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套路套不住艺术,也套不住观众
2023-07-06贺玮
贺玮
美术类综艺节目《会画少年的天空》自播出以来一直争议不断。这个号称“国内首档美学综艺”的真人秀节目聚焦青年画家群体,节目邀请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策展人陆蓉之,演员李冰冰、张智霖、李诞担任策展人,由他们带领60位青年画家在三个月内经历12轮美术挑战,以淘汰赛的方式最终选出六位“当代新锐美术家”,并为他们提供在知名艺术机构举办展览的机会。
在节目的宣传中,“让普通人走近艺术”这个口号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兴趣,人们期待这是一档美术界的《声入人心》,希望它能够打破大众对艺术家的刻板印象,拉近观众和美术的距离。然而节目一经播出就问题频发,“抄袭”“卖惨”“性别歧视”“画工差”“过度娱乐化”“反向美育”等差评此起彼伏,王振宇、王钧浩、丞磊、刘宸羽等演员作为选手加入,更使整个节目被指为一档“披着艺术外壳的烂俗选秀”。
对于上述问题,参加节目的艺术家莫里加给出了自己的回应,他认为,作为面向大众的综艺节目,《会画少年的天空》意在普及一种以绘画作为生活方式的概念,因此节目中有艺人、有演员、有歌手,还有职业艺术家,大家从各自的视角分享对艺术的理解是无可厚非的。莫里加谈道:“一开始节目组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输出一种美育的理念,但录制过程中发现,我们并不是在输出,而是调动了观众去发现他们自己对于不同的艺术品的看法。我认为这比起输出更有价值,因为它启发了大众的一种审美思维和审美习惯。”
如其所言,聚焦美术创作的确是综艺节目制作的一次创新,也是大众美育的一次新尝试。但节目播出将近尾声,豆瓣评分只有3.7分,从观众的反映来看,《会画少年的天空》很难被称为一次成功的尝试。不得不说,一群本该最有趣的灵魂被这个节目以最平庸的方式呈现了出来。究其原因,是制作方对选秀节目模式的粗暴套用和美术专业知识不足导致的。
首先,“成员展示、导师互选、分组pk”的选秀比赛模式并不能呈现艺术创作丰富的可能性。艺术创作的目的从来不是和谁一较高下,而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的表达和对社会生活本质的思考与探索,而淘汰赛制的本质是取悦评判者,在这样的赛制下,艺术家的创造力恐怕很难充分发挥。节目既然引入了“策展人”概念,为何不以“策展”为切入口,让艺术家们为一个展览主题各展所长、共同创作,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呢?娱乐节目的制作者应该明白,偶像选秀的套路套不住艺术,也套不住观众,一味照搬只能弄巧成拙。
其次,制作方美术专业知识的不足体现在节目的方方面面。表现“会画少年”在田野里进行创作的各种“反常识”摆拍暂且不提,节目中所呈现的“美术”含量远远不及“娱乐”含量。在正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大量并不感人的煽情故事和无效对话,真正对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作品细节的呈现少之又少,观众希望了解的美术知识也極其有限。据参赛者介绍,节目拍摄过程中并不缺少这些有趣味、有价值的素材,然而节目组经过选择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内容却是如此不尽人意。由于缺乏专业素养而在素材选择上产生的错误判断或许是这个节目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在节目的后期,随着专业评委的加入,可以看到制作方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当然,艺术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向综艺节目转化的难度,这也是美术类综艺极其少见的一大原因。我们不能否认《会画少年的天空》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也为美术类综艺的制作提供了经验。此外,它还以“文化商品”的身份作为审美经验的另一种起点,让观众开始关注某些艺术问题,比如借鉴摄影作品而进行的绘画创作是不是抄袭、衡量一幅画作的价值究竟有哪些维度、当代艺术的理念阐释比画作本身是否更重要……这让人想起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所写道的:“艺术,即使是被利用、误解和滥用的艺术,也不会失去其价值与美学真理。”
(作者系《中国美术报》编辑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