画艺术人才。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