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常见猪疾病的预防和防治措施
2023-07-06卢红艳
卢红艳
摘要:猪病的种类繁多,在养殖过程中,有的疾病临床症状表现相似,很难判断出属于哪种疾病,给养殖户带来很大困扰。因此,对猪疾病的诊疗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猪疾病的病因、诊断方法和主要类型的分析,探讨了治疗对策,期待给养殖户带来帮助。
关键词:猪疾病;预防;治疗
1 养殖场常见猪疾病的种类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1.1.1 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由多种原因引起,对猪类的肠道危害较高,且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它的特征是呕吐、失水和严重腹泻。任何年龄的猪都可能发病,10d以内的发病仔猪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体型较大的或成年猪几乎没有伤亡。它的病原是一种病毒。
1.1.2 流行特点
传染性胃肠炎发病迅速,潜伏期普遍不超过18h,但也有特殊情况潜伏期会超过2d,具有高度传染性,仅需要几天便可在猪群中扩散。小猪发病比较突然,先是呕吐,然后出现密集的腹泻,排泄物呈黄颜色、白色或者绿色,经常带有凝乳块(未消化的)。它具有含有大量电解质、水分和正常脂肪,呈现碱性但是不含糖的特征。病仔猪非常口渴,失水明显,重量急速骤减,年龄越小,发病时间越短,也就有较高的死亡率,10d以内的小猪大部分2~7d内死亡。日龄越大抵抗力越强,死亡率越低。仔猪痊愈后体重就不会有大的变化。
1.1.3 临床症状
小猪、育肥猪和母猪各有各的症状,有的严重,有的轻微,个别猪不饮食或少饮食的日期只有一至数天,个别猪伴有呕吐的现象,水样腹泻呈喷射状,粪便为物灰色或褐色,5~8d后停止腹泻,痊愈的猪很少出现死亡。没分开的哺乳母猪和仔猪待在一起,反复感染,出现较重的症状,体温升高,不再分泌乳汁,伴随呕吐、腹泻等并发症,但也存在一些特例,如个别哺乳期的母猪与发病幼崽存在密接,却并没有出现任何症状的情况。健康的猪群发病,多半是因为引入了带毒猪或者是处在潜伏期的感染猪。也有没有引入猪而且也不知什么原因发病的情况。这也有可能是其他动物如:人、鸟、车辆、猫、犬等为媒介进行传播的。这种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是发病最多的季节是深秋、冬季和早春(12月~次年4月),发病最少的时候是夏季。这可能是因为病毒在冬季天气寒冷的时候容易存活下来并造成扩散,还有就是和仔猪的生产和交易频繁有关系。
1.2 猪链球菌病
1.2.1 急性败血型
发生得比较突然,体温升到40~42℃,全身的症状比较明显,流鼻涕、结膜潮红、流泪、便秘。个别猪可以看到关节炎,跛行或者不能站立担任情形。有些猪类还会引发一些神经性问题,如共济失调、嗜睡或空嚼等情况,发病迅速,很多猪类不超过4d就会死亡。
1.2.2 脑膜脑炎型
该类病症普遍出现于幼猪或断奶期猪群中,发病较快,往往会伴随四肢不协调、原地转圈、肢体麻痹、摔倒等症状,对神经系统危害较高,对于一些轻微的症状,经过治疗会出现好转,部分病猪会出一些现关节炎的后遗症,病程1~5d。
1.2.3 关节炎型
它由前两种型转化而来,或者一发病就表现为关节炎症状,在病猪的关节部位能够看到肿胀现象,还比较明显,普遍表现为多个关节肿胀并伴随疼痛现象,病情严重时还会引发跛行、无法站立等情况,很多病猪经过治疗后,既使体内消除炎症,依旧还会伴随持续3周的疼痛缓解期。
1.2.4 淋巴结脓肿型
颌下淋巴结比较常见,病猪往往会伴随喉咙肿胀及颈项部位出现淋巴结肿胀等情况,同时还会引发发热、呼吸困难、咳嗽、鼻涕等多种呼吸道疾病,但症状较轻,致死率较低,会影响吞咽、咀嚼等,发病时淋巴结肿胀的中间部位会变软,皮肤还会变得薄,然后撑破破溃的皮肤流出浓汁,全身的症状有所好转,局部治愈病程需要2-3周。
1.3 猪伪狂犬病
1.3.1 病原
猪类的伪狂犬病属于传染病的一种,传染源为疱疹病毒科的伪狂犬病病毒,不仅猪类容易干扰,其他家畜及野生动物等均易受到影响。发病时,成年猪普遍为隐性感染,伴随呼吸道疾病;而妊娠期母猪则还会引发流产、死胎等情况;而幼年猪死亡率较高,发病时会出现更为严重的败血症或脑脊髓炎等。
1.3.2 流行特点
很多动物如猪、牛、羊等都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被感染;它的传染来源地是患病猪、带毒猪,发生感染的途径可能有消化道、呼吸道、伤口或者配种;母猪被感染以后,仔猪也可能通过吸乳被感染;妊娠母猪也能通过胎盘侵害胎儿。冬、春季节发病较多,1月龄内的仔猪有很高的死亡率。
1.3.3 临床症状
猪的月龄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但是都没有瘙痒的症状。刚出生以及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比较突然,体温升高至41℃以上,病猪没有精神,食欲不振,呕吐或者腹泻,比较狂躁,走路摇摆,浑身哆嗦,抽搐等,或是伴随其他无意识行动,如蹬腿、原地转圈等,而在严重症状时,甚至还会出四肢僵硬而倒地,头向后仰,随后仅需要2d便开始抽搐至死亡;而一般的猪类则会发生低烧、流涕、咳喘、上呼吸道感染、拉稀等情况,一周内会渐渐由发病到恢復;而处于妊娠期的母猪在发病时拥有高达50%的流产率,流产、死胎等情况较为常见,且就算产出胎儿,也会在3d内死亡,育成猪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有的能看到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症状。
