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志》及传统文艺作品中的刘备

2023-07-06刘咏涛刘建奇

文史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三国志三国演义刘备

刘咏涛?刘建奇

摘 要:《三国志》及裴注中的历史人物刘备,颇有勇健果决的枭雄性格和一定的政治军事才能,知人善任善于笼络人心。唐诗里,刘备较少被歌咏,有也是某种程度上作为诸葛亮衬托的明主贤君形象出现。《三国志平话》里的刘备是一位仁德之君和社会治理能手,但是其身份更像是一位平民英雄。《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变得复杂起来,除了保持其重情重义的仁君典范的形象外,也展现出有胸襟有胆识和懂得韬光养晦的一面;只是其枭雄性格被大为减弱,而赋予其柔弱无能、优柔寡断的性格和爱哭的特性。此处的刘备没有主见,全听诸葛亮的安排,几乎成了他的傀儡。

关键词:《三国志》;唐诗;《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刘备

本文拟对《三国志》、唐诗、《三国志平话》及《三国演义》里作为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的刘备作一番梳理考察,将“几个”刘备作一些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

一、《三国志》里的刘备

《三国志》对刘备的记载,相对于其他蜀汉东吴人物,还算是较为充实的。裴松之注,对刘备的史料又进行了补充。这对后人理解历史上的刘备带来了基本材料和依据。其中的刘备具有如下特点。

(一)具有枭雄性格

总的来说,《三国志》及裴注中的刘备是一个枭雄。理由如次。

第一,有“生而不凡”的“非常之处”。大体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1.样貌异于常人。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1],这正是其非常之处。而这样的描述也被后代的《三国志平话》与《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所采用,史家及通俗文学作家都关注到了他這个外貌上的特点,以明其非常人处。

2.出身异于常人。《三国志·先主传》载:

(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以“贩履织席”为生的少年刘备道出与西楚霸王相似的豪言壮语,足见其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年少而有大志,交友广泛,善察言观色又有城府。

第二,有勇健果决狠毒的特点。

1.狠辣的手段。刘备任职安喜尉时,曾谒见督邮,希冀讨个近乎;督邮却称病拒不见。刘备怒不可遏,矫令欲杀督邮。据裴注,刘备将督邮“缚之着树,鞭杖百余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去之”。(《三国志·先主传》裴注引)。此不可谓不狠辣,需知这是刘备去谒见而有求于人。

刘备对待敌人从不手软。例如,徐州战败后,对吕布的追兵杨奉等人尽皆斩之;衣带诏事发叛操时,杀了曹操留守徐州的主将:“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三国志·先主传》)。在官渡之战叛离袁绍时,曹操的追兵蔡杨,也是“为先主所杀”(《三国志·先主传》)。

2.为成大业,在所不辞。以不足安民为由,借荆州为基地,抓住机会发展势力,以武力拿下四郡,终于有了一席之地。即使与刘璋同为汉室宗亲,且刘璋还有恩于自己,刘备也在稍加犹豫之后,逮住机会与刘璋反目,之后夺取了刘璋控制的益州。

3.处事果决,具有弃车保帅的胆识。刘备有多次丢弃别人甚至妻子逃跑的糗事。例如在讨伐吕布时,被高顺击败,他就丢弃妻子而逃;之后叛离曹操时,远远望见曹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携民渡江时,“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均见《三国志·先主传》)

当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时,刘备会果断选择先保存自身,以图将来,显得相当果决。刘备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快速做出决断,哪怕代价惨重也在所不惜。其决断力非常人能及,这就带有某种枭雄特征。

