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感性思维教学的时代更迭

2023-07-06王湛月陈永杰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3年3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

王湛月 陈永杰

【关键词】感性思维;感性思维教学;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思维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界定。在理性思辨之风吹向语文教育界的当下,回望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语文教学积淀的感性思維教学经验,梳理我国小学语文感性思维教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有助于协调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教学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以情动情,以境感人”的感性思维培养

霍懋征、李吉林是改革开放后具有代表性的小学语文名师,她们的课堂浸润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对后来的小学语文感性思维教学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在感性思维的培育上,其教学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感性思维培养目标体现了思政教育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在“文道统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感性思维培养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息息相关。霍懋征曾指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必须要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的品质。”例如,教学《冬晚》,是要使学生了解旧社会小车夫这样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接受别人施舍的高贵品质;教学《林海》,要使学生感受到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是那样的可爱,认识到大兴安岭的林海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等等。

2.教师丰沛情感和动人语言助力感性思维发展

感性思维的触发往往不需要经过严格的分析思考与归纳提炼,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教师的情感熏陶和语言引领在感性思维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霍懋征和李吉林老师在教学时常常用自己丰沛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形成强烈的共鸣,她们以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和朗读示范在课堂上创设出一个以情动情、以境感人的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深切地体悟课文蕴含的情与美。例如,李吉林在教《小小的船》这首儿童诗时,描绘出了一个十分动人的情境:“如果现在是夜晚,你坐在院子里,抬头看着天空,天上有星星,又有月亮。你看弯弯的月儿,它多像一只小船啊!我们来听《小小的船》这支曲子。你们可以眯上眼,听着想着,看哪些小朋友想着想着好像飞向蓝天,坐在月亮上了。”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了教师描绘的情境之中,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随后的课堂展示环节中踊跃地表达自己遨游蓝天的感受。

3.初步形成“情境教育”的本土语文教育理论

在这一阶段的感性思维培养实践中,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将语文教育中感性思维的培育上升到了系统化、理论化的水平。她吸收了中国传统文论中“意境说”的精华,在课堂上创造出广远深刻的审美之境,凝练出“情感”这个至关重要的“灵魂”,使“情境教育”成为蕴含中国智慧的课堂范式,形成了“带人情境读全篇、强化情境抓重点、凭借情境品语感”的教学步骤。霍懋征和李吉林所使用的情境创设的方法,如语言描绘情境、形象再现情境和音乐渲染情境等手段,对此后的语文感性思维培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追寻本真,简明高效”的感性思维培养

于永正等人在继承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将感性思维教学熔铸在语言训练之中,呈现出追寻本真、简明高效的教学风格。

1.坚守语言训练的教学阵地

20世纪末21世纪初,受到世界范围内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随之也带来了语文训练淡化和语文本体泛化等问题。于永正等人却始终坚持将语言训练作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他曾说,教小学语文,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贾志敏也主张,语文教学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综观他们的阅读教学,从不搞“花架子”,总是扎扎实实地进行丰富多样的语言训练,即使是在公开课上,也认真落实字、词、句的基础知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枯燥的操练,相反,人文感性的色彩因为语言的深入品读而更显力量。在他们的教学中,感性思维的培养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水到渠成,随机点拨,以散点分布的方式渗透在语言训练之中,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获得情感的熏陶。

2.丰富多元的朗读教学形式

感性思维是在学习者在与大量原始材料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文感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朗读在于永正等多位教师的阅读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读代讲是于永正老师阅读教学的鲜明特点,他总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对于许多课文的朗读甚至花费一课时以上的时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除此之外,这一阶段的朗读教学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先学生试读,再教师范读,齐读、赛读、分角色读、接读……朗读的多种形式丰富了学生的感性体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直观示范与角色扮演

除了朗读,直观示范与角色扮演等方法对感性思维的培养也起着重要作用。贾志敏就十分擅长用直观示范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感性思维。比如,在教授《全神贯注》一课时,他在课堂刚开始时向学生展示自己收藏的古钱币,用实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贾老师拿起铜钱说:“这个叫铜钱,过去不叫‘元,叫‘贯(板书:贯),竖折、横折、竖、横,不是‘母亲的‘母。下面是‘宝贝的‘贝。跟老师一起读。”认识字形后,贾老师带领学生学成语“全神贯注”的意思。除了实物示范,贾志敏老师也会运用动作进行示范。比如,在讲授《我不怕鬼》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复述一个包含连贯动作的长句子,他就做了相应的动作唤起学生的感性经验。角色扮演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切身体会,比如,在教授《卖鱼的人》一课时,他创设了一个现场买卖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体会“买”和“卖”的差别。这里的情境已经区别于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更强调真实交际情境对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功能。

三、“体悟生命,至美课境”的感性思维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王崧舟等一批语文名师深耕课堂,在实践中进一步挖掘了“感性”的语文教育内涵,将其发展到对生命的深刻体悟阶段,他们的课堂充盈着审美气场,展现出至美课境。

