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前夕“故宫文物精品运台”辩

2023-07-06彭海军

文史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价值

彭海军

摘 要:新中国成立前夕,即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29日,故宫文物先后分三批次秘密从南京海运至台湾,以致部分人士认为故宫文物精品都被运台。实际上,这种说法既不严谨更不科学。当然,之所以形成“故宫文物精品运台”这一观点,亦是有原因的。

关键词:小而精;价值;运台;原因

抗战胜利后,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将避寇迁藏西南三处,即乐山、峨眉、巴县的文物全部北返归宁(南京)。为解决胜利后人员物资流动的拥挤问题,存藏西南三处的文物滞延于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全部集中重庆,终至1947年12月全部返回南京集中,标志抗战时期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十载文物西迁结束。然随淮海战事趋紧,南京告急,蒋介石集团败退已成必然,国民政府遂令行政院长兼故宫博物院理事长翁文灏组织择选故宫文物精品秘运台湾。这一事件,使得社会大众多认为,故宫的文物精品早都被国民政府运往台湾,留在大陆的文物价值不高,要看文物还得去台湾看等等。实际上,这种说法既不严谨更不科学。

一、哪些文物运存台湾

当时文物运台交翁文灏组织,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常务理事朱家骅、王世杰、傅斯年、李济、徐森玉等具体落实,本着“小而精”的原则,于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29日,先后分三批次进行。

第一批运台文物。此批文物由海军总司令部派军舰中鼎轮装载,于1948年12月22日从南京下关码头出发,12月26日抵达台湾基隆港,历时4日,总计772箱。其中故宫文物所装32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212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20箱、中央图书馆60箱、国民政府外交部档案60箱,分别由故宫博物院庄尚严、刘奉璋、申若侠,中央博物院谭旦囧、麦志诚,中央图书馆王省吾,中央研究院李光宇,外交部余毅远押运。[1]

第二批运台文物。此批文物由杭立武协调招商局海沪轮运载,于1949年1月6日从南京起航,1月9日抵达基隆港,历时3日,总计3502箱。其中故宫博物院1680箱、中央博物院486箱、中央图书馆462箱、北平圖书馆18箱、中央研究院856箱,分别由中央博物院那志良、吴玉璋、梁廷炜、黄居祥,中央博物院李霖璨、周夙森、高仁俊,中央图书馆苏莹辉、昌彼得、任简,中央研究院董同龢、周法高、王叔岷负责押运。[2]

第三批运台文物。此批由海军总司令部派昆仑舰载运,原计划共运2000箱,其中故宫博物院1700箱,中央博物院、中央图书馆各150箱。[3]昆仑舰于1949年1月28日抵达南京下关码头装运文物。此时因“海军司令部方面人员,听说有船开往台湾,携家带眷一拥而上,军舰方面无法阻止”[4],即使海军司令桂永清上船劝解也无效。这便致使已运至码头的文物箱件无法全部装船,实际仅装载1248箱,其中故宫博物院972箱、中央博物院154箱(含4箱日本战败归还文物)、中央图书馆122箱,分别由故宫博物院张德恒、吴凤培,中央博物院索予明,中央博物院储连甲押运。昆仑舰于1月29日出发,2月22日抵达基隆,历时24天。[5]

从上述三批运台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出,故宫文物运台实际上并非仅仅是故宫博物院文物,而是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图书馆、国民政府外交部5个部门的文物和档案共计5522箱,其中故宫博物院文物仅为2972箱,约占50%。

二、运存台湾文物为何不能概称“精品”

秘运至台的2972箱故宫文物不能粗略概称为“精品”,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运台文物数量不多且必不定全是精品。1933年2月至5月,从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的文物箱件总计19621箱72包8件,其中故宫博物院文物是13427箱64包8件。1937年11月至12月,水、陆并举,从南迁存藏于南京朝天宫库房中紧急抢运出文物16673箱,其中故宫博物院文物10738箱。1947年此批文物全部北返南京,运台的2972箱文物,仅约占27%。同时,尽管当时选择运台文物标准是“选提精品”,但是当时南京解放已成势如破竹之势,国民政府的秘运工作只能在晚上偷偷进行,对文物的开箱精挑细选是无法完成的,只能大致按箱搬运,是否全部精品或精品的程度无法谈及。