第三,对局势有清晰把握。

刘备先后多次背主,背弃公孙瓒,归附陶谦;陶谦死后归附曹操,叛离曹操归附袁绍;叛离袁绍投奔刘表等。“刘备前半生背主行为若算其正式投奔有六人,若互为同盟而叛离的则有九人”[2]。刘备的前半生辗转流离于各大势力之间,这些人对他都是以礼相待,未曾轻慢。《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与刘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绍也是“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刘表、刘璋等人也是亲自迎接。然而对于这些厚待自己的恩人朋友,刘备并未全部都以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恩报恩态度对待。察觉他们即将灭亡或者将要加害自己时,果断提前抽身而退。例如官渡之战时“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刘备看出了袁绍必败,便以劝说刘表共击曹操为由,离开了袁绍。对于取代益州刘璋之事,刘备并未抵触,只是说“此大事也,不可仓促”。(均见《先主传》)与此同时,刘备又大肆收揽蜀中人心,发展势力,等待时机成熟即对刘璋取而代之。

第四,有一定军事指挥才能。刘备一生打仗不少,但是由他本人指挥打胜的仗,次数的确不多。刘备同曹操的汉中争夺战,是公认的数得上的一次精彩胜仗。作为总指挥的刘备,汉中之战的取胜与其善于识人用人顽强不屈乐观坚毅性格直接相关。刘备亲自指挥的作战还有博望之战。其时刘表派刘备去抵挡夏侯惇、于禁。在博望,刘备先用火攻烧毁曹军营寨,然后率军假装逃走以引诱曹军追击,又预先设置伏兵于路,结果大破夏侯惇、于禁。

第五,善于识人用人,长于笼络人心。《先主传》记载:“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任职平原相时,刘备广施恩义,就连刺客也被刘备感动,放弃了刺杀行动。刘备如此,所以众人多敬而归之。入蜀时,“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均见《先主传》)刘备时刻不忘笼络人心。也主要缘于此,张松等人才会将蜀中兵器府库情况悉数告知刘备。刘备对魏延可谓识才且信任有加。如果刘备不死,魏延必将是另一番结局。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有野心也有手段的枭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大业”,许多心狠手辣、绝情大胆的事情都做得出来。他并非完全是后来文艺作品所描绘的老实厚道、只讲仁义爱心的君子。

(二)兼具仁义特征

首先,体现在其高举仁义旗帜上。

刘备的旗号就是兴复汉室,这个政治旗帜即表明其政治正确和正统地位。“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对天下而言,刘备的终极目标是兴复汉室,因此它的行动就是扫除奸邪、匡扶天下、维持君尊臣卑关系的社会基本秩序。这是大仁、大义。对百姓而言,刘备颇有爱心,总能广施恩惠。他信奉“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均见《先主传》)他清醒地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虽常处危难之中而仁义之心不改。对于有恩于自己的刘表,刘备经过其坟墓时也涕泣而去;对于关羽张飞,更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对待小自己20岁的诸葛亮,不仅“三顾茅庐”,还能与之“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因为如此,关羽面对曹操的优厚待遇仍未叛离刘备,诸葛亮对刘备则是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是体现在其知人善任上。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鱼水”关系,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咏叹倾倒的佳话。刘备对诸葛亮有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有举国相托的托孤之重,甚至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的话语。从隆中对策到白帝城托孤,他们君臣之间的“鱼水之情”从未变异衰竭。

同时刘备也极具识人之能。“三顾茅庐”就不说了;他一见孙权,就敏锐地判断出“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三国志·先主传》裴注引《山阳公载记》)。刘备仅从孙权的形态仪表就看出难以和他保持长期的合作。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其判断是准确的。他如对赵云、魏延、法正以及许靖、马超等等的“理解”和由此而来的充分信任、选择重用,不胜枚举。这份超人的识人才能,乃与其常年的颠沛流离,八方结交,辗转于各大势力之间耳濡目染的生活阅历有关,也与其少年时期就“好交接豪侠”(《先主传》)的性格、为人有关。