1.以生命体悟作为语文教学旨归

王崧舟等人将语文的人文性从审美鉴赏发展到生命体悟的高度。他们认为,语文学习与生命成长是紧密相连的,语文教学的重要旨归便是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比如,窦桂梅提出的“主题教学”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主题教学”坚持以儿童生命价值为取向,指向人内在的言语与精神生命的成长。每篇文本的“主题”,既是文本的核心,又在一定程度体现了生命的内涵。如《晏子使楚》中对国家的“尊重”,《丑小鸭》中成长的“高贵”,《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幸福”等。王崧舟提出的“诗意语文”同样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他致力于以感性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引导学生体悟文本背后的生命精神,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中经历着一场场生命的和谐共振。王崧舟在执教《枫桥夜泊》时,就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寒山寺外的钟声,与夜半无眠的张继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引导学生品味“钟声”这一意象的丰富意蕴:既有“放下”的劝慰,又有“陪伴”的深情,还有积极的“鼓励”……王崧舟老师用一首经典古诗,丰富了学生面对人生苦难时的生命经验,赋予了学生生命的力量。

2.板书与多媒体的巧妙情境渲染

直观明了的板书和触发感官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这一时期的感性思维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语文课堂上,板书不仅有帮助学生厘清课文内容与思路的作用,还承担着渲染情境的功能。王崧舟教学《枫桥夜泊》时,随着师生的对话层层推进,黑板上的意象接连被擦去:“月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了,“乌啼”也逐渐听不见了,“霜满天”也因是诗人的内心感受而看不真切……身边景物逐个消失隐去,只余张继一人,此刻无边的孤寂感油然而生,而钟声却在这时响起,与无眠的张继做伴,激荡起诗人内心难以平复的情感涟漪,也渲染出一个真切动态的感人情境。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临近结束,她用低沉的声音说完“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号。就是从这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后,擦去所有板书,唯有些许痕迹与孤零零的标题在黑板上,此时全场沉寂。这擦去的不仅是板书,更是圆明园灿烂辉煌的历史,学生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除此之外,感性思维的培养也有赖于多媒体的助力。这两位老师都特别擅长利用多媒体渲染氛围,如在王崧舟的《一夜的工作》、窦桂梅的《难忘的一课》等课例中,音乐都为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形成“课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是丰富意蕴、召唤无限情感的形象场,而“课境”是使师生沉浸其中的教育场域,理想的语文课境是文本创造之境与师生教学之境的統一。王崧舟等名师都自发地追求“课境”的境界,他们将自身的教育情怀、人格魅力与情感力量投入到课堂之中,形成了带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学场域。王崧舟的课堂,浸润着江南才子的精致与从容;窦桂梅的课堂,洋溢着烈焰玫瑰般的热情与力量。这虽是“诗意语文”等高举人文旗帜教学流派“好看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却也赋予了语文课堂独特的审美气质,塑造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彼此相融共生的至美课境。在许多名师的经典课堂上,学生往往到下课时还沉浸其中不能自拔,需要教师轻声提示,方才悠悠转醒,这余韵悠长的艺术魅力,正是课境带来的感性力量的体现。

四、“素养导向,情理相长”的感性思维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生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们在感性思维的培养上呈现出新的风貌。在这一时期,语文教育挣脱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迷思,以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指向,使感性思维培养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下面以薛法根等老师的教学为例,阐述新时期感性思维培育的方向。

1.感性思维的培育内容愈加明晰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突破了以往单一人文主题组元的编排体例,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方式安排单元教学。语文要素无疑为小学语文的感性思维培育指明了方向,它衔接了课程标准中的宏观教学要求,其环环相扣、分层落实的编排也大大提升了感性思维教学的系统性。比如,对“想象”这一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通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等多个互相衔接的语文要素得以渐进提升。教材的系统编排为感性思维培育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落实感性思维培养的关键一步就是解读语文要素,用好教材。比如,薛法根在教授《乡下人家》一课时,抓住课文中的泡泡语“我从这句话,体会到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思想感情”的思维训练。

2.感性思维是语文要素的重要抓手

语文要素明确了感性思维的培育内容,感性思维也对语文要素的落实发挥着重要作用。感性思维注重在具体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可以为抽象程度较高的语文要素提供一个重要的理解支架。将感性思维融入语文要素的学习中,可以有效避免教学落入概念化、标签式的机械训练误区。如薛法根在执教《父爱之舟》时,要落实“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这一语文要素,他并未举出细节描写的概念定义或教学目标,而是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中“哪些细节让‘我有心酸的感觉”,这就把抽象的“细节描写有助于表达父爱”拆解为具体的“细节让‘我十分心酸”,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生活经验,为学生理解语文要素做好了充分铺垫。

3.策略方法助力感性思维的发展

对方法与策略的关注,是统编教材的一个显著特色。事实上,感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排斥策略与方法的介入,学生只有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够准确地解读文本蕴含的情意,实现对语言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深度体察。这些策略方法既可以是用于阅读的,也可以是用于写作的。比如,薛法根在讲授《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时,在朗读讨论后的小结处提醒学生,文章可以用对话的形式来写,这便是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以读促写的迁移。让策略与方法成为显性可教的知识,为感性思维的深度发展赋能,不仅能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幽深处,还能达到用一篇教一类的教学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国的语文教育对感性思维的教学与研究历经了一代代的变革,在思想性指向、语言本体观、人文性旨归、素养教学观等不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呈现出各异的风貌。感性思维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几十年的感性思维教学经验积累了重视朗读、培育语感、创设情境、直观示范、策略引领等一系列教学方法,是当下与未来培育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经验宝库,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