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水功臣林则徐

2023-07-06吴光祥李昊田

群众 2023年12期
关键词:河工林则徐伊犁

吴光祥 李昊田

林则徐(1785—1850),中国清代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因“虎门销烟”的壮举被誉为民族英雄,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同时还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水利大家、治水名臣。林则徐为官30余年,历官14省,担任过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都留下了他治水的足迹。他潜心研究我国历代治水方面的论著及奏章,在其撰写的《北直水利书》中,提出了诸如防重于治、保持水土等一系列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水利思想,此书后被改编为《畿辅水利议》。

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

1830年起,林则徐奔波于湖北、河南、江苏三省之间,兴修水利、救灾办赈。兴建水利工程异常艰苦,他亲赴现场查看险情、检查进度、监督质量,各种施工原料包括碎石多少都做到心中有数,运河东西两岸的微山湖、昭阳湖、南阳湖等的蓄水状况,几乎每月都以“清单”方式详细记录,时人赞之:“无一事不尽心,故无一事无良法。”

1823年初,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当年夏天,江苏全省大雨滂沱,江河横溢,淹没了30多个州县。林则徐一方面提出了“禁屯积、广劝募、招商贾、赈饥者”等救灾措施,另一方面,经过仔细考察分析后认为,江南水灾主要是由于太湖洪水出水道的吴淞江、黄浦江、娄江(又名浏河)及白茆河久淤不畅所致,必须赶在冬春季节修浚三江一河。他向地方督抚提出疏浚三江水道意见,并上奏清廷,很快得到了批准,三江一河同时兴工。期间,他克己为民、敢于负责,感动了督抚官员和百姓。几个水利老官不顾年迈体弱,日夜跟随林则徐奔忙于工地上,勤于职守。数百里河段内人流如潮,万众争奋,疏浚工程如期完成。是年九月验收工程时,林则徐母亲病逝,按清制他必须回家守孝三年。

守制的第二年岁末,地处黄、淮、运交汇处的高家堰十三堡和山盱六堡发生溃决,十余州县悉被水淹。“黄强淮弱,漕艘稽阻”,直到次年三月,漕运依旧不通。道光帝降特旨起复守制中的林则徐,“夺情”赶赴河南督修堤工。林则徐日夜兼程赶到高家堰,身穿孝服,不加顶戴,投入抢险,赤脚奔走于泥泞工地,督修险工,并坚持吃住在工地。从六堡至十三堡决口处的大堤,他逐段勘察查验,详细了解大堤修筑情况,并命人在每块条石上都凿出一个齿槽,用生铁铸成两头大、中间小的“铁锔”,放在齿槽之间,再浇上由糯米汁与石灰搅拌而成的沙浆,使得条石与条石牢牢地粘合在一起,做到严丝合缝,密不透水。他还让大家在每一块“铁锔”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表示对其修复工程段的终身负责。工程历时近半年即告竣工,林则徐却因劳累过度,疟疾发作,全身浮肿而病倒。得道光帝允准后,他返乡继续为母守孝和调治身体,这就是著名的“素服治堰”的故事。

道光十二年(1832),林則徐以江苏巡抚的身份,再次踏上江苏大地,会同两江总督陶澍,采用捐资、借资兴办的方式,并辅之“以工代赈”,完成了娄江与白茆河的修浚。至此,太湖流域的防洪局面彻底得到改善,解决了农业发展的水源供给问题,有效保障了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

弊除帑节,工固澜安

林则徐经手过多项水利事务,深知经办河工有“极多难言处”和“河臣之不可为”。当时的河工事务,已是一些官吏乘大难发大财之机,也是清代积弊最甚的部门之一。道光十一年(1831),林则徐因治水有方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专管河南、山东段的黄河、运河河务)。当时黄河(包括淮河)御水的主要材料是用秫秸(即高粱秆)为主要原料修的“埽工”,林则徐经过认真调研提出,秸料本为修防第一要件,而实际上已变为江河防汛第一弊端,这些物料成为当时河工贪污腐败的物资,官员从中贪污作弊,花样繁多。林则徐冒着寒冬风雪步行上大堤,对所辖黄河两岸15个厅,按各工段存放的秸料逐一拆垛,检查料垛虚实情况,严明赏罚,以除河工积弊。林则徐在东河河道总督任上仅仅三个月的显著作为,受到道光帝的称赞:“向来河臣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动则如此勤劳,弊自绝矣。做官皆当如是,河工尤当如是。”

弊已除,林则徐进一步指出,秸料作为主要防汛材料其本身容易腐烂变质,需年年检验和更换,致使工程耗资巨大,而且效率也十分低下。林则徐大胆进行防汛材料革新。之前已有人在防汛中试用抛碎石以护堤根的做法,但未能推广,林则徐提议“以石料修河工”,将碎石斜分入水,铺成坦坡,既以维护埽根,并可纡回溜势。他先是在黄河北岸黄沁厅马营挑坝试抛石料,后又推广至南岸兰仪厅柴坝十八埽以上河段试抛,省时省力,效果显著。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林则徐只在黄河个别堤段进行了实验,大量堤段仍然采取秸秆防洪。后来他下决心在东河推广石工技术,当年就做到了“工固澜安”。从史料上看,林则徐积极倡导用石料护堤,这是晚清河防工程的一大进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由于鸦片战争中投降派的诬害,林则徐被扣上“办理不善”的罪名革职降级。1841年6月,林则徐踏上了充军新疆伊犁的行程。当时正好黄河于祥符(今河南开封)三十一堡发生决口。清廷急命军机大臣王鼎为总理河务,王鼎力荐林则徐相助。皇帝遂下特令,让“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

8月,林则徐赶到工地,在查看决口河段险情后,提出了具体堵口方案。王鼎按照方案,一面急令官员抓紧时间组织灾民筹备秸料,一面调集人力动工兴筑正坝、上边坝和下边坝三道拦水坝,并开挖引河。林则徐日夜奔波在工地上,现场指挥,督促进度,查验质量。1842年2月,黄河决口成功合龙,工地之上一片欢腾。清廷命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王鼎等泪如泉涌,官员们无不感到惋惜。临别时,林则徐神色自若地吟诵着“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切莫涕滂沱”的诗句告慰大家,作揖道别。1842年8月,林则徐被充军伊犁,途经西安时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明了只要是对国家对民族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会受到祸害而躲避,这正是林则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1842年11月初,林则徐抵达伊犁。当他看到伊犁一片沃土时,十分兴奋,当晚就给伊犁驻军将领布彦泰写信,提出兴修水利、开发屯田的主张。他先设法解决水源,采取分段捐资,并带头捐资,在阿齐乌苏废地开荒种地。他还当众声明,既然在此效力,不敢置身事外。虽是一名罪臣,也要随众捐献工程,以此激励大家积极参与修整“湟渠”工程。只用了四个多月,筑成一条长3000多米、宽10多米的大水渠,垦荒地16万多亩。当地各族人民为缅怀林则徐的治水功绩,将“龙口渠”改称“林公渠”。

1850年10月,林则徐因积劳成疾,在潮州去世。为褒奖林则徐,咸丰帝派员专往致祭,并“优诏赐恤,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林则徐一生治水时间之长、投入精力之多、为民谋利之大,永远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老干部局、中共南京市委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

责任编辑:张李蕾

猜你喜欢

河工林则徐伊犁
《林则徐》
明清时的河道治理中心与三代河工的淮安万家
清代河工赔修制度研究综述
林则徐禁烟
“校风,大;学风,好”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伊犁之旅
清前期河道总督的权力及其演变
丝绸之路与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