总的来看《三国志》中的刘备是一个枭雄,有一定政治军事才能,也具有仁者、智者的特性。

二、唐诗中的刘备

三国历史文化是唐诗的重要题材,唐诗歌咏三国历史人物事件是其一大热点,刘备作为蜀汉君主和一代枭雄,自然成了唐诗的歌咏对象。可是,唐代诗人关注的蜀汉一方中心点在诸葛亮而非刘备;所以关于刘备的诗作并不多,并且话题似乎只是落脚于君臣佳话与事业未竟上。

李白在《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中歌颂了诸葛亮的功业和孔明与刘备的君臣际会;提及刘备主要是将其作为歌颂君臣佳话的陪衬和“工具”。他诗中的刘备并非主要写作与歌颂的对象。李白没有专写刘备的诗,连《早发白帝城》以“白帝城”这样与刘备紧密相连的地名命名的诗作,也不是写刘备的。

岑参有《先主武侯庙》:“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其主题也是颂扬君臣相得、鱼水情深之类。

杜甫的三国诗作也主要是为诸葛亮唱赞歌。“从汉至隋,未见有文人在诗赋作品中对诸葛亮作何赞颂。到了唐代,诗人笔下开始出现诸葛亮的名字,但在杜甫之前亦仅见两例。”[3]杜甫为诸葛亮写了大量的诗作,留存下来的有二十余首。诗圣把自己的情思寄托在遥远的诸葛亮身上,寄托在那些以仁义为指归的儒生之匡扶汉室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上。杜甫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这样的赞颂诸葛亮的名作:“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其《咏怀古迹五首》其四曰:“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杜甫本是因睹怀永安宫追思刘备而作是诗,然而此诗最后的落脚点却依然放在事业未竟与君臣佳话上。

杜甫的这些作品即使提到刘备,也主要是以“明君”形象来衬托诸葛亮这位“贤臣”的。例如《蜀相》只是歌咏刘备三顾茅庐,敬重贤臣的一面,而这显然更是为了赞颂诸葛亮而作的映衬。在《古柏行》中杜甫也只提到“先主武侯同閟宫”,将刘备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一起颂扬。《公安县怀古》《谒先主庙》算是主要写刘备,但更大的可能则是怀古,而非歌颂;且仍有“君臣契”那一套离不开诸葛亮的句子。其实,杜甫也许是对刘备付诸笔墨最多的唐代诗人,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歌咏刘备的就更少了。

李山甫《代孔明哭先主》:“忆昔南阳顾草庐,便乘雷电捧乘舆。酌量诸夏须平取,期刻群雄待遍锄。南面未能成帝业,西陵那忍送宫车。九疑山下频惆怅,曾许微臣水共鱼”。这首算是主要写刘备的,但也有“顾草庐”“水共鱼”之类的老生常谈。李山甫《又代孔明哭先主》主要感叹刘备功业未成。周昙《蜀先主》:“豫州军败信途穷,徐庶推能荐卧龙。不是卑词三访谒,谁令玄德主巴邛。”题目都是“蜀先主”,而正文却将重点和情感都落在诸葛亮的功绩上,还不无一丝贬损刘备之意。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前两联还赞许刘备,后两联先将赞颂对象让给诸葛亮,然后从刘备子嗣的无能寡情说到刘备教子无方,以至基业不保,结局凄凉。胡曾《檀溪》感叹刘备当年的坐骑的卢马,早已随历史潮流消失而去。徐夤《蜀》写到了刘备,但主要因其为“君王”。崔道融《过隆中》实为歌颂诸葛亮。李九龄《读三国志》歌颂孔明、周瑜等“贤”才的作用,未提刘备。连写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三国史实题材大作的杜牧,也未见有写刘备的诗作。

总的来看,唐诗人所写三国蜀汉题材诗作多将注意力和关注点放在诸葛亮身上,而写刘备的不多;就是写,也是将刘备具有的枭雄气概和丰功伟业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无视与弱化。在唐诗人眼中,刘备只是一个“依附”于孔明而存在的明君,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一个事业未竟的君主。对于刘备的英雄气概及其伟业的歌颂赞美少有,有也是“喜憂参半”,更少见对刘备坚毅品格和识才爱才的赞颂诗句。