(二)文物价值随时代环境变化而变化。随社会认知发展,每个时代对文物价值的衡量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可谓一时代有一时代之价值,这是符合人类文化阐释学定律的。在民国时期,文物文化价值的表述依然体现了明显的时代烙印,比如书画类文物,共识性认同宋元书画价值最高,因此在文物南迁或迁台书画都偏重于宋元时期,而对离其时代较近的清代书画、档案、器具等却认为价值不高,大量留存北平而未南迁。这就导致台北故宫清代文物存藏较少且不丰。

(三)中国共产党的介入和北平的和平解放快速阻止了文物继续外流。在杭立武主持的文物秘运台省中,故宫博物院文物是重要对象。杭立武从在南京朝天宫库房分三批次连续秘运出文物外,还敦促远在北平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尽快挑拣文物随飞机运台。杭立武后来回忆道:“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在北平,华北局势紧张时,我曾督促他南下,他在三十八年一月十四日自北平写信给我,因病不能南飞,运台文物希望第三批即为末批。”实际上,根据马衡之孙马思猛先生口述,马衡在北平期间,始终同孙子马思猛在一起,并没有心脏病一说,“因病”云云,实属推脱之辞。马衡一方面推脱有病不能去台,另一方面令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负责人欧阳道达关闭库房,以保护文物为由,阻止文物继续迁台。随着北平局势的快速明朗,1949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告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命故宫博物院欧阳道达科长保护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的文物。欧阳道达不负厚望,完整地保存了南京库房文物。

三、形成“故宫文物精品运台说”原因探析

为何直至现在,仍有部分社会人士认为大量的故宫文物精品都被运到了台湾,甚至认为北京故宫仅仅是建筑而已。形成这种言论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眾审美标准和学术标准不一致。大众审美眼光同专业化的文物价值审定是两种不同的标准。比如,在运往台湾的文物中,就包括《四库全书荟要》等重要文物珍藏。但是从1925年北平故宫博物院首次开放以来,民众对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俗称东坡肉)两件文物却情有独钟,其他文物展厅往往门可罗雀;只要有那两件文物出展,展厅都是打拥堂。然而从专业的文物鉴赏标准看,此两者的文化文物价值并不高,应当划入玉石工艺精品之列;然而普通观者却以其为文物翘楚。因此这两件文物便成了社会上普通民众所持大部分文物精品都运到台湾一说的重要例证。

(二)海峡两岸文物文化的合作交流不足。1966年3月,台北北沟所存文物全部运抵外双溪,至此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业务全部结束。台北故宫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为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庄重典雅,富有中华民族特色。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馆藏文物近70万件。这些藏品都表明了两岸文化同根同脉,大陆、台湾同属一家,都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两岸有共同的文化信仰、民族情怀。但是由于两岸时局的变化、发展,直至2008年底大陆与台湾才实现了直接“三通”;同时随两岸关系的阶段性不稳定,导致赴台北故宫参观的大陆民众较少,对其馆藏了解不多,多数仅从网络“略知一二”,以致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三)中华文物文化的传播力度还不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要将中华优秀文化同当代文化有机结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建立世界中华文化传播体系,以开放互鉴的姿态让海峡两岸,让世界各国共享共研中华优秀文化,充分领略其博大精深的风采和历史文脉的渊深。而抗战时期的故宫文物南迁当成为这一文化传播主题中的重要一题。

注释:

[1][2][4][5]参见杭立武:《中华文物播迁记》,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31页,第33页,第34页,第35页。

[3]参见郑欣淼:《天府永藏》,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作者:乐山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研究院主任

猜你喜欢

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七月》价值新解读
“给”的价值
俆卫:用梦创造价值
价值
从平凡中体现价值
“活着就要体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