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2023-07-06张文华
张文华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丹阳市瞄准“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目标,强化“创新、创享、创优”三项举措,积极探索县域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持续推动义务教育实现从“机会公平”向“质量公平”的新转变,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新跨越。
以系统性顶层设计推动机制创新。坚定树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根本立场,从上至下凝聚起“教育是最大民生,也是最好资源”的强烈共识。创新教育优先发展方式。市委主要领导担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委教育工委保持实体化运行,全面压实各级工作责任。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加大顶层设计,化解城镇化带来的城乡学生人数倒挂矛盾。建立教育深改项目、重点工程推进机制,形成“部委办局联动、镇区街道施策、社会各界参与”的教育发展格局。全市12个镇(区、街道)全部设立专职教育助理,架起教育与属地高效沟通的“连心桥”。创新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全力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在预算编制时划定红线,在预算执行中及时预警,确保两个“只增不减”执行到位,近三年教育财政投入达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2.6%,其中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财政总投入的31.9%。坚持“全市一盘棋”和“适度超前”思维,优化学校资源布局,近三年完成新建和改扩建学校11所,新增学位11670个,全市中小学校全部创成省级智慧校园。推进公共特色教育资源布点建设,建成江苏省镇江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等各类场馆15处。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进行“托底”保障,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比超过70%的学校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优质健康发展。创新教育思想研究路径。丹阳在近现代先后诞生了马相伯、吕凤子、吕叔湘、匡亚明、戴伯韬等五大本土教育家。依托这些资源,成立本土教育家思想研究中心,自觉传承和宣传本土教育家精神,从城区到乡镇、从高中到幼儿园,都以教育家名字或思想来命名学校。通过举办全国教育家思想研讨论坛、组建本土教育家思想研究联盟、出版本土教育家研究系列丛书等方式,有效凝练丹阳教育精神,开启具有丹阳特色的“教育家办学”新路径。创新教育人才激励机制。从与高校合作提前介入定向师范生培养,到优秀大学生“聚丹”计划,再到“丹凤朝阳”教育人才专项引培计划,出台一系列教育人才激励政策,确保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市级成立马相伯教育奖励促进会,12个镇(区、街道)全部设立奖教基金,上年度奖励优秀校长、教师1200余人。在偏远乡镇开辟教师定制公交,在医院、图书馆等社会公共服务上开辟教师绿色通道,全面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以一体化统筹发展促进资源创享。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作用,通过整合域内资源,创新办学机制,放大品牌效应,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创享品牌学校优势,实现抱团发展。以资源共享、帮扶共建、质量共优、特色共显为目标,推进大教研、大集备、大培训工作。结合名校资源扩增、教育布局调整有利契机,组建以城区优质品牌学校为龙头,涵盖城乡的18个联盟式教育集团,形成区域学校教研共同体。通过名校输入管理模式、跟岗培训、校际交流等方式,让优质师资合理流动,带动成员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创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减负增效。常态化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同步建设本市教育城域网应用平台,不断完善本土优质教学资源库。以教育集团为主体,以远程设备为载体,共同研制各年级“示径”教学案、配套课件和课时巩固作业,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为多样的教研路径。全面采用“大数据管理”新模式,实现精准教学、精准作业、精准评价,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不断激发学习内驱力。创享师资管理经验,激发教育活力。自2019年起,强力推进覆盖全部学段的两轮“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全方位进行政策架构和制度设计,出台涉及绩效分配、编制核定、合同管理、量化考评、跨校流动、职称评定等内容的文件21份。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新入职教师先在城区学校跟岗两年,然后回农村学校工作至少五年时间,多措并举引导城区优秀教师向农村有序流动,有效化解师资不均衡、绩效“大锅饭”、岗位“排排队”等突出矛盾。创享优秀教师资源,优化师资配备。依托“三领工程”人才项目,借力省内外专家资源,重点培养高中学科领军人才、各学段特级后备领航人才、青年干部领雁人才。充分发挥“南京大学附属丹阳中学”“南师大优質基础教育建设基地”等合作项目作用,高水平搭建教师成长平台。组建24个青年教师成长营,成立36个新教师工作室,以集中培养提升青年教师整体专业素养。近三年共有32人获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8人获二等奖,其中28%来自农村学校。今年新评镇江市级及以上拔尖人才515人,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丹阳市级以上拔尖人才占比达49.9%。
以内涵式整体发展加快品质创优。深刻理解“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重要意义,聚焦实现让每一个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发展目标,全力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创优课堂实践,提升学习实效。吸纳马相伯先生提出的“一切学科,重在开示门径,养成学者的自由研究之风”思想,在“活力课堂、智慧课堂”的实践基础上,凝练出“示径课堂”教学改革范式,并全面推广实施。践行吕叔湘先生提出的教育教学“精、活、实”原则,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现实情境为载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素养,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不断优化。创优育人方式,满足个性需求。结合新型学习理论、未来学习趋势等要求,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首批建设16个未来学科中心,为转变育人方式、深化学科育人提供教育科研支撑。拓展劳动教育实施的场所和途径,初步形成教育局主导、实践基地主抓、各学校为主体、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联动的“三主一联”劳动教育新模式。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发科技类、体艺类等课程300余门,为学生提供“托管+”个性化定制服务。以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为载体,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落实青少年生命健康关爱行动。创优项目驱动,凸显办学品位。按照“紧跟时代、立足本土、聚焦课堂、凝练特色”要求,遵循“系统谋划、科研引领、分级培育”思路,多措并举推动学校特色发展。近三年立项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36个,其中农村学校12个;镇江市级立项54个,其中农村学校29个,形成“校校有项目、人人做项目”的良好局面。在区域层面,重点推进江苏省首批“幼小衔接实验区”建设,探索建立联合教研、互派教师、互访交流等机制。巩固江苏省首批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校建设成果,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创优评价改革,指引科学发展。探索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建立从高中到小学的纵向发展评价体系,全面优化教育教学生态。小学阶段,注重体育、艺术和综合实践等学生核心素养评价;初中阶段,主动适应中考和招生录取综合改革要求,特别关注学生肥胖率、近视率和心理健康等薄弱环节。立足全面判断,精准生成评价,客观反映每一所学校的发展生态、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状态、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样态。
(作者系丹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