1.4 寄生虫病
1.4.1 猪棘头虫病
这种寄生虫普遍寄生在肠道内,多数集中在小肠,由蛭形棘头虫引起,传染广泛,什么样的猪都能被感染到,感染率最高的是8~10月龄的猪。牧区放牧的猪容易患病。春、夏季是容易感染的季节。感染严重时,食欲不振,腹泻,粪便有血丝,如果寄生的部位发生脓肿或者肠穿孔,症状就会更严重,体温升高,无力,不吃,站不住,最后死亡。一般感染后会导致猪贫血,消瘦,不再生长。
1.4.2 猪蛔虫
猪蛔虫是一种线虫,它是寄生在猪的小肠而引起的一种病,主要对3~6月龄的仔猪危害大。蛔虫能使仔猪生长停滞,成为“僵猪”,严重时可能造成死亡;育成猪多半成为带虫猪。成虫寄生时表现为消瘦、贫血、成长比较缓慢;蛔虫数量过多时能引起肠梗阻和肠穿孔,出现差不多的症状。
2 猪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1提高养殖场防疫管控力度
养殖场的生物安全尤其重要,从养殖场的选址到内部的布局,再到对周围环境的要求这些硬件条件,必须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达到符合的动物防疫条件,才能进行养殖;在家畜疫病防控管理中,应以事先预防为原则,降低各类疫病的发病与传播概率,例如应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群体等进行管控,猪场最好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坚决不从疫区引进种猪,引进的猪要先隔离观察并采血送检,进行主要动物疫病的检测,无异常后,才能混群饲养。对于病死猪要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传染给健康猪。
2.2 加强饲养管理
确保泔水不得流入饲养环节,死猪严格实行无害化处理,粪污进行发酵或其他环保方式处理,杜绝粪污进行第二次污染。生猪养殖场应落实封闭式管理,将防疫变为常态化,强化养殖场周边区域的交通管理,提高对过往车流、物流及猪群的管控力度,禁止饲养人员使用厨余垃圾喂猪,从源头上切断疫病传播途径,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疫病隔离措施,积极提升监管力度,可在养猪场内安装摄像头、传感器等监控设备,及时掌握生猪的动态。
2.3 猪场的消毒工作
对猪场开展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控工作,做好清理、清洁场所、场舍、设施设备等环境卫生工作,消除老鼠、蚊子、苍蝇等有害生物,认真开展消毒灭源工作。提升整体防控水平,饲养环节就是蜜罐式饲养,病死猪处理就是不随意丢弃,消毒液要过几天就换一下类型,防止细菌、病毒产生耐药性。场区内最好别用生石灰,走动时飘起的灰会引起呼吸道的不适。
2.4 混合感染病例的处置
对于混合感染,通常先判断一下它首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病种,像哪种病,确定好了就可以用药,配合消毒治疗,如果拿不准是哪种病,也可以抽血到化验室去化验一下,检测一下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才好对症治疗,混合感染的病例不好判断,需要有长期的观察和经验,每次有发病的猪的症状,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包括周围的环境的变化,或者饲喂条件的改变,都要记录下来,為下次临床诊断积累经验。
2.5 对病畜进行及时和合理的治疗或淘汰
传染病病畜具有传染性,对于传染病病畜的治疗应在实现隔离的条件下进行治疗。对于一些无法治疗的、治疗费用太高、治疗价值不大、对人有严重威胁以及当地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病畜要淘汰处理。传染病的治疗,要考虑针对病原体,消除其治病作用;又要帮助动物机体增强抗病能力和调整、恢复生理机能,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
3 养殖场常见猪疾病的防治措施
3.1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措施
