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视角下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分析

2023-07-06焦杨李楠竹黄倍倍

艺术科技 2023年13期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交互性数字媒体

焦杨 李楠竹 黄倍倍

摘要:艺术是人类对所生活世界认识的重新表现。新媒体表达基于一定的媒介,媒介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信息交流和行为活动的物质与能量载体,具有被发现、被使用、被取代的特定生态周期。在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成为新媒体艺术构建与传播的推动者。在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下,数字媒体中新媒体艺术的沉浸式体验能带来良好的互动,促进艺术设计形式的革新,能提供跨领域的艺术交流,同时也是传统艺术形式无法获得的变革机遇,能够创造出新的交互特征和沉浸式体验。从人性角度、显示文化及技术背景来看,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是通过时空、人机以及媒体交互参与的逻辑关系完成的。文章从媒介的视角分析新的艺术表达,系统梳理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特性,构建新媒体艺术交互模式。通过交互过程揭示交互认知特性,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交互性比较分析、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性比较分析来研究新媒体的交互艺术。随着新媒体交互艺术表达的不断成熟,其从由信息技术支撑的新艺术表现形式,发展到在社会语境和不同领域中有目的、有意义的应用。VR技术在救援训练中的应用、沉浸式体验在超常设备研发过程中的功能和操作模拟,都是新媒体交互艺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极佳例子。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交互性

中图分类号:J505;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3-0-03

1 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在人类追求美的过程中,艺术是最伟大的创造,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使社会生活更加高雅。数字媒体艺术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传统艺术设计形成的新兴方向,借助新媒体的多元化技术,对艺术设计的不足进行改良创新。

在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等技术的基础上,将以新媒体为媒介的艺术和现代艺术范畴中的设计、音乐、舞蹈、戏剧、造型、声音等元素相融合,让用户深入参与情境塑造,从而和用户产生共鸣。随着技术革命的周期越来越短,我国艺术设计领域的主流将会演变成数字媒体艺术,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2 媒介视角下的艺术表达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是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传播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形态,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用户的心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积极动力。新媒体艺术强调艺术表达必须具有连接性与交互性的特征,从而带给艺术更多元的发展与突破。新媒体艺术引领了现代生活的新风潮,追求生命艺术化,在虚实交织的时空中,满足人们对生活即时资讯的追求,并创造了人际交流全新的可能性。

2.1 媒介与艺术表达

媒介是艺术传播的必要条件,将科学技术、美学、文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诸多媒介相融合,从而刺激作者的创作能力,让艺术的多样性表达成为可能。用户心智和精神状态的改变成为新媒介和新技术发展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艺术的革新与颠覆。

用户参与艺术的方式从传统的单向模式转变为双向沟通模式,是新媒体艺术的重点,在人机交互的基础上,跨学科、跨领域、跨媒介与新技术不断融合,形成显、隐和显隐共生的艺术形态。

2.1.1 媒介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人人、人机间的数据交流以及某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信号就是媒介。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指出,“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1]。他論述了相同媒介进化过程,以及媒介之间竞争、互动、共生等关联结构状态的媒介进化过程。新媒体是以新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传播媒介,其特点是高互动性、高渗透性。

2.1.2 媒介与艺术

历史上,人类具有利用媒介进行艺术传播的习惯,最普遍的媒介包括贝壳、丝绸、壁画、石头等,媒介在艺术史上具有特定的生态周期,从使用、进化到更替,很难维持长时间的生命周期。例如,在16世纪,盛极一时的木刻版画在具有细腻刻画特点的铜凹版画出现后逐渐被取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成本和速度要求越来越高,平板技法又完全取代了铜板技法。不同时代对媒介的需求不同,形成了一个时代科学与艺术的标记。

2.2 新媒体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艺术设计具有无限的传播复制能力,通过对新媒体交互性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无限传播,同时减少传统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大规模重复性工作,极大地提高艺术设计效率和品质。对于规模较大的艺术设计工作,能逐步实现小批量的工作。

2.2.1 思维方式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人的思考模式和思想受传播方式影响。法国媒体与社会理论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媒体不单纯以消息的价值为传递对象,更是从媒体的视角影响人们的感知方式和思考方法,人们往往依靠媒体来了解周围的世界。

新媒体时代,大量零散的、非线性的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等媒体信息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与传统文本信息相比,这种新媒体信息是不需要上下文语境的,甚至是为了分离事实所进行的堆砌,而这时人类的思考模式也是非线性和拼贴的。

2.2.2 生活方式

随着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媒介的更新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2.3 文化渗透

新媒体在变革人们生活的同时,影响到了精神层面,各类新型媒介的诞生引导着崭新的全球文化现象。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指出,在进入一个文化时,会有更大影响力的媒介进入其中,并不是单纯混接与嫁接,而是顺势演变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2]。

新媒体艺术符号容易与现代流行文化接轨,且具有时空交互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介日渐出现,新兴的人机交互、远程交流和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展厅展览和传统文化传播中。

2.3 新媒体艺术的表达

新媒体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应运而生。在新时代、新技术、新媒体和新思维的四位一体下,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美学等相关领域的艺术实践,以交互为主要特征实现信息的互通和情感的交流。以虚实艺术为例,其可以让用户身临其境,从而达成人与环境的交互目的,具有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等特征[3]。