三、《三国志平话》里的刘备

《三国志平话》虽以“三国”命名,但其叙事视角却在蜀汉一方。全书以蜀汉人物故事为中心线索来统率,刘备集团蜀汉人物故事所占篇幅明显独大;书名为“三国”,实为蜀汉兴亡史。全书除去作为开头的汉帝赏春等四个故事外,其主要故事情节实始自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终于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开始于刘关张,结束于诸葛亮,差不多算是一部蜀汉兴亡故事。

全书故事偏重于蜀汉一方,其中又更是集中于刘关张及诸葛亮四人,尤其集中于刘备。虽然张飞、关羽、诸葛亮的故事也有不少,且不乏精彩,但是刘备才是全书真正的中心人物。据研究,全书与刘备有关故事大约占三分之一,超过其他人物形象。刘备在《三国志平话》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首先,《三国志平话》中的刘备是一位平民起义的首领,一个平民英雄,其身上具有浓厚的草莽气息。“他在书中被塑造成一位平民化的草莽英雄和理想化的仁德之君。”[4]作品中的刘备与关羽、张飞,从《三国志》里“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紧密朋友关系,变为杀牛马祭天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5]的结义兄弟。“桃园结义”的故事情节,应该是《平话》的首创。作品将其放在全书的开头位置,凸显了作品的主张和褒扬。这种结义是一种平民阶层的非血缘组织联系形式,而刘备则是组织的头领。草莽结义的目的主要是自保和利益,而以利益绑定的关系是脆弱的。在关羽降曹诛杀颜良后,刘备反复说“想兄弟云长官封寿亭侯,受汉家德政,亦无弟兄之心”,“今有云长受汉禄,不想结衣之心”,甚至对张飞说关羽“险送我性命,亦无桃源之恩”。(《三国志平话》)刘备在质疑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甚至认为关羽背叛了自己。看来,刘备对他们的这种关系还不太信得过。赵云追随刘备也主要出于刘备“非俗人像,异日必贵”这种世俗的平民眼光。

此处的刘备是一介平民首领。他还没有把个人前途、政治理想寄托在“仁义”之上;尽管他提出的口号是“救黎民于涂炭之中,解天子倒悬之急”(《三国志平话》),其行为也确实符合仁义规范。

其次,《平话》中的刘备还是一位颇受人民喜爱的仁德之君和社会治理能手。《三国志》中的刘备有仁爱思想,行大事也能做到以人为本,所以颇得民心。但是,史上的刘备从未长期统治某一地区,其管理治理能力并不突出。可是,《三国志平话》中的刘备不仅拥有仁德之君的品质,还成了一位具有极高政治才能和治理能力且颇有政绩的好官能臣。作品先后写到刘备治下的平原县和荆州,其平原县是这个模样:“(曹操)正行之次,见里堠整齐,桥道平正,人烟稠密,牛马繁盛,荒地全无,田禾多有。”(《三国志平话》)

总之,《平话》中的刘备是一位兼有平民英雄、仁德之君和治国能臣的形象。

四、《三国演义》中的刘备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仍然沿袭《三国志平话》的结构,将刘备集团蜀汉人物作为全书叙写的重点和中心。但不同于《平话》的是,《演义》所写的中心人物不再是刘备,而是诸葛亮。刘备的思想性格,相比于《三国志》也有了变化。

首先,刘备是一位仁君的典范。刘备从桃园结义起,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一生“仁德及人”。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6]。他率军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所以受到百姓的普遍爱戴。曹操大军南下攻击刘备,竟然有十几万百姓随同后者一起南下。在情势十分危急时,刘备也不扔下百姓而远行,这才被曹操追及。

