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社会责任的学科育人实践

2023-07-06王滢莹

中学生物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心梗心血管心脏

王滢莹

摘要 以“血液循环系统”的复习为例,运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和应急处理、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如何科学预防心血管疾病,并引导学生制作心血管疾病防护宣传资料,运用学科知识整理总结心血管疾病的防护知识,提高对生物学学科价值的认识,培育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项目学习社会责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23)03-0042-03

202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指出,心血管病是导致中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每5例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是心血管疾病导致的。随着心血管疾病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为了响应“健康中国行动”的号召,提高居民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缩短诊疗时间势在必行。生物学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从生物学的视角认识心血管疾病。为此,笔者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整合“血液循环系统”复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和应急处理、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如何科学预防心血管疾病,并制作心血管疾病防护资料用于宣传。

1 项目的设计背景

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作为初中生物学的重要知识板块,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其主要的难点在于认识心脏的结构、血管与心腔之间的连接、血液循环的路径、动脉血和静脉血在血管内的分布等等。这章内容在复习课上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复习课教学以知识回顾和学生练习为主,倾向于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另一方面,复习课的重心容易放在知识建构的准确性上,而忽略了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

学科项目化学习本质上是“学科核心知识在情境中的再建构与创造”。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知识与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维度高度相关。基于以上背景,整合“血液循环系统”复习的项目式学习主要包含两个目标:①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②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心血管疾病,增强预防的意识与能力,并通过向家人发放宣传手册,培养社会责任,提升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2 项目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布的全球最主要死亡原因前十位的数据图,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激发学生兴趣,引入项目主题。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居于首位,远高于癌症及其他疾病。教师随即提出为了预防疾病、健康生活,需要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防护能力,从而引入“制作心血管疾病防护宣传资料”项目主题。

设计意图:本节课情境导入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有效的复习教学提供保障。

3 子项目设计

本次项目式教学中的子任务主题与活动设计思路见表1。

3.1揭开心血管疾病的神秘面纱

首先,教师提问:了解心血管疾病应从“心”开始,还记得心脏的位置和主要结构吗?学生小组合作画图,回顾心脏的位置与主要结构。教师继续提问:心脏作为泵不断给血液在血管中的循环流动提供动力,分布全身的血管有哪些类型和特点呢?学生列表比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接着,教师请学生判断冠状动脉是上述哪一种类型的血管,并提问:如果冠状动脉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官腔狭窄或堵塞,会造成什么后果?通过心脏和血管的知识回顾以及资料分析,学生能够总结出:冠状动脉是动脉的一种,其分布在心脏表面,用于供给心脏自身所需的营养和能源。当冠状动脉出现病变,心脏就会缺血,无法获得氧气和养料,会发生心绞痛、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即冠心病。

明确了冠心病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另一种心血管疾病——中风。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知道脑梗和心梗的原因是脑部和心脏的血管被血栓堵塞,并据此提出问题:在出现心梗和脑梗后,越早救治效果越好,超过最初几小时的救治时间容易致残甚至死亡,这是为什么?并引导学生利用循环系统的功能进行解释。学生结合循环系统相关知识,可以得出:因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是为全身的组织细胞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如果发生了脑梗和心梗,血液循环被阻断,脑部或心脏肌肉会失去血液供给,无法获得氧气和养料,长时间下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造成严重后果。

设计意图:此任务的明线是学习和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如冠心病、心梗和脑梗,暗线是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表格和简图的形式自主梳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同时提高了分析与比较、总结与归纳的能力。3.2揭示突发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与应急处理方式

在初步认识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和应急处理方式。学生阅读资料,小组讨论并完成下列任务:(1)以情景剧、科普小短文的形式描述心梗、脑梗发生时的症状或预兆,介绍突发心梗、脑梗时的应急处理方式。(2)根据血液循环路径的知识,思考并尝试画图解释血栓发生心脏、脑部或肺部,但用溶栓药物时却在手部输液的原因(3)用红色纽扣等道具模拟血液鉴定结果,并阐明术前血型鉴定与凝血功能检查的原理与必要性。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最后,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复习血液组成相关的内容。

設计意图: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示心梗和脑梗发生后的正确应急处理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找寻答案,回答问题,学生复习了血液循环的路径、血液的组成和输同型血原则等内容。

3.3探秘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

教师继续引导:了解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有哪些?通过小组阅读资料,师生总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因素。此时,学生不难发现众多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高血压。教师据此引导:血压是指在血液循环中,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偶尔一次血压高就是患了高血压吗?学生回忆并指出只有血压经常超过18.7/12kPa 才是高血压。教师总结高血压相关知识,继而通过提问:中医切脉是通过什么来判断身体情况呢?引导学生回想另一个与动脉有关的概念——脉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小组合作总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接着对首要因素高血压进行探讨,明确高血压的判断依据,同时回顾血压、脉搏等概念。

3.4科学预防心血管疾病

经过之前的讨论,学生发现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的诱因是高血压,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考课本中预防高血压的内容,给出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建议,包括:①避免使用烟草和饮酒;②合理科学膳食,日常饮食清淡;③适量活动身体,积极锻炼提升免疫力,控制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总结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建议,提高总结归纳能力。 3.5成果汇总,制作手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在課后一周时间内将课堂的活动内容汇总整理,以短视频、PPT、美篇或绘本等形式制作心血管疾病防护宣传材料。

4 教学反思

4.1巧设生活情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结果他们自然地学到了东西。”本次教学采用项目式的方式推动复习的进行,以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参与,最终自主解决五个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相关概念的自主构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效复习了血液循环系统相关知识并进行应用,也体会了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生物学核心素养。

4.2任务驱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充分探究教材,挖掘其中可以进行探究的问题,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大胆假设、积极探索、小心求证。

本次项目式教学将章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创作心血管疾病防护手册,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将复习内容隐含在一系列任务中,以任务完成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循序渐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最后的交流汇报给学生创设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能够相互交流并得到反馈。

4.3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是不断成长的,教育的意义就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和完善。因此,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的评价环节,应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项目学习中,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在这一项目中,教师带领学生围绕项目主题共同建立评价标准(表2),对每一项任务成果和最终的宣传材料创作都进行了评价。评价采用量表的形式,设计多个指标,并赋予不同的权重;同时,采用自评、组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和相互学习,帮助每位学生建立自信,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胡盛寿.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1,36(6):521-545.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31.

[3]李建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预防[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6):621-6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心梗心血管心脏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心梗猛于虎
心脏
心肌梗死常规检查漏诊率高,近2/3患者被遗漏
β2微球蛋白的升高在急性心梗中预测死亡风险的临床意义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