3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

新媒体交互艺术中,任何一种交互形式、互动情节和艺术家体验的情感都是依托隐秘的暗示或艺术创造中所附加的情感,让受众置于情境之中,达到传递和感染的目的。新媒体交互艺术跨领域的创造与创新,在展厅展览、虚拟现实场景以及面向残障人士的公共和私人空间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艺术家的“七情”是通过“六欲”的交互形式来创作的,其中所包含的寓意和情感则是运用独特的艺术符号交互表达。未来的研究目光应集中于新媒体艺术交互性在各种情况中的具体表现,并力求建立完备的关于新媒体与艺术交互性语言的认知架构。

3.1 基于视觉感知的交互形式

视觉是新媒体艺术表现的第一优先级,用户在观察到事物的基础上,将眼睛观察到的内容过渡到知觉和审美体验层面,身体触碰等其他感官互动产生的沉浸感则解释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新媒体交互艺术作品侧重视觉感官的表现形式,是要求用户通过视觉来辨识作品内涵的表现意义,是一种视觉经验行为。

3.2 基于听觉感知的交互形式

人体感觉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感官之一便是听觉,任何与声乐相联系的信息都是由听觉所接收的,其审美意义主要表现为随声而动。音乐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艺术资源,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丰富了艺术性。人声在创作中起着内容表现的作用,当人声充分参与到创作中,可以使创作内容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每种声音在自然界中都有其独有的频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互也充斥着这些独有的频率,从而产生了听觉感受。

3.3 基于触觉感知的交互形式

以触觉感知作为新媒体交互艺术的表达形式,可以具体体现为触摸或身體接触的交互方式,能拉近受众与艺术作品的距离。触觉是人体透过肌肤和神经网络对物体形成的感受。在视觉艺术领域中,触觉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因为只有看得见、摸得到,才能形成深刻的感受。触觉感知不单单是感受作品,更多的是以触觉感受和肢体接触的方式拉近受众与艺术作品的情感距离。

3.4 基于认知的交互形式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是指艺术家、受众、作品和环境之间信息互通的方式。交互形式决定了作品以何种方式呈现主题,以及受众以何种方式、途径与作品发生信息交流。而这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即受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审美认知过程,即是通过感知、注意、记忆、情绪和反馈等认知行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贮存信息及使用信息的认知模式。因此,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直接体现受众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模式,决定了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创作内涵和艺术情感能否顺畅传递给受众。

4 数字媒体视角下新媒体艺术的交互特性

4.1 新媒体艺术的沉浸式交互特性

新媒体艺术中,空间交互理论所研究的焦点是艺术作品对空间的依存性,即艺术作品的时间和空间之间具有较高的联动性,使信息内容通过互动与体验融入受众的内心,从而得到全身心的沉浸感。沉浸理论是1975年由德国的实验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首先创立,亦可理解为沉浸的体验,是指一个人在活动时充分参与到环境之中,并过滤掉一切不相关的感觉,从而达到流畅的境界。

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过程,将数字虚拟的物质空间作为优先级,再进入心理空间。互动的友好程度能影响受众欣赏作品时的状态,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获得沉浸式体验。

4.2 新媒体艺术的虚拟与现实交互特性

虚拟时空和真实时空的相互交错是新媒体艺术虚拟性的常见特征,通过虚拟时空跳脱时间、空间的局限,在概念上通过数字技术模拟真实状态,为艺术创作带来了多种可能性[4]。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者们通过虚拟艺术和接受者形成了交流,而虚拟艺术也表明了艺术创作者的基本品质是追求艺术的优质化。

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核心是与受众保持稳定的互动关系,但如果这种互动打破了机器在场的束缚,那么对受众艺术认知的影响将成为创新进程中的重要纲领。

4.3 新媒体艺术的主体与客体交互特性

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作品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可以彼此互动的艺术主体,即艺术家和欣赏者,两者可以彼此沟通,双方也共同得到了艺术感受[5]。在新媒体艺术的审美活动中,通过艺术表现、艺术意识以及情感的高度整合,揭示出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

新媒体艺术的内容,是与审美主体并没有直接关系的新客体。但随着社会审美实践的深化,审美主体的精神境界逐步走向开放。此时,美学生活的主体开始成为文化美学主体与文化美学客体,体现出多媒体美学的交互过程,这也是交互接受与提升美学体验的过程。

5 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和新媒介美学之间的高度交互性,是新媒介美学产生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艺术和科技之间的完美融合,它将艺术审美理论引入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新媒体艺术与当代艺术存在着自然的交互性。新科技和美学价值的融合,可以彰显出新媒体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传统艺术作品在新科技的支持下将拥有更强的审美体验感,新科技也给创作者们带来了更多的艺术形式,通过交互的表现形式,为受众带来更好的沉浸式体验。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55.

[2]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16.

[3] 方兴,郑杨硕.新媒体艺术的现状与未来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28(3):166-168.

[4] 方睿,董斌.新媒体艺术交互性的时空特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2):258-264.

[5] 程狄.基于新媒体公众平台的交互性数字公共艺术设计与实践:以中国画为例[J].电视技术,2018,42(9):130-133.

作者简介:焦杨(1980—),女,山东济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及理论。

李楠竹(1999—),女,黑龙江绥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设计及理论。

黄倍倍(1997—),女,安徽芜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设计及理论。

猜你喜欢

新媒体艺术交互性数字媒体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