其次,刘备重义,也识人。《三国演义》第一回就是“桃园结义”。此后,刘关张三人同生共死,肝胆相照,祸福与共,而且终生不渝。关羽被害之后,刘备不顾“联吴抗曹”的大局,也不听众人劝阻,明知是不智之举,仍然坚持为关羽报仇。刘备对待诸葛亮和赵云也有“义”的成分。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是尽人皆知的事。刘备汉中之战后,准备以重将驻守,大家都以为必定会选张飞,结果刘备“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三国志·魏延传》)后来刘备称帝,又进魏延为镇北将军。结果,魏延的表现证明了刘备的识才之能。

第三,刘备有胸襟也有一定胆识,也懂得能屈能伸、韬光养晦。“青梅煮酒论英雄”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早年的刘备东投西靠,先后依公孙瓒、陶谦、袁绍、曹操、刘表,这固然与其喜好交接天下豪杰的性格有关,但也有能力不够,运势不到及帮手不行有关。

在《三国志》及裴注等史籍,以及《三国志平话》等传统文艺作品里,刘备及其形象的上述性格特征,可以說得到了基本保持;但下面两条(第四、第五)就不是这样了。

第四,刘备在《三国演义》里,被塑造成了阿斗一样的诸葛亮的学生。《演义》着力渲染塑造诸葛亮的“帝王师”角色。据《三国志》,刘备不但有一定军事才能,一些成功战例也是刘备作总指挥取胜的,汉中之战就是。刘备还有亲自担任指挥谋划亲自参与的战斗,如博望之战。这些成功战例却被罗贯中移植到诸葛亮身上。不仅如此,在《三国演义》里,刘备简直被写成了诸葛亮的学生,像阿斗一样。自从诸葛亮被他请出山之后,刘备变得毫无主见,完全被诸葛亮操纵代劳,连去东吴招亲娶老婆,也自始至终都全由诸葛亮操持遥控摆布。这与史实完全不符。《演义》中的刘备在许多时候,就是诸葛亮的一个傀儡。在《三国志》和《三国志平话》里作为蜀汉一方中心人物的刘备,在《演义》里已经让位给了诸葛亮。

第四,削弱了刘备身上的枭雄特性,而赋予其柔弱无能、优柔寡断的性格。沈伯俊认为:“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倾向,着力突出其明君形象,而有意淡化其枭雄色彩。”[7]除了上面事例,《三国演义》还赋予刘备爱哭的特性。据谭良啸研究,刘备在《三国志》及裴注里的哭泣次数共六次,而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其“哭”的次数被大大增加,毛本《三国演义》中再次增加其哭的次数,达到二十多次。[8]作者可能想拼命写出刘备的仁义长厚,结果不料却写出了一个怯懦“好哭鬼”。

无论作者是出于什么目的或者手法使用失当,按照人们普遍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其结果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是被淡化、弱化与边缘化了。刘备被弱化边缘化的原因,既有长期寇蜀帝魏的历史观影响,也有诸葛亮光辉的掩盖;还有作者在刘备形象塑造上用力过猛、弄巧成拙的艺术处理。

注释:

[1](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49页。

本文所引《三国志》均为这个版本。下面所引只注明《三国志》某传。

[2]陈倩:《刘备在正史中的原始形象》,《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3]莫砺锋:《长使英雄泪满襟──论杜甫对诸葛亮的赞颂》,《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1期。

[4]张真:《〈三国志平话〉中的刘备形象》,《许昌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5]元·无名氏《三国志平话》,载于王瑞功主编《诸葛亮研究集成》(下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360—1340页。本文所引《三国志平话》原文,均来自本书。

[6]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六十三回。本文所引《三国演义》原文,均引自这个版本。后文只注第某某回。

[7]沈伯俊:《枭雄与明君——论刘备形象》,《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8]谭良啸:《刘备并不好哭——解析刘备在〈三国志〉及裴注与〈三国演义〉中的哭泣》,《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作者单位 刘咏涛:成都大学文新学院

刘建奇:眉山市苏辙中学

猜你喜欢

三国志三国演义刘备
读懂刘备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称象
大话三国志
刘备与徐州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刘备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