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湖北省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
2023-07-06涂晓璇陈泥利张龙顺
文/涂晓璇 陈泥利 张龙顺
“这是红石榴,寓意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2023 年4 月8 日,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的“兰香小院”迎来了一群小游客,他们畅游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游览侗族古建筑,互相分享发现的新事物。
这是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持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办学特色、课堂教学、教育实践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组织师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和民族乡镇,让民族文化浸润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润物无声,播下共同体意识“金种子”
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始建于1964 年,有各民族师生4500 余人。走进校园,两个可爱的卡通人物——“和美”天使映入眼帘。左边是优雅灵秀的苗家女孩“美美”,右边是阳光淳朴的土家男孩“和和”。人偶两边的小路像一双温暖的大手,呵护着“和美”天使茁壮成长。
学校校徽由“美”字变形而来,融入土家摆手舞、西兰卡普元素,形似阳光自信的少年。
“和美”二字,串联着该校文化建设的长路,诉说着美的校园、美的课堂、美的理想、美的心灵、美的言行、美的成长。
“我们在校园文化设计上融入了民族元素,民族文化伴随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加深民族团结。”该校负责人介绍,校内房屋建筑以鄂西南民居粉墙黛瓦为基调,融进土家吊脚楼、侗族风雨桥等。教学区之间采用走廊连接,既扩展了学生在校园内部的活动空间,又凸显出民族园林的设计手法。
除此之外,该校还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楼宇和道路命名、校旗、校徽、学生奖状、标志牌等,如天和楼、地和楼、美德路、美仪路……
天和楼二楼的“民族空间”里展示着56 个民族的简介和图腾、写着“我爱你,中国”的各民族文字,设置了民族文化展台,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服饰、建筑等。
人和楼一楼是戏曲文化园,写满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脸谱和剧种介绍。学生可以在这里上戏曲课,学习各类戏曲的相关知识和表演技巧,为师生播下了兴趣的种子,戏曲的艺术魅力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在亲和楼美术室前,有一面“非遗文化进校园”美术展墙,一幅幅色彩绚丽、韵味十足的傩面具美术作品呈现在眼前,旁边详细介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傩戏的来源和发展经历。
静止的建筑和物件变得灵动,散发出古朴的生命气息。
融入课堂,上好共同体意识“教育课”
“我们设立了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利用新学期开学第一课,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民族文化、学唱爱国歌曲,感受民族团结氛围。”该校负责人说,学校以校园为主阵地,以课堂为主渠道,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独具民族特色的“和美”天使
为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该校在语文、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入挖掘学科蕴含的民族团结教育素材,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将党的发展历史、中华民族文化史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程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学们,今天讲述《半条被子赢民心》的故事。”2023 年4 月21 日,该校503 班学生在班会上分享红色故事,深情讲述了3 位女红军借宿村民徐解秀家时,看到家里一贫如洗,临行前将半条被子留给徐解秀的感人故事。
长期以来,该校在三至五年级各班定期开展民族团结故事分享会,老师借助情景化教学,一点一滴耐心讲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悄然播种在每一名学生心中。
“我们的祖国妈妈不仅拥有灿烂辉煌的五千年历史,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梦想,我们要树立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信念。”该校一名学生说。
除此之外,该校还积极利用校本课程,构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和美课堂”。
在课程开发中,该校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与整合,开设二胡、葫芦丝、戏曲、土苗服饰、竹竿操、陀螺、空竹、十字绣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校本课。
“我们的‘和美教育’理念也包含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各民族少年儿童了解自己的民族,热爱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该校负责人表示。
为化解课间操的单一性,该校创编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校园集体舞《和美校园种理想》,进行土家摆手舞、民族操、八宝铜铃舞、连厢、秧歌舞、茅古斯舞等教学。学生在课间操、阳光课堂时间跳起民族舞蹈,既锻炼了身体,又让民族文化在学生间传承。
伴着欢快的民族音乐,孩子们挥动双手,旋转、跳跃,踏着欢快的节拍翩翩起舞。校园变成了欢快的海洋,民族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
文化浸润,唱响共同体意识“最强音”
该校积极组织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和民族乡镇,切身感受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
2023 年4 月8 日,该校学生来到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在进村的隧道口,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醒目的大字——“小道尽头”。穿过隧道口,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兰香小院映入眼帘。当天,学生在兰香小院感受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该校打造了“和美农庄”和农耕科普馆,带领学生学习二十四节气和农耕文化的相关知识,走进各族人民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之旅,认识农具、农作物以及农事农俗等。
“除了在课堂上汲取知识,学生还需要实地感受和认知,在心里种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该校负责人表示,教育要寓教于乐,学生要走出教室,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生就像石榴籽一样,学校和教师要精心培育这颗红果实,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理念扎根在学生心里。”对于学校未来发展,该校负责人充满信心。
民族团结进步是一条悠长的主线,该校在课程设计上因地制宜,贴近学生需求,强化教学针对性,围绕生态文明、红色教育、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等主题多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在感悟中感动,在感动中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