(1)春秋防疫的时候各实施一次集中免疫,在春秋季节变换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猪舍环境的改变对猪的影响,一定要加强护理,尤其是病猪,更要做好防潮保暖,适宜的温度,保证饲料的清洁卫生,饮水也要干净卫生,可以在水中加些电解质和营养成分,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2)饲养密度不要过大,要使猪舍的空气保持流通、干燥做好仔猪要有一定的活动场所,每天在一定的时间进行活动,不仅能增强食欲,还能增强体质,一举数得,疾病减少了,投入也就减少了,养殖户就得到了经济效益。(3)引进种猪时,坚决不从疫区引进,以免波及别的健康猪,如果猪群发病要立即隔离病猪,并对猪场内外的环境进行消毒,尤其是猪舍、用具、场地的消毒,对被污染的物品、用具、垫料、粪水等要进行无害化处理。(4)生猪养殖场实行“蜜罐式”封闭管理,强化人流、物流、车流、猪流管控力度,禁止使用餐厨废弃物喂猪,要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兽医对猪疾病的流行、症状、发病原因等项事宜十分熟悉,在疾病的流行期间,进行清洗和消毒,彻底降低疫情传播造成的风险。(5)免疫时应按照疫苗说明书正确使用、规范操作,按要求更换注射针头,做好各项消毒工作;健全档案管理,对生猪的存栏、出栏、免疫、疾病的种类、用到的药物都要详细记载,做到有据可查,有迹可循。
本病的发病特点、症状和病变与猪流行性腹泻十分相似,要确切区分开,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3.2 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措施
(1)对于关节炎等急性传染病种类的病猪,应使用较高剂量的青霉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药物治疗,往往会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2)淋巴结化脓病例的猪,等脓肿能切开以后,就马上切开脓肿,把里面的浓汁挤干净,对切口以及周围创口的清洗消毒工作一定要做到位,局部要按照外科方法处理。投喂饲料时,必须要保证饲料的干净和卫生,坚决不要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以避免再引起其他的病变。
3.3 猪伪狂犬病的防治措施
(1)全进全出,同一个阶段的猪实行全进全出。每次出栏后都要对圈舍进行全面消毒,定期对猪群的主要疫病进行监测,逐步实现猪群的净化,争取使整个养殖场杜绝猪的伪狂犬疾病。(2)早诊断、早治疗。猪群发病时诊断得越早,越能及时得到治疗,把疾病扼杀在萌芽,不仅能控制猪群发病,还能使养殖户减少经济损失。(3)加强饲养管理,喂干净卫生的全价料,保证猪的不同阶段的营养能跟上,就能增强猪的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尤其是母猪,饲草上的改善,能使仔猪的生产性能提高,免疫力增强。(4)按照程序进行免疫,免疫时应按照疫苗说明书正确使用、规范操作,按要求更换注射针头,(5)药物治疗,用抗病毒的中药进行预防,还能增强猪的体质,改善抗病毒的能力。对于刚发病的猪只,要先隔离,使用抗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对猪舍和用具、垫料用氢氧化钠喷洒消毒。要密切关注周围猪场的猪疾病情况,对猪场周边及猪场内部进行彻底消毒,病死猪和被污染物品按照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传染病病畜具有传染性,对于传染病病畜的治疗应在实现隔离的条件下进行治疗。对于一些无法治疗的、治疗费用太高、治疗价值不大的猪要淘汰处理。
3.4 猪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应坚持事先预防原则,积极从源头上进行把控,着重加强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群体等管控力度,猪场最好坚持采取自繁自养的原则,坚决不从疫区引进种猪,引进的猪要先隔离观察并采血送检,进行主要动物疫病的检测,检测无异常后,才能混群饲养。对于病死猪要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传染给健康猪。养殖场要按照程序进行定期驱虫,驱虫药与抗菌药一起使用效果更好,要早用药,虽然出现症状再用药,也能起到作用,达到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匡宝晓.猪寄生虫病及防治措施[J].今日养猪业,2015(4):36-39.
[2] 张升军.浅谈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措施[J].农业知识科学养殖,2017(8):52-53.
[3] 郭生革.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措施[J].当代畜牧,2015(5):270-276.
[4] 安玲.畜牧养殖中猪常见病的预防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8(19):1.
[5] 盛廷智.猪常见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J].兽医导刊,2022(5):68-69.
[6] 陈昭任.猪常见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J].畜禽业,2022,33(1):95-96.
[7] 孟庆茂.生猪养殖中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J].畜牧业环境,2022(1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