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2023-07-06郑琼洁

群众 2023年11期
关键词:江苏科技人才

郑琼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超过7万家,是我国首个突破7万家的省份。江苏成为创新氛围最浓厚、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江苏企业创新投入与发展成效显著

江苏创新氛围浓厚、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活动活跃,企业创新投入与发展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加大科技投入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1年江苏共投入R&D经费3438.6亿元,比上年增加432.6亿元。其中,企业R&D经费增长14.8%,占全省R&D经费的87.8%;企业资金投入增长14.9%,占R&D经费的89.1%。可见,江苏企业在全省科技创新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是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的主力军。

创新投入结构不断优化。江苏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安排创新投入的比例和方向,处理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强科技创新的原创性和引领性。数据显示,2021年企业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比上年增长63.6%;企业用于应用研究的经费投入比上年增长15.6%;企业用于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比上年增长14.4%。这些数据表明,江苏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提升了研发投入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江苏企业还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创新投入。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2022年江苏省拥有国家高新区18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率先实现设区市的全覆盖。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1年,全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5.7件提高到41.2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从1.3万增加到3.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从37.5%上升到47.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56.5%提升到66.1%。企业授权量占比从2011年的59.51%提高至2021年的85.28%。可以看出,江苏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效转化为创新成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江苏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江苏企业创新投入与发展成效显著,但在核心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链、科技人才吸引力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是基础技术支撑乏力,企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底层技术和配套产业基础技术支撑乏力。二是技术供需存在鸿沟。大部分企业实现其关键技术突破主要通过自主研发获得,产学研结合低。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发布信息不及时,不利于企业了解各高校技术项目研究现状。三是供应链“难替代”。一些产品在寻求国际第三方或国内替代产品后,导致质量下降或成本上升,降低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创新资金链承载压力大。企业资金流紧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回款“慢”。受到市场大环境影响,现有回款周期普遍拉长。企业间承兑汇票挤占现金流现象明显。二是融资“难”。虽然银行放宽担保条件、下调贷款利率、降低贷款门槛,但部分中小微企业受到复杂环境影响,经营情况大幅下滑或融资超限,难以符合银行授信要求。

科技人才吸引力不足。江苏高等院校云集,是科技人才的主要供给地,但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一是人才招引渠道窄。普惠性人才政策,尤其针对大学生优惠政策偏少,缺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人才的精准招聘渠道。二是人才认定门槛高。部分人才认定标准较高,政策无法惠及企业真正所需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三是海外引才难度大。国外对技术创新关键领域的人才供应“卡脖子”,对相关创新人才计划设限,海外高端人才招引难。

“四个提升”助推江苏企业创新迈上新台阶

江苏坚持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迈向新征程,可通过“四个提升”助推江苏企业创新发展。

提升技术创新力,激发企业创新潜能。一是要创新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持模式。集中组织战略力量,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工程”,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图和攻关计划。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研发布局前移,加强基础研究和创新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二是构建产学研创新圈层。构建大学师生、科研机构人员、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等创新核心圈层,进一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与研发。允许高校把科研成果的专利权以独家许可或非独家许可的形式授予企业,加快高科技项目的产业化速度。三是建设重大项目攻关平台。启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验证平台建设,优化重点领域科研平台研发布局和力量部署,建立技术需求库和科创供给库,进一步促进科技創新资源的有效流动和利用。

提升资金支持力,增强企业创新韧性。一是畅通信息渠道实现“精准画像”。组织利用税务、工商、司法、环保等信息,建立大数据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搭建企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对市场主体画像的精准度,提高融资审批的便利性。二是创新支付方式实现“精准滴灌”。积极引导我省产业链核心企业以及政府采购部门,按照合约如期支付企业账款;鼓励银行设立承兑贴现窗口,进一步降低贴现利率。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实现“精准对接”。积极运用营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等质押产品,推广上游供应链企业保证贷款模式。

提升人才吸引力,强化企业创新动能。一要创新常态化民间引才机制。改变政府主导引才模式,积极与国际一流猎头机构等机构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借力第三方组织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将现有定期式人才引进方式转化为常态化人才引进方式。二要做好重点人才名录管理。对于引进的人才归类管理、做好服务。对地区关键产业,可以按照产业链布局,建立重点产业链人才名录,定期做好跟踪服务,积极解决人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三要拓宽间接引才渠道。建立多模式的“引智工程”,加大和支持各类研究人员建立海外科研合作网,鼓励海外人才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国内不同的研究项目中。

提升创新协同力,优化企业创新生态。一是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协同机制。根据不同层面和领域的创新需求和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协同机制。如建立跨地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的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二是完善多元化的创新协同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覆盖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协同平台,为企业提供科技需求发布等一站式服务,实现科技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和流动,提供便捷高效的创新服务和支撑。三是积极参与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利用国际大科学计划、国际科技交流活动等平台,推动技术对接与合作。参与深时数字地球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支持企业开展跨境技术转移转化。

(作者系江苏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主任,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贾潇潇

猜你喜欢

江苏科技人才